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競梅
摘 要:當前學生在古典詩文學習中興趣不濃,教學中也普遍存在只重字詞句含義用法和背誦默寫,這與課標精神不符。喚醒學生心中最美的古典詩意,是解決當前古詩文教學困難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喚醒;詩意;美讀;課堂革新;道德情操;審美情趣;健全人格
新課標要求:中學階段教讀古典詩文,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具體來說有如下五點:①欣賞古詩文,有自己的情感體驗;②領略古詩文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和對人生的有益啟示;③對古詩文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④對古詩文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⑤能品味古詩文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然而近年來事實上是,“母語憂患”“古詩文教學丟不得”頻繁見諸報紙,盡管語文教材增加了古詩文的比例,但學生遠不是古典詩文學習的“好之者”和“樂之者”。現狀是他們的古詩文學習往往變成了一種字、詞、句的死記硬背,少了誦讀,沒了感悟,少了賞析,缺了品味。他們學習古詩文的動因里存在著中高考語文分數中古詩文分值不小并且看漲的因素,學生即使本來有一點審美情趣,最后也被分數這個指揮棒操練得興趣寡然,變得十分功利。在這種心態中學習古詩文,收效怎么可能大?
難道古典詩文要成為我們教學之殤?如何突破古詩文教學的瓶頸?于丹說每個中國人,都是在詩歌里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的。是的,我們每個人小時候,誰沒有跟著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雖然不懂什么叫思鄉,但我們的眼睛卻像那白玉盤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著孟浩然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那時的我們沒有那么多功利化的牽絆,心中只有對朗朗上口的古詩文的癡癡遐想。原來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詩意化的種子,由此可見,喚醒學生心中最美的詩意讓那顆古典詩文的種子破土茁壯成長,是突破古典詩文教學瓶頸的最佳途徑,從而讓古典詩文的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精神上的內需,讓學生相信詩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
那么拿什么來喚醒學生心中最美的詩意?下面有幾個途徑和大家一起商榷:
1 用融入真情的美讀打開通往詩意的大門
“美讀”一詞的概念最早是由葉圣陶先生提出的,它是出聲讀領域中的最高境界。古典詩文講求聲律,美讀就在于通過對作品聲音節奏的感受、文章內容的把握、文章情氣的領悟,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讀作品。古詩文學習的不二法門是反復美讀,只有這樣才能體味出文章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美讀意味著美讀者由文披情,穿越了時空,同作者及文本展開了審美交往,進行生命靈魂的互動融合。
美讀教學最大的魅力在于講究情感上的投入,教師應運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包括教師的范讀、組織學生欣賞《朗讀者》《中國古詩詞大會》等優秀節目,調動學生的身心,讀出古典詩文的情氣和文氣,這是古詩文教學的最初,是打開學生詩意大門的鑰匙。美讀是“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的個性化理解,它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學生在讀的時候,目光會迸發出激情,心靈會與作者一起遨游于飛揚的世界,會領悟出默讀與分析時無法感受的情愫。美讀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個體性和能動性。切忌以教師個人的感悟和考試的需要以記筆記的形式,替代學生對文學作品內涵和文氣的領會。美讀在一定程度上是語文教學從“文本式”向“體驗式”的發展,是符合美學標準的,是讀的最高境界。
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靜水流深,處處洋溢著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呈現的是自然和心靈融合之美;“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表達的是友情之美;“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展現的是豁達閑適之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浩然正氣之美。文字上的排列組合和音節的和諧讓古詩文魅力獨具,美讀古詩文,無疑會在學生的心靈種下美的種子,同時悄悄地豐富著學生的言語倉庫,增強學生的文學底蘊。劉勰說過“積學以儲寶”,通過古詩文的美讀,學生潛移默化體察文章的語情語境,揣摩遣詞造句的技巧,領會表達豐富細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厚積薄發,等到動筆為文時,那些爛熟于心的東西自然流淌而出。
詩意的大門打開后,就會讓“讓我學”變成“我要學”,精神上的內需會讓學生實現古詩文學習的美麗轉變。
2 轉變教學思維和方法,讓課堂活起來,給學生的詩意增添活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古詩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文本對話的環境,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與文本作心靈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的過程是互動的、多重的,讓學生自己去研究文本中的問題,得出自己的真切感受。例如有個老師用詩意教學《三峽》,首先提出“我們已經為酈道元筆下的美景深深折服。現在,假如你是三峽旅行社的一名導游,你要把”大三峽”的美景推向市場,有游客打算到三峽旅游,請你向他推薦三峽最美的季節。第二個環節:如果你是一位策劃師,現在為三峽設計景點名稱,設計時要緊扣課文的句子。給各學習小組五分鐘時間討論策劃。第三個環節:“大家的策劃很成功,請趕快拿起筆,寫下你的三峽風景策劃。”這樣的教學真正體現了自主、對話、體驗,語文教學的人文特點得以彰顯。
又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時,我讓學生充分研討課文,我只作個別難點上的點撥,重點在體會文中對唐雎和秦王兩個人物的生動描寫,讓學生課下分組討論自薦和推薦同學,分別扮演安陵君、唐雎和秦王。學生的扮演情況怎樣,這跟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關,我并不急于去糾正和評價。讓學生仔細觀察,創造條件激發他們發言,指出表演學生的優缺點。再請其他學生表演,在觀察與比較中提升對課文的理解。這樣,語文課堂就活躍起來了。
教學方式的轉變,給學生心靈的詩意注入了活水,原來古典詩文的學習也能動感十足的。
3 教學中要進行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塑造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心中的詩意有正確的指引
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p>
中學語文教育的對象是正處于青春期、急需構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學生,如果注重德育因素的滲透,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當社會在不斷呼喚“正能量”的時候,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教學在高尚情操的培養方面應該以得天獨厚的優勢來扛起引領的大旗。
在課堂,教材必然成了德育滲透的載體,但學生最怕教師單純的政治灌輸和德育說教。教師應借助美文讓學生在反復的吟誦中激起情感的波瀾,進入自我情感的內心感悟階段,這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它改造著學生的意識與心靈,積淀著價值規范,豐富著思想感情,提升著道德品質,熔鑄著意志品質,強化著心理精神。我在教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文言文的一些表達方式固然要講解,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聯系那些感動中國的平凡人身上熠熠生光的“正能量”來銘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經典名言,讓學生的心靈里埋下講奉獻、弘揚正氣的種子。在美文長期的熏陶之下,這些種子必能長成參天大樹!
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時代滲透,升華著學生的精神境界,塑造著健全的人格,從古典詩文中汲取營養,融入時代的氣息,讓學生心中的詩意有正確的指引,一輩子都從中受益。
筆者堅信,喚醒學生心中最美的詩意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突破口。不要讓學生談古色變,要讓學生喜歡古典詩文,激發他們閱讀研究詩文的興趣。要讓古典詩文的精髓成為他們健全人格的正確指引,而不是僅僅把古典詩文當作一塊中高考的“敲門磚”,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及整個教育界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應盡責任。
參考文獻:
[1]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M].北京聯合出版,2012.
[2] 簡吉才.初中語文教學中問題和對策思考[Z],2010.
[3] 栗華.古詩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文獻綜述[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年11期.
[4] 蔣育君.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策略[J].課外語文,201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