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型資助主要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旨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自立自強,二者在育人理念和育人功能上高度契合。本文基于發展型資助內涵,研究校企協同資助育人新模式。
關鍵詞:發展型;資助育人;校企協同;訂單班
通過發展型資助育人方式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力和素養全面提升是當前高校資助工作重要著力點。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進一步強調要“建設發展型資助體系,加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力素養培育力度”。實踐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在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中有著示范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踐行成效。因此,本文以作者學院組建特色“訂單班”為例,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價值所在。
一、當前校企協同資助育人呈現的問題
(一)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內涵不明確
發展型資助是對救濟型資助的超越和升華,是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主要發展趨勢。圍繞“發展型”主線,國內各大高校不斷創新資助育人模式,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資助育人工作,校企協同便是實踐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各高校對此模式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支持,協同育人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對育人目標、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也進行了相關實踐,運行效果相對比較理想,但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對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內涵未有進一步明確和統一,仍處于各自探究階段。因此,明確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內涵,使之上升到科學理論層面,找準高校資助育人到底應該“育什么”,才能更好地指導育人實踐,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二)校企協同育人資助形式較單一
發展型資助重點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未來發展,提倡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和勞動解決自身貧困問題,實現社會價值。然而,通常情況下,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企業大多結合自身經濟狀況,多以現金的形式作為資助手段,發放到所需學生手中解燃眉之急,暫時也緩解了高校資助資金來源短缺問題,但并未考慮這些貧困學生個人能力和思想狀況及后續發展問題,削弱了校企協同資助育人的現實意義。單一的物質資助形式同時也會導致部分貧困學生思想懈怠、實踐能力不強、創新意識薄弱,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校企協同資助育人其實是一個動態教育發展的過程,應依據貧困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不斷豐富和拓展資助育人形式和渠道,彌補校企協同育人對學生綜合素養培育方面的不足。
(三)校企協同育人德育功能有缺失
高校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資助育人工作必須服從于這一根本任務。資助工作除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外,更多的還要承載德育育人功能。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大多數校企合作之初也會把德育工作作為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共同開展一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教育活動,但從長期來看,呈現的問題有:企業參與高校德育教育活動次數較少、主體角色缺位;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方式傳統、德育功能發揮不顯著,部分受資助學生德育失范,如出現“等、要、靠”消極依賴思想、資助評定過程中偽造貧困證明等不良現象,這與高校資助育人的初衷嚴重悖離。因此,校企協同資助育人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價值觀培養方面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二、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內涵及個案研究
(一)校企協同育人深度內涵
目前來看,大多校企協同育人還屬于較淺層次的合作,并沒有達到發展型資助育人的效果。所謂校企深層次的協作, 還需破除弊端,進行深入、持續、全方位的融合。就其具體內涵而言:在育人理念上,校企協同要把“育人”作為資助的靈魂,把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適應社會發展作為衡量標準,樹立經濟支持、能力培養和精神塑造于一體的資助新觀念;在育人主體上,深度合作必須強調“雙主體”,高校與企業的地位并重,承擔共同責任,把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共同目標,共同幫扶、共同培養、共同育人;在育人形式上,不局限于以往單純資金資助方式,要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共同制定培養方案,通過實習、訂單培養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水平和社會競爭力,同時輔以心理關懷、精神激勵等思想教育手段,拓展全方位育人形式;在育人效果上,既要緩解經濟困難學生經濟上的壓力,又要促進學生的專業水平、實踐能力、創新服務意識以及與人交往等職業素養的提升,使之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總體來說,校企協同育人深度內涵是基于發展型資助背景,遵循“雙主體”模式,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物質、精神、社會需求為導向,最終實現“自助”的育人邏輯。
(二)“訂單班”特色品牌研究
“訂單班”是校企協同育人中一種常見的資助形式,可實現功能互補、利益共贏。作者通過對本學院冠名為“銘基班”、“聯塑環保班”和“粵康環保班”等特色“訂單班”品牌做深入研究,以“解困+助學+育人”為脈絡,探索“雙主體”協同育人的實踐策略。
1.解困:提供經濟支持,塑造陽光心理
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捐助資助資金21.78億元,占高校資助資金總額1.65%,比2018年增加了0.27個百分點,社會捐資助學的力度逐年增加。以筆者學院為例,2019-2020年度,全院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99名,占全院人數的22.3% ,通過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和新生綠色通道等資助政策幫扶后,還有一少部分學生經濟壓力仍較大,思想包袱沉重,需要進一步扶持。為了解決這些學生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困難,學院領導親自帶隊深入到廣州、深圳、東莞等校友企業實地走訪,積極爭取合作,先后與銘基食品有限公司、廣州環境保護工程設計院、粵康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協議,成立了“銘基班”“聯塑環保班”“粵康環保班”等特色“訂單班”。粗略統計,近年來社會企業為貧困學生提供獎助學金約四十余萬元,幫扶百余人次。企業資助實施的是動態管理,每一學年都會按照貧困學生的成績和平時表現進行更替,激發受助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避免有的學生產生不勞而獲心理。針對有的受助同學有自卑情緒,學院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心理機構都會定期開展談心談話,走進這些學生的生活,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鼓勵他們勇于面對自我,塑造積極的陽光心態。
