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蓉 趙瑜 郝紅艷 李軍
(甘肅省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 蘭州730000)
眼瞼腫瘤是臨床常見的眼部腫瘤疾病,主要采用手術切除治療。但因術中切除腫瘤的范圍較大,患者術后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眼瞼缺損,嚴重影響術后眼部的美觀和功能[1]。術后及時修復眼瞼缺損部位,可恢復患者眼瞼功能和形態,以保護眼球[2]。本研究探討了局部皮瓣聯合異體鞏膜移植修復治療眼瞼惡性腫瘤切除術后眼瞼缺損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 年1 月~2019 年8月收治的眼瞼惡性腫瘤切除術后眼瞼缺損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控制組和實驗組,各40 例。實驗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40~78 歲,平均(56.5±3.4)歲。控制組男20 例,女20 例;年齡42~79 歲,平均(56.2±2.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修復方法
1.2.1 控制組 采用鄰近皮瓣轉移及自體唇黏膜修復。(1)材料制備:取鄰近皮瓣及自體唇黏膜作為修復材料,反轉下唇,將所需范圍經美藍畫出,消毒后行局部浸潤麻醉,切取全層黏膜,結束后將下唇縫合。將取材修剪為適當的薄片。選顳側或鼻側鄰近皮瓣。(2)修復方法:在缺損處放置制備好的自體唇黏膜,行對位縫合,以替代穹窿和結膜;眼瞼淺層采用制備好的鄰近皮瓣轉移代替,行對位縫合;術畢加壓包扎,行抗感染治療7 d。
1.2.2 實驗組 采用局部皮瓣聯合異體鞏膜移植修復。(1)材料制備:鞏膜選自非腫瘤眼球摘除者(如絕對期青光眼或眼外傷),將眼球角膜和筋膜于無菌操作下剪除,將眼內容物去除,反轉鞏膜,將脈絡膜色素洗凈后,放于95%酒精中浸泡,然后冷藏保存。羊膜選自艾滋病、梅毒、丙肝檢查呈陰性,乙肝兩對半、肝功能正常孕產婦(足月)胎盤。將羊膜組織取下,生理鹽水沖洗干凈血液,置于200 ml 含8 萬單位慶大霉素平衡液中浸泡,20 min 后取出,上皮面朝上平鋪濾紙上待用。(2)修復方法:患者行全身麻醉,距腫瘤邊界5 mm 左右切除腫瘤,標本送實驗室快速檢驗,確保切緣不存在腫瘤細胞。在穹窿結膜或瞼結膜殘端,間斷縫合固定羊膜,采用8-0 Vircyl線縫合,促使上皮面朝向眼球。將復水后異體鞏膜取出,根據瞼板缺損外形、大小進行修剪,將其脈絡膜朝向眼球,并在內外眥韌帶或殘留瞼板上采用6-0 Vircyl 線間斷縫合固定。如果提上瞼肌在上瞼手術中被切斷,則需將其找出,并使之與鞏膜縫合嚴密;若患者為下瞼手術,則需在眼輪匝肌上縫合固定鞏膜下端,以確保眼瞼正常開閉。如果患者皮膚較為松弛,且眼瞼缺損較小,則需行滑行皮瓣修復缺損部位,即在瞼緣處與之平行作切口,然后延伸至兩側,將兩側皮瓣行皮下分離,并移行至切口處,然后減張縫合。如果患者缺損較大,則需行轉移皮瓣修復,即延長與瞼緣平衡的切口,采用帶蒂皮瓣根據缺損大小轉移至缺損區,行間斷縫合,縫合線為6-0 Vircyl 線。轉移皮瓣后,從皮下分離減張,對皮膚缺損部位采用5-0 絲線行間斷縫合,術后局部冷敷并加壓包扎 5 d,術后 2 d 開始換藥,1 次 /d,7 d 間斷拆線,于14 d 內拆除全部縫線。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修復前后瞼裂高度、長度差值,修復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修復效果評定標準[3]:治愈,眼瞼無外翻或內翻,閉合良好,瞼裂高度、長度差值均<2 mm,眼瞼功能和形態恢復良好;好轉,眼瞼邊緣輕微切痕,瞼裂高度、長度差值均<2 mm,眼瞼功能和形態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治愈+好轉。并發癥包括縫線崩脫、瞼緣切痕、上瞼下垂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修復前后瞼裂高度、長度差值對比 兩組修復前瞼裂高度、長度差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實驗組瞼裂高度、長度差值均小于控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修復前后瞼裂高度、長度差值對比(mm,)

表1 兩組修復前后瞼裂高度、長度差值對比(mm,)
注:與控制組修復后相比,*P<0.05。
瞼裂長度差值修復前 修復后實驗組控制組組別 n 瞼裂高度差值修復前 修復后40 40 2.5±0.6 2.4±0.5 1.6±0.3*2.0±0.4 2.5±0.6 2.5±0.5 1.7±0.3*2.0±0.4
2.2 兩組修復效果對比 實驗組修復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控制組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修復效果對比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10.0%明顯低于控制組的2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眼瞼惡性腫瘤是常見的眼部腫瘤,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切除。術中為了達到根治目的,需將病灶徹底切除,同時還需注意盡量將正常眼瞼組織予以保留,以便術后功能恢復和矯形[4]。作為眼的重要附屬組織,眼瞼可對眼球起到保護作用,但因切除腫瘤后會導致程度不同的眼瞼缺損,因而術后處理的關鍵一步在于重建眼瞼,以恢復其正常形態和位置,并兼顧功能與外形,從而維護正常視覺,保護角結膜[5]。作為眼瞼的支撐器,瞼板連接內外眥韌帶,共同對眼瞼外形穩定起到維持作用。以往采用鄰近皮瓣轉移及自體唇黏膜修復眼瞼缺損,不僅會增加患者痛苦和創傷,還會影響取材部位功能[6]。采用局部皮瓣聯合異體鞏膜移植修復,使用的鞏膜取自異體,優點在于操作簡單易行,取材方便,可長時間保存,且組織相容性好,材質穩定性好,術后外形滿意[7]。近幾年臨床廣泛應用羊膜移植,羊膜與結膜組織近似度高,采用羊膜代替結膜修復極少有排斥發生,效果確切。在眼瞼修復中通過應用皮瓣轉移、鞏膜以及羊膜移植,可達到十分理想的修復效果[8]。本研究中,兩組修復前瞼裂高度、長度差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修復后實驗組瞼裂高度、長度差值明顯小于控制組(P<0.05)。實驗組修復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控制組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10.0%明顯低于控制組的2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采用局部皮瓣聯合異體鞏膜移植修復眼瞼惡性腫瘤切除術后眼瞼缺損效果顯著,可有效修復眼瞼功能和外形,并發癥發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