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緩
摘要:十九世紀末以來,無論是英美法律還是大陸法系都相繼突破債的相對性,通過立法、判例或學說對第三人侵害債權予以承認并做出規定。依據傳統觀點,債權屬于相對權,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不能成為債權主體,也就是債權只限于債權義務關系特定主體,第三人不是義務主體,自然也就不會涉及到違背義務而構成侵權。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市場中的各種復雜的經濟關系越來越多,因債權之外第三人原因導致債權受損的情況屢見不鮮,如何更好的對這類行為進行規制,從根本上需要對立法進行調整,從而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我國目前現行法律還未就此做出規定。
關鍵詞:第三人侵害債權;侵權行為;合同之債
第三人侵害債權一般是指合同外的第三人明知合同債權的存在,仍然故意以損害他人債權為目的,實施某種侵權行為,致使債權人的債權部分或全部不能實現并致債權人損害的行為。
該制度起源于英國判例。在該判例中,原告與著名女演員達成協議出演歌劇,雙方簽訂了雇傭合同,被告明知合同存在,為了讓女演員參加自己的其他演出而 “惡意地”引誘女演員拒絕演出,最終原告起訴被告侵權,法院判決原告勝訴。目前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國家均已將侵害債權納入其侵權行為法體系。我國現行法律尚未對第三人侵害債權做出明確規定,然而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案例,對債權的侵害方式越來越多,迫切需要立法予以明確規定。關于侵害債權的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侵權行為人為債務關系以外的第三人
侵害債權制度從根本上來講是為了彌補合同等債法責任的規定對債權人權利救濟的不足,只能作為一種輔助制度存在,不能替代債法責任所規制的范圍。因此債務人不能單獨成為侵害債權的侵權行為人,而是依據債法的規定,對違反合同義務造成的債權不能實現,無論是否故意,都是使之承擔債務不履行的責任,而不是侵權責任,否則會使法體系陷入結構混亂。
需要指出如果在第三人與債務人惡意通謀實施旨在損害債權人債權的行為時,債務人亦可以成為侵害債權人債權的致害主體,與第三人負連帶的侵權責任。
二、第三人的過錯主觀上為故意
就侵害債權而言,主觀故意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一方面需要侵權第三人明確知道被侵害債權存在。另外第三人有加害他人債權的故意。即行為人積極追求損害他人債權的發生,以達到自己的私人目的。
很多國家針對第三人侵害債權行為原則上都是以主觀上故意為侵權構成要件,盡管在立法的技術和細節上會有區分但是從立法目的上來講是相同的,即防止侵權被無限放大。如果第三人對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合同關系并不知情或者雖然知情但主觀上并不存在故意,在這種情況下第三人實施的侵害債權的行為包括侵害債務人的人身或標的物毀滅等,第三人只需對債務人負侵權責任,而不必向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比如實踐中,甲乙之間存在買賣合同關系,第三人丙因為與甲存在私人恩怨,在甲對標的物保管不善的情況下趁機將其損毀,以達到報復的目的。從合同法角度進行分析,甲對乙負有妥善保管標的物并按時交付的義務,這也是實現合同之債的基礎。如果認定第三人丙侵害了乙的債權,從本質上來講稀釋了甲應承擔的責任反之卻擴大了丙的責任,這直接導致了第三人丙的責任因此而加重,而原合同債務人甲卻因此免于承擔責任,有違公平公正的法律原則。因為第三人丙主觀上對甲乙之間的合同債務并不知情,亦不知道其所毀壞的物品為合同標的物,可以得知沒有針對債權人乙的故意,這時一味認定丙承擔對乙的侵權責任會對合同債權的實現產生負面影響。反之,如果第三人丙明知甲乙之間存在合同關系,且故意毀壞標的物使乙的債權無法實現,丙固然應當承擔侵害債權責任。
三、有損害債權的結果
損害事實是構成侵權責任的必備條件之一,“無損害既無賠償”,針對侵害債權行為也不例外。顧名思義,第三人侵害債權這種侵權行為與普通的侵權行為主要卻別在于侵權的客體是他人的債權。
我國立法上還沒有明確規定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但在司法實踐中此類案件并不少見,并且法院在判決中也形成了對第三人侵害債權這一侵權行為的認定。關于這方面的規定也散見于《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雖然規定所體現的都是債的相對性,卻也設計第三人侵權的部分內容。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16條規定:“當事人一方由于上級機關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義務的,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向另一方賠償損失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再由上級機關對它因此受到的損失負責處理。”《合同法》第12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綜上,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的出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結果,雖然這一制度的確立在我國依然面臨著阻礙,但現實中第三人侵害債權現象的大量出現也在不斷凸顯我國在這方面立法的滯后性,進而促使我國在侵權法體系中確立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的研究不斷完善,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參考文獻:
[1]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一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王澤鑒.民法學碩與判例研究(五)[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