2.助學:學習專業技術,拓展實踐能力
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壓力并不是資助育人工作的終點,我們更希望每個貧困學生在企業實踐中,能夠自立自強,下得去、用得上、扎得深、留得住和干得好,不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學院將目光聚焦在這些受助學生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上,堅持資助與培養并重理念,讓學院資助工作更有深度。一方面,借助資助企業專業實踐平臺優勢,從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到組織受助學生走進企業生產實習等都邀請企業全程參與,增強企業主體的話語權。受助學生則可以通過接觸生產一線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即鞏固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又掌握嫻熟專業技能,同時還可以更多了解本行業相關知識和發展前景,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另一方面,學院為貧困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如指導學生參加“中國夢-廣油行”大學生主題實踐活動、“誠信、感恩”資助主題實踐活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走進福利院開展志愿服務行活動、宣傳資助政策公益活動等,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學院12名貧困學生志愿者都積極主動參與了當地的防疫服務,還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環保工藝大賽”“節能減排創新科技競賽”等,以賽促學。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不斷增強貧困學生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推動校企協同育人成效不斷顯現。
3.育人:打造雙重文化,豐富精神世界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落實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的通知》中明確強調在資助育人工作中要“培養青年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資助育人是隱性的德育資源,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院打造了校企雙重文化,將誠信、勵志、感恩教育融入資助育人工作中,引導受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塑造完美的精神世界。一方面,學院把優秀的企業文化和精神逐漸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去,例如,在2019年校企聯合發放獎助學金的儀式上,企業負責人現場為受助學生宣講了企業的發展歷程,分享了創業之路上的辛酸苦辣,還談到了企業的“家”文化,即所有的員工就是兄弟姐妹,大家有苦同享有難同當。這次宣講引起了受助學生的共鳴,激發起昂揚斗志。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圍繞“立德樹人”內涵,學院主要將多樣化的、具有較高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主題文化活動滲透到資助育人工作中,如開展“自強之星”“誠信之星”先進事跡分享活動,受助學生分享自己的青春奮斗故事,用榜樣力量激勵貧困學生立志成才;如舉行感恩主題的書法、演講、繪畫等比賽活動,培養受助學生樹立樂觀進取精神。實踐證明,在雙重文化熏陶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既有扎實的崗位適應能力又有較深層次的文化底蘊。
三、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帶來的實踐啟示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是一項簡單的經濟資助工作,更是一項以“資助貧困”為手段,“幫助成才”為目標的育人工程。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以“解困+助學+育人”為工作宗旨的“雙主體”校企協同育人“訂單班”模式為貧困學生提供了高質量、“接地氣”的成長平臺,已成為我院吸引優質生源,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一項有效舉措。為了進一步構建長久、高效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推動良性發展,筆者認為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所提升:一要繼續營建良好的校企協同育人氛圍。校企協同育人屬于互惠共贏,但是企業一般以經濟收益為主,長期資助育人投入成本也會給企業帶來壓力,因此作為共同的主體,高校也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通過媒體網絡等手段積極宣傳企業的愛心善舉,擴大企業影響力,引導更多企業參與到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二要完善校企協同資助育人貧困認定體系。精準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做好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校企協同育人實踐中難度恰恰存在精準認定這個基礎性工作上。高校應在原有審核認定基礎上,增加對申請學生個人誠信的考察,企業也應設定自己的評定標準,確保認定結果真實、公平公正;最后還要構建校企協同資助育人效果反饋機制。校企協同資助育人效果如何,是否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長遠發展,需要建立資助育人反饋機制進行評價??梢栽陧椖繉嵤┖?,對受助學生進行定期調研,了解學生的滿意度、學生個人發展狀況等,針對問題不斷改進資助手段,讓校企協同模式呈現出不同的育人特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EB/OL].中華人名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20-04-28. http:// www.moe.gov.cn/ srcsite/A12/ 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2]項家春,金捷.“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創新[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63-66.
[3]吳紹芬.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11,(6):100-104.
[4]王琳.“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建構[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8):92-93.
[5]朱平.校企合作視域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模式探索[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 院學報,2014,(6):101-103.
作者簡介:
唐偉績(1981年-),女,滿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課題項目:
本文系“2019年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生資助研究專項立項課題”(項目編號:2019zz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