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平 彭旦明 楊詞平 許兵兵 張后富
(1 江西省中醫藥研究院 南昌330046;2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江大南路社區衛生服務站 南昌330029)
糖尿病(DM)是一種常見的代謝紊亂性疾病。據報道,我國成人中DM 發病率為11.6%[1],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50.1%[2]。臨床上主要應用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藥物,以及其他方式干預[3~4]。糖尿病前期患者常常伴有血脂異常,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繼續升高發展成為糖尿病患者[5]。有學者認為血脂異常有可能誘發糖代謝異常[6],糖尿病前期時極易出現心血管疾病,若適當干預可能阻止糖尿病的發展進程[7]。因此探索抑制糖尿病前期患者病情發展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采用人工可控發熱療法治療糖尿病前期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6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于南昌市青山湖區江大南路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的糖尿病前期患者90 例,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B 組以及 C 組,每組 30 例。A 組男 13 例,女 17例;年齡 40~63 歲,平均(51±3)歲。B 組男 10 例,女20 例;年齡 39~62 歲,平均(52±3)歲。C 組男 13例,女 17 例;年齡 40~61 歲,平均(51±4)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進行診斷和分類[2],空腹血糖受損(IFG)的診斷標準:6.1 mmol/L≤空腹血糖(FPG)≤7.0 mmol/L,并糖耐量減低,7.8 mmol/L≤餐后 2 h 血糖(2 h PG)<11.1 mmol/L。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對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 型糖尿病患者;年齡65 歲以上患者;伴有嚴重腦、心、肝、腎等疾病患者;合并急性并發癥或并發感染期需長期臨床治療者;妊娠、哺乳期婦女。
1.4 治療方法 A 組:進行生活方式干預,控制飲食,吃八分飽,每天走路1 h,減少發生糖尿病的風險。B 組:在A 組治療基礎上采用蒸汽發熱療法,調節熏蒸床出氣溫度50~53℃,當熏蒸床艙內溫度達40℃左右患者進入,舌下含精密溫感器持續記錄體溫,觀察體溫升高曲線圖,密切關注患者反應,維持體溫39.0~39.5℃約20 min,停止蒸汽輸入,艙內休息20 min,離艙后臥床再休息30 min,待基本不出汗后離開。3 次 /周,連續 8 周。C 組:在 B 組治療基礎上采用含中藥蒸汽發熱療法,3 次/ 周,連續8周。中藥為復方活血一號:當歸5 g、川芎5 g、陳皮5 g、金銀花3 g。將復方活血一號加入控溫蒸汽熏蒸床的藥盒內,應注意治療前2 h 內不能服用降壓藥,注射胰島素等藥物,離艙后不能馬上外出行走。
1.5 觀察指標 (1)逆轉正常率:以FPG<6.1 mmol/L 及2 h PG<7.8 mmol/L,作為糖尿病前期逆轉標準,統計治療8 周后血糖逆轉正常率。(2)治療前后患者 FPG、2 h PG。(3) 治療前后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2.1 三組逆轉正常情況比較 經8 周治療后,B 組逆轉率63.3%,C 組逆轉率76.7%,均明顯高于A 組(P<0.05),但 B、C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三組逆轉正常情況比較
2.2 三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前三組FPG、2 h PG 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A 組FPG、2 h PG 水平較治療前略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 組、C 組治療后FPG、2 h PG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均低于A 組治療后(P<0.05),但 B、C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三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mmol/L,)

表2 三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 A 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FPG治療前 治療后2 h PG治療前 治療后A 組B 組C 組30 30 30 6.52±0.23 6.64±0.23 6.45±0.19 6.31±0.51 4.72±0.54#△4.66±0.45#△9.61±0.79 9.83±0.83 9.72±0.84 9.32±1.01 8.74±1.31#△8.61±1.38#△
2.3 三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三組血脂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三組TC、TG、LDL-C 水平較治療前有下降趨勢,HDL-C水平較治療前有上升趨勢,但組內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 組有14 例反映發熱療法之后感覺皮膚明顯更光滑舒服。見表3。
表3 三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表3 三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組別 n TC治療前 治療后TG治療前 治療后HDL-C治療前 治療后LDL-C治療前 治療后A 組B 組C 組30 30 30 5.05±0.77 5.12±0.73 5.09±0.62 4.94±0.61 4.81±0.68 4.86±0.68 2.05±0.43 2.11±0.51 2.08±0.54 1.94±0.54 1.87±0.66 1.81±0.58 1.46±0.89 1.37±0.92 1.41±0.79 1.52±0.75 1.56±0.84 1.62±0.83 2.05±0.43 2.11±0.51 2.08±0.54 1.94±0.54 1.97±0.66 1.91±0.68
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逆轉率達63.3%,C 組達76.7%,B、C 組糖脂代謝指標水平較治療前有改善趨勢,表明發熱療法對糖尿病前期有一定干預作用,C 組較B 組效果略好,且C 組有部分患者反映皮膚明顯更光滑舒服,但B、C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作用機制可能與發熱改善了糖尿病患者微循環障礙以及中藥行氣活血作用有關。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內皮受損、蛋白激酶、氧化應激等方面的功能以及代謝異常,誘發微循環自律運動障礙[8~10],微血管血流量上升壓力增加,造成微血管結構受損,基底膜增厚微血栓形成,缺血缺氧誘發機體內相關功能障礙。而發熱提高了人體體溫,加快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促進全身各器官組織及胰腺的營養代謝狀況改善,從而改善糖尿病微循環障礙。另外熱蒸汽還能將復方活血一號中當歸、川芎、陳皮中所含揮發油蒸餾出來,隨運動的熱蒸汽經皮膚快速吸收,高效發揮活血化瘀、行氣理氣作用,促進組織細胞向生理環境轉化,糾正糖脂代謝的紊亂。
目前糖尿病前期作為預防糖尿病發生的關鍵時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采用發熱療法治療,能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部分糖脂代謝指標水平,應用安全簡便,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