“在嗎,幫我投個票?”點擊親友發來的鏈接,想進入投票通道卻發現先要關注公眾號;來到藥店門口,本意是為幫助顧客了解身高、體重等基本健康情況的體重秤上出現一行小字:“掃描二維碼關注即可使用”;逛完商場打算從車庫驅車離開,不關注公眾號竟無法繼續繳費操作……就在日常生活場景里一次次的掃碼中,手機“訂閱號”列表越變越長。
現在,在一些消費領域流行一種“不關注就不能××”的潛規則。遇到在公共場所用Wi-Fi、飯店點餐、購物付款等情形,消費者往往必須關注商家公眾號才能進行操作,享受相應產品和服務。對此,商家美其名曰方便消費者,但這種“形式自愿、實質強制”的交易行為讓不少公眾難以接受。
首先,關注公眾號意味著允許對方獲取自己的微信頭像、昵稱、地區和性別等個人信息,難免讓不少人擔心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其次,隨著關注的商家越來越多,手機“訂閱號”列表越變越長。不僅影響用戶對有用信息的閱讀,還會遭遇各種推送廣告的狂轟濫炸。此外,關注公眾號才能享受服務,對于不會用智能手機、沒有微信號的老年人來說很不方便,涉嫌消費歧視。
在互聯網消費成為大趨勢的背景下,商家引入二維碼進行交易和結算無可厚非,但不能捆綁強制關注公眾號的“附加條款”。對此,市場監管部門、消協組織和各行業協會應加強規范,引導商家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