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
(河南省鄭州市骨科醫院脊柱二科 450052)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是一種常見的退變性疾病,常發于老年群體,且具有病程長、治療困難、預后差等特點[1]。該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腰及下肢疼痛、間歇性跛行、下肢肌肉萎縮等,會對患者的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2]。目前,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的治療方法較多,初期多采用保守治療,若效果不佳則采用手術方式以緩解癥狀。然而,患者術后仍會殘留腰腿疼痛等癥狀。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歸屬于中醫學“痹癥、腰腿痛”范疇,病機主要為瘀血阻絡、督脈虧虛,氣血不能溫煦濡養肢體,需以補腎通絡法治療。本研究選取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探討補腎通督湯聯合經皮微創減壓術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2017 年5 月~2018 年2 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100 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3例,女 27 例;年齡 36~77 歲,平均(56.50±7.53)歲;狹窄類型:中央型12 例,周圍型18 例,混合型20例。觀察組男 24 例,女 26 例;年齡 38~76 歲,平均(57.00±7.85)歲;狹窄類型:中央型 15 例,周圍型16 例,混合型19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治療規范中國專家共識(2014 年)》[3]腰椎管狹窄癥西醫診斷標準;符合《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的中醫藥防治》[4]中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中醫診斷標準,證型為督脈瘀阻型,主癥為腰部及下肢疼痛等,次癥為下肢肌肉萎縮,不耐久行,舌質暗,苔薄黃等;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無法配合檢查及治療的患者;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近期口服影響研究結果藥物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經皮微創減壓術進行治療,根據術前影像結果確定患處及穿刺點,使用X光機引導18G 穿刺針進入椎間孔,在內鏡下,通過切除增生的黃韌帶、上關節突和骨贅等,為神經根減壓。術后2 周內避免過度勞累,取俯臥位,以睡硬床板為宜。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觀察組采用補腎通督湯治療,藥物組成:淫羊藿30 g,仙茅、全蝎各10 g,山萸肉、熟地黃、川芎、當歸、陳皮各12 g,巴戟天、牛膝、桑寄生、地龍、僵蠶、大血藤、白芍、茯苓各15 g。水煎煮后去渣取汁,1 劑/d,早晚分2 次服,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 (1)術后4 周,對比兩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痊愈,中醫癥候明顯改善或消失,臨床不適癥狀消失;顯效,中醫癥候部分消失,臨床不適癥狀有所改善;有效,中醫癥候有所改善且患者不適癥狀有所好轉;無效,中醫癥候未改善且患者不適癥狀未好轉,甚至加重。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 周后的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最高分為10 分,最低分為0 分,疼痛程度與分數呈正相關。(3)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4 周后的中醫癥候積分:腰部及下肢疼痛按其嚴重程度記為4 個等級,積分分別為0分、1 分、2 分、3 分;間歇跛行按其嚴重程度記為4個等級,積分分別為 0 分、2 分、4 分、6 分;下肢肌肉萎縮、肌力減退等記為2 個等級,積分分別為0 分、1分。癥狀越嚴重分值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及中醫癥候積分對比兩組治療前VAS 評分及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VAS 評分及中醫癥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及中醫癥候積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及中醫癥候積分對比(分,)
中醫癥候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VA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50 50 t P 6.33±1.09 6.08±1.06 1.163 0.248 2.69±0.71 2.38±0.55 2.441 0.017 13.80±1.42 13.84±1.42 0.141 0.888 4.95±0.19 4.86±0.08 3.087 0.003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主要是由于腰椎退行性改變導致中央椎管、神經根管、側隱窩狹窄,從而壓迫了神經及血管,最終引發相關神經功能障礙[5]。目前,臨床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主要以手術為主,然而由于引發該病的因素較多,單純的手術減壓治療無法徹底治愈,因此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療。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歸屬于中醫學“痹癥、腰腿痛”等范疇,發病原因主要為腎氣先天不足、腎氣虧虛、久病耗損及邪氣侵襲等。患者在接受手術減壓治療后常出現炎性刺激、局部水腫等并發癥,導致術后仍殘留腰部及下肢疼痛的癥狀,且由于該病發病部位主要位于腰椎管及下肢,與督脈及腎有較密切的關聯,因此在患者行手術減壓術后,應針對淤血阻滯、腎氣虧虛及督脈不通等證候進行補腎壯骨、祛風寒除濕、通督等治療[6]。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VAS 評分及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可見采用補腎通督湯聯合經皮微創減壓術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療效顯著,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分析原因在于補腎通督湯方中的淫羊藿、仙茅可起到溫補腎陽的作用,巴戟天可增強溫補腎氣的作用;牛膝可補肝腎,強筋骨,通經脈而利關節,與桑寄生配合使用可強腰膝、補肝腎、壯筋骨;熟地黃與山萸肉可填精益髓、滋陰補腎[7];地龍、全蝎及僵蠶的止痛作用尤為顯著,同時還可以起到活血通絡的作用;川芎可行氣活血;大血藤可活血通絡;白芍可養陰柔筋、緩急止痛、補益肝腎,還可對藥方中溫補藥物起到制約作用;茯苓可健脾利濕以消水腫;當歸有活血養血之效;陳皮可健脾理氣、固護中焦,以防方中補益藥物壅滯中焦[8]。諸藥配伍可起到活絡通道、溫補腎氣的功效,以改善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癥狀。綜上所述,采用補腎通督湯聯合經皮微創減壓術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效果顯著,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