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輝
(江蘇省丹陽市中醫院呼吸科 丹陽212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簡稱為慢阻肺,是慢性肺部疾病,臨床發生率較高,疾病特征為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氣流持續受限會慢慢減少肺血管床,引發缺氧,進而導致血管重塑以及肺動脈痙攣,升高肺動脈壓力,使得右心室逐漸肥大,最終導致心力衰竭[1]。處于急性加重期的慢阻肺患者病情不穩定,治療難度大,患者胃腸道黏膜多存在水腫、充血表現,腸管的分泌液明顯減少,腸壁平滑肌肌力明顯減退,腸管蠕動速度下降,糞便無法保持正常速度傳輸,因而伴發便秘的可能性較大[2]。對于合并便秘的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西醫治療常無法獲得滿意效果。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9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便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組探討宣肺通腑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便秘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5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便秘患者89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西醫診斷標準;處于急性加重期,伴有便秘表現;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人民衛生出版社第5 版《中醫內科學》教材中痰熱郁肺證診斷標準;知情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穩定期慢阻肺;合并結直腸器質性病變;合并嚴重系統性疾病;伴有骨關節疾病;合并惡性腫瘤。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89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45例,男 25 例,女 20 例;年齡 55~83 歲,平均(67.51±10.36)歲。對照組 44 例,男 23 例,女 21 例;年齡57~85 歲,平均(68.59±11.1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西藥治療,鼓勵患者每天飲水1 500~3 000 ml,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國藥準字 H20040034)A、B 劑各 1 包與 125 ml 溫開水溶合,飯后半小時口服,每天2 次;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注冊證號H20090242)早晚1 吸吸入;氨溴索(國藥準字H20094223)30 mg,每日2 次靜脈推注;同時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持續治療10 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宣肺通腑法治療。藥方組成:桑白皮 10 g、山梔 10 g、厚樸 10 g、炙麻黃 8 g、魚腥草 10 g、蘇子 10 g、杏仁 10 g、生大黃 3 g(后下)、芒硝 6 g(后下)、紫菀 10 g、瓜蔞 30 g、生甘草 6 g。加水煎服,取汁200 ml,分早晚2 次服完,每天1 劑。持續治療10 d。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2)咳嗽、咳痰、喘促及胸滿各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3)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包括第 1 秒呼氣容積/ 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 秒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pred)水平。(4)大便情況,包括治療后開始排便時間、大便形態恢復正常時間、第2 周大便次數、第4 周大便次數。
1.4 療效標準 臨床控制: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肺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大便正常;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肺功能較治療前改善顯著,大便情況較治療前改善超過90%;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改善,肺功能較治療前有所改善,大便情況較治療前改善50%~90%;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異常仍明顯,肺功能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大便情況較治療前改善不及50%。總有效=臨床控制+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慢阻肺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咳嗽、咳痰、喘促及胸滿消失時間較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阻肺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慢阻肺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組別 n 咳嗽 咳痰 喘促 胸滿觀察組對照組45 44 tP 3.25±1.16 5.74±2.65 3.865 0.000 3.85±1.42 5.94±1.78 3.216 0.000 3.59±1.31 5.89±1.86 4.185 0.000 3.24±1.27 5.38±1.42 4.217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FEV1/FVC、FEV1%pred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 FEV1/FVC、FEV1%pred 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FEV1/FVC、FEV1%pred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FEV1%pred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45 44 tP 47.32±4.25 46.92±3.58 0.480 0.633 71.03±5.27 62.49±4.38 8.304 0.000 58.22±4.29 58.63±4.32 0.449 0.654 77.29±5.37 68.37±4.95 8.143 0.000
2.4 兩組治療后大便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開始排便時間、大便形態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第2 周、第4 周大便次數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大便情況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后大便情況比較()
治療后第4 周大便次數(次/周)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開始排便時間(d)大便形態恢復時間(d)治療后第2 周大便次數(次/周)45 44 tP 3.68±0.82 5.42±1.15 8.233 0.000 5.50±1.69 7.84±1.72 6.474 0.000 4.28±1.63 3.08±1.42 3.700 0.000 6.72±1.84 4.68±1.94 5.091 0.000
處于急性加重期的慢阻肺患者之所以容易伴發便秘,主要是由于患者肺功能較弱,存在不同程度呼吸困難表現,繼而活動量減少,長期導致患者體力減退,骨骼肌肌力下降,與排便密切相關的盆底肌肉肌力下降,最終導致排便無力,引起便秘[3~4]。慢阻肺患者食欲多有不同程度減退,進食量低,飲食在結構上缺乏合理性,精細飲食增加,粗纖維飲食不足,缺乏對腸道的良好刺激,也增加了便秘發生風險[5~6]。《內經》認為肺“司呼吸”,“主宣降”及“通調水道”,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所以肺氣下降,大腸才能傳運糟粕,大便通暢。肺宣發正常,大腸得以濡潤;肺肅降正常,是大腸傳導的動力。本研究應用的宣肺通腑中藥湯劑中,桑白皮、山梔清肺瀉痰熱,熱退則無以煉津生痰,咳喘自除;厚樸有助于消積行氣除脹,同時能發揮平喘、化痰效果;炙麻黃辛能宣肺平喘;魚腥草清熱化痰利肺;生大黃、芒硝有助于通腑泄熱,用于痰熱閉肺、腑氣不通;杏仁、蘇子、瓜蔞有助于止咳化痰降逆、理氣寬胸;甘草的主要功效為調和諸藥。全方可發揮良好通腑泄熱、宣肺平喘的功效[7~8]。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杏仁、瓜蔞、生大黃有良好抗菌、消炎效果[9]。中藥湯劑內服配合西藥治療,能夠經不同機制、不同途徑作用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便秘患者,協同提升整體治療效果,實現癥狀的更有效改善[10]。
本研究中觀察組接受宣肺通腑方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慢阻肺各癥狀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開始排便、大便形態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另外觀察組治療后第2、4 周大便次數均多于對照組(P<0.05)。證實宣肺通腑法治療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便秘患者能夠使患者便秘情況得到更迅速緩解,能夠促使患者大便情況更迅速恢復正常。觀察組治療后FEV1/FVC、FEV1%pred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宣肺通腑法治療能夠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伴有便秘患者的肺功能。綜上所述,采用宣肺通腑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便秘患者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明顯緩解便秘癥狀,改善患者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