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炯 李衛斌
(1 河南省杞縣中醫院骨科 杞縣475200;2 西藏民族大學附屬醫院 陜西咸陽71208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關節疾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見關節疾患,臨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腫痛、腫脹、積液等,甚至還可造成膝關節畸形,嚴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1]。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已被公認,其能夠減輕膝關節腫脹、疼痛、僵硬等癥狀,糾正關節畸形,是臨床治療KOA 的有效方案[2]。然而針對后交叉韌帶的保留與否衍生出后交叉韌帶保留型(PS)假體和后穩定型(PCR)假體兩種假體類型,本研究對KOA 患者分別使用PS 假體和PCR 假體實施TKA 手術治療,旨在觀察兩種假體類型TKA 手術治療KOA 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85 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資料,依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PS 組43 例和PCR 組42例。PCR 組男 19 例,女 23 例;年齡 55~70 歲,平均(61.59±3.14)歲;病程 3~9 年,平均(6.75±0.91)年。PS 組男 17 例,女 26 例;年齡 51~73 歲,平均(62.04±2.68)歲;病程 4~10 歲,平均(6.83±0.55)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經X 線、CT 等影像學檢查結合膝關節疼痛、僵直等癥狀,確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符合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指征;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既往有膝關節手術史;存在手術禁忌證及其他原因導致不能耐受手術。
1.2 手術方法 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在大腿根部采用止血帶包扎,對手術部位常規消毒。在患膝關節前內側作切口,采用吸引器將關節積液吸盡,充分暴露視野,然后將髕骨由里向外輕柔翻轉,去除周圍骨贅,切去髕下脂肪墊、部分滑膜及半月板和前交叉韌帶。其中PS 組一并將后交叉韌帶去除,PCR 組則保留后交叉韌帶,采用股骨髓腔內定位法對股骨遠端截骨進行處理,脛骨髓腔外定位法處理脛骨平臺的截骨,擺鋸進行脛骨截骨,完成截骨后,仔細測量患肢膝關節軸線,調整膝關節屈曲張力,確保患膝軟組織的平衡,清掃骨質碎片,選取合適假體,借助骨水泥穩定股骨假體和脛骨假體,最后處理髕股周圍軟組織,恢復髕骨位置,生理鹽水反復沖洗關節腔,負壓引流,逐層縫合組織,術畢。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2)術后隨訪3 個月,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疼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美國膝關節協會(KSS)評分、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OMAC)、膝關節活動度(ROM)。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PS 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低于PCR 組(P<0.05);兩組住院時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PCR 組PS 組42 43 tP 96.89±13.42 90.40±11.36 2.408 0.009 198.75±25.68 180.05±17.41 3.937 0.000 15.11±2.04 14.85±2.38 0.540 0.295
2.2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術后3 個月,PS組疼痛評分、WOMAC 評分均低于 PCR 組,KSS 評 分及 ROM 高于 PCR 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注:術前,與組內比較,*P<0.05:術后 3 個月,與 PCR 組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疼痛評分(分) KSS 評分(分) WOMAC 評分(分) ROM(°)PCR 組PS 組42 43術前術后3 個月術前術后3 個月6.91±0.84 3.43±0.41*7.12±0.60 2.02±0.28*#53.46±5.34 71.39±7.85*53.81±5.02 90.46±9.59*#85.76±8.63 65.74±5.11*86.03±8.37 42.36±3.05*#108.95±17.66 118.45±20.81*110.06±16.62 135.87±24.88*#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群常見關節退變性疾患,病變常累及關節囊、滑膜、骨質等膝關節周圍軟組織,致使膝關節發生腫脹、疼痛、僵直等癥狀,傳統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主要有藥物、非藥物及手術治療等方案,藥物及非藥物治療主要針對輕中度KOA[4]。而對于中重度KOA 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其中又以TKA 最為多見。TKA 自20 世紀50 年代被提出以來,在KOA 的治療中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但是對于假體設計存在著不少爭議,如是否需要保留后交叉韌帶,為此衍生出PS 假體和PCR 假體兩種類型[5],本研究對KOA 患者分別采用PS 假體及PCR 假體實施TKA 治療,旨在觀察比較兩種類型假體TKA 治療KOA 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PS 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低于 PCR 組,PS 組疼痛評分、WOMAC 評分均低于 PCR 組,KSS 評分及 ROM 高于 PCR 組,表明后穩定型假體TKA 術其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方面優于PCR 組,更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更能改善膝關節活動度。后交叉韌帶是構成膝關節的組織之一,是膝關節最為粗大的韌帶,其作用在于防止脛骨過度后移,感受膝關節的運動及位置。PCR 假體主要通過保留后交叉韌帶,從而使屈曲時的膝關節脛股接觸點后移形成股骨髁后滾,防止脛骨平臺后部與股骨髁的撞擊,進而增加膝關節活動度。同時后交叉韌帶還能對抗膝關節主要承受的向后的剪力,避免剪力直接作用于固定界面,最大程度維持膝關節穩定性[6]。然而采用PCR 假體實施TKA 操作較為困難,即使經驗豐富的醫師也難以徹底松解攣縮的后交叉韌帶平衡。另外中重度KOA 其后交叉韌帶組織結構已然受到破壞而不正常,若仍然采用這些結構遭受破壞的后交叉韌帶進行TKA 則勢必會增加手術風險[7]。相關研究表明,采用PCR 實施TKA 后,后交叉韌帶的斷裂和屈膝間隙不平衡可導致癥狀性屈膝位不穩[8]。而PS 假體TKA 手術通過采用“立柱-橫栓”的結構替代PCR 部分功能而達到后滾機制,改善膝關節屈曲功能的同時還能確保后方穩定,還可充分松解膝關節周圍軟組織,能夠良好地保持屈伸間隙平衡。另外術中通過充分松解軟組織能減少襯墊的磨損,延長PS 假體的壽命,且其操作更為簡單,手術用時較短,疼痛較輕,能夠更好地恢復膝關節功能,改善膝關節活動度[9]。綜上所述,后穩定型TKA 術其對KOA 患者創傷較小,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及活動度,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