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良 田甲
摘要:《關雎》該作品題材是古詩詞藝術歌曲,并且古詩詞這類藝術歌曲不僅在我國專業聲樂教育及演唱中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結合自身的感受, 對歌曲中的行腔、潤腔及演唱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希望通過對該作品的演唱技巧進行分析,并深入了解賬掌握歌曲的風格與特色之處,在演唱時可以以正確的發聲技巧表達出準確的情感。
關鍵詞:趙季平;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特點
一、演唱技巧分析
1.潤腔
潤腔主要起到對聲音的補充、擴大烘托演唱技巧以及豐富歌曲情感的重要作用。在古詩詞藝術歌曲中我們常常運用到的潤腔演唱技法有:裝飾音潤腔技法、咬字吐字潤腔技法以及節奏速度變換潤腔技法等。古詩詞類作品本身具有濃厚的文字魅力及特色,并且在旋律中頻繁使用潤腔演唱技巧。同時對該作品的研究分析,可以學習到不同潤腔種類及技巧在作品中的運用與演唱,極大的提升了對作品的情感表達內容及表達方式。在“鐘鼓樂之”這一句的前兩個字上,可以可以加入短小的倚音,模仿出竹笛演奏的音響效果,通過這樣的演唱方式豐富歌曲的內容及情感。在“之”字的時候選擇加入短小的波音,營造出一種男子在輕輕吟誦詩詞的意境。在演唱過程中我們通過合理的運用潤腔技巧,可以使得作品更加感情更加細膩溫婉典雅。通過旋律以及演唱技巧的完美配合大大的提升了古詩詞語言的魅力,通過這樣的結合能更加貼切的表達出歌詞中的含義與細微的感情波動。
2.咬字與行腔
咬字的準確性是演唱所有聲樂作品的基礎,在該作品中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吐字時的過程中也要嚴格注意口腔的空間感以及肌肉的靈活性。在演唱過程中我們除了注重聲音音色的同時,也要注意語言在演唱過程中的重要性。在這里我們要注意在演唱中需要注意吐字、行腔、歸韻這幾點。吐字主要體現在聲母的發音上,聲母具體又分為唇、齒、牙、喉以及舌音這五種類型的發音,然而這五種發音的著力點都是各有千秋的,我們應通過細致的研究分析并掌握熟練其發音的特點及發音的著力點。比如說在《關雎》該作品中“雎鳩”發音的發音中,“j”是用舌頭抵在牙齒上進行發音,所以它的受力點在牙齒上。
在該作品里中我們需要基本上要做到依字行腔,最需要重點注意的就是韻母的發音,就比如說在每次練聲中運用的a,i,e,o,u這個練聲組合,通過不同的練聲組合從而練習不同的發力點。在作品中“好”字的行腔發音就要時刻注意韻母“ao”的腔體與發力點,但是這里的發音是“a”,所以在演唱過程中需要時刻注意行腔技法要與a音的發聲進行結合。在漢語中因情感的差異也會導致字尾收聲的不同,針對于這種差異,我們需要進行充分的了解學習和實踐訓練。在該作品中有特色雙聲疊韻詞的出現,例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這兩個字它既是雙聲詞又是疊韻詞,在針對于這些雙聲疊韻詞在演唱的過程中需要更加嚴格的依字行腔。
3.氣息的把控
這首作品在節奏型上面沒有太多的變化,但是其中有兩個樂句有長音的出現,要著重注意長音氣息的控制,保證長音的穩定性與音色。其中第一個長音出現在B樂段的第二句歌詞:“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中。“側”字的時值一共占了八拍,這八拍是在主音的基礎上延長了七拍半的時值。在演唱者演唱這一樂句的時后,應該需在“反”和“側”這兩個字之間進行換氣,同時運用胸腹式呼吸的方法,打開喉嚨深深吸氣,打開并保持橫膈膜的狀態,在演唱的時候再慢慢收縮小腹將氣息慢慢放出來。這個長音的出現預示著全曲即將進入高潮的部分,所以要特別注意氣息的控制以及氣息氣流壓力應該逐漸加強。該曲目第二個長音出現在B樂段的最后一句:“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在這句的“之”字上延長了六拍的時值。在演唱該樂句的時候演唱者要在“樂”字的第三拍之后運用胸腹式呼吸方法進行換氣,不間斷完整的地演唱完這七拍的時值,此樂句在樂曲中是高潮樂段的結束語句,所以要需要控制好氣息,減小氣息氣流的壓力,保證氣息平穩流暢以安靜的形式結束高潮考慮部分。
(二)情感表達技巧分析
情感深入完整的表達是所有演唱者的重要目的,其實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理解與想法這就是一個對作品的二度創作。過程中演唱者都會根據作品大致的情感走向,再結合自己對作品情感的理解與實踐經驗,調試出最理想的速度、力度來表達作品情感內容。本人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1.根據故事情感劃分
根據作品的內容,本人將作品大致劃分為四個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描繪兩人相識的階段,這一部分對應的是A樂段部分。第二部分階是男子對“淑女”夢寐以求卻又得不到的階段,第二部分對應的是B樂段部分第一二句。第三部分是男子對女子進行熱烈求愛并得到女子回應的部分,這部分對應B樂段的三句,表達出男子的情懷與欣喜的階段。第四個部分也就是整個故事結尾的階段,這部分對應再現部分A樂段。盡管這部分的情感內容與A樂段大同小異,但是情緒上需要體現出男子在回憶中不忘初心并逐漸回歸平靜的情感。
2.速度、力度、情感的把握
①把握歌曲速度
在該作品中,就已經明確的指出該作品是慢速、稍自由的風格,并注明節奏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控制在58的速度。從這幾個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在演唱該作品的時候速度不宜過快,通過這樣的速度才能表達出整首作品悠揚典雅的的感情路線,呈現出古詩詞藝術作品獨有的特點。在該作品中,有細微細節變化的地方出現在的在20-21小節,24-25小節這兩個地方。我們從旋律的分析上可以明白的看到,他們的主旋律結構是相同的,并且旋律的跨度較小,且旋律線條都是往下走的狀態,這幾句最后的音時值統一延長了兩拍半的時值。第在20-24小節中,又出現了同一音位反復出現的情況。本人通過對這兩個樂句進行反復實踐與研究,發現該旋律主要表現出表現了緊張焦慮的情緒。所以在演唱的過程中可以進行適當的加快演唱的速度,與其他的樂句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著重體現出焦慮緊張的情緒。
②把握樂句強弱力度變化
在該作品中有三個月句需要特別注重強弱的變化及處理。本人接下來將逐一積進行分析。第一句就是A樂段的第一樂句,這一樂句所對應的力度標記符號是“P”。在4/4拍子中,強弱變化為強弱弱次強弱弱,但是在作品實際演唱的時候前3拍保持較弱的力度,在第4拍的時候變強,這時候要注意4/4拍弱和強變化時完美的過渡銜接。通過這樣的強弱變化給人一種緩緩敘述的感覺,完美的詮釋了該樂句的敘事性特點,表現出二人初相識時的害羞與矜持。
第二個樂句出現在B樂段中的第二句歌詞,在這個樂句中“側”字標注的是一個漸強的力度記號。所以在演唱的過程中要嚴格漸強的力度變化進行處理,通過漸強的處理方式將整個歌曲推向高潮部分,表達出男子對女子內迫切的思念,同時為接下來的兩個樂句起到一個推進氣氛的作用。
第三個樂句出現在B樂段的結束句,這個樂句標注了兩個漸弱的力度記號。所以在演唱的過程中時要非常的注意力度變化,該樂句是整個作品高潮樂段的結束句,馬上轉換的情感通過兩次減弱的處理,慢慢回歸平靜。在演唱這一句的時候,演唱者應伴隨著減弱依次收住情緒,給人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
所以說在演唱該作品時,演唱者需要經過大量的地學習與實踐,通過不斷地實踐與總結才能更好地去演唱該作品。本人相信當再一次演唱《關雎》這首作品的時候,本人又會得到另一種不一樣的心得體會。同時能給其他人在演唱中給予不一樣的啟發和靈感。
參考文獻:
[1]程炳杰.汲養傳統對話世界——趙季平《風雅頌之交響》的藝術精神[J].人民音樂,2019(11):18-21.
[2]湯清茜.趙季平影視歌曲民族性元素及演唱特征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9.
[3]陳榕,孟卓.中國藝術歌曲《關雎》的藝術魅力及唱法探析[J].藝術評鑒,2019(05):11-13
[4]向華,喻馨怡,徐倩.扎根民間立足創新——“趙季平音樂創作國際學術高端論壇”述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9(01):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