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杰 李孟軍
(1 河南省浚縣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 浚縣456250;2 河南省浚縣人民醫院康復科 浚縣456250)
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是以脂質代謝障礙為病變基礎,以受累動脈中層鈣化、動脈壁增厚、血管腔狹窄為特點的疾病。隨疾病發展,阻塞動脈腔,引起受累動脈所供應的組織或器官出現缺血或壞死,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常引起急性腦梗死[1]。丁苯酞是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具有促進損傷神經恢復、阻斷腦損傷病理環節、縮小梗死面積的作用;他汀類藥物具調節血脂指標水平的作用,故臨床上常將兩者聯合以治療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急性腦梗死。但他汀類藥物種類繁多,主要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鈣片等,何種藥物具有更佳療效,尚需進一步探究。鑒于此,本研究將兩者分別應用于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并探討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收治的135 例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7 例和觀察組68 例。對照組男35 例,女32 例;年齡 60~75歲,平均年齡(66.73±4.14)歲;病程 12~30 h,平均病程(19.97±3.18)h;多發性梗死者 9 例,腦葉梗死者24 例,基底節梗死者20 例,小腦梗死者14 例。觀察組男 32 例,女 36 例;年齡 60~75 歲;平均年齡(66.41±4.30)歲;病程 12~30 h,平均病程(20.12±3.70)h;多發性梗死者 10 例,腦葉梗死者 23 例,基底節梗死者23 例,小腦梗死者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2]中相關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發病時間窗在30 h 內。
1.3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影響研究結果的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不耐受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依從性差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丁苯酞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00041) 聯合阿托伐他汀片(國藥準字H20051408)治療。丁苯酞 25mg/次,靜脈滴注,2 次 /d,每次滴注時間>50 min,2 次給藥時間相隔6 h 以上;阿托伐他汀片,20 mg/d,于睡前口服。連續治療6 個月。
1.4.2 觀察組 給予丁苯酞注射液聯合瑞舒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J20170008)治療。丁苯酞方法同對照組,瑞舒伐他汀鈣片,10 mg/次,口服,1 次 /d,連續治療6 個月。
1.5 療效標準 于治療后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療效標準分4 個等級。控制: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下降≥90%;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NIHSS 評分下降≥46%且<90%;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NIHSS 下降≥18%且<46%;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NIHSS 下降<18%[3]。
1.6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2)血脂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6 個月后采集患者外周靜脈空腹血5 ml,使用酶學法檢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試劑盒由德國羅氏診斷有限公司提供,均嚴格按說明書操作。(3)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于治療前及治療6 個月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南京科進KJ-2V8)檢測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低回聲斑塊及混合回聲斑塊比例。(4)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熱、惡心嘔吐、困倦等)發生率。
1.7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均通過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使用秩合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血脂指標TC、TG、LDL-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比較(mmol/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比較(mmol/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LDL-C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TC治療前 治療后TG治療前 治療后67 68 t P 6.10±1.33 5.97±1.62 0.510 0.611 5.19±1.27*4.71±1.45*2.047 0.043 2.15±0.52 2.20±0.49 0.575 0.566 1.99±0.45 1.72±0.41*3.643<0.001 3.86±0.60 3.81±0.62 0.476 0.635 2.36±0.43*2.14±0.38*3.148 0.002
2.3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IMT、低回聲斑塊比例、混合回聲斑塊比例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比較()

表3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IMT(mm)治療前 治療后低回聲斑塊比例[例(%)]治療前 治療后混合回聲斑塊比例[例(%)]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t/χ2 P 67 68 2.61±0.79 2.64±0.75 0.226 0.821 1.65±0.40*1.50±0.37*2.261 0.025 25(37.31)26(38.24)0.005 0.947 22(32.84)12(17.65)*4.132 0.042 39(58.21)36(52.94)0.196 0.658 31(46.27)20(29.41)*4.080 0.04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發生發熱3 例,惡心嘔吐2 例,共5 例;對照組發生發熱2 例,惡心嘔吐1 例,困倦1 例,共4 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04,P=0.747)。
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是以受累動脈內膜脂質和糖類異常積聚,進而致內膜纖維組織增生及鈣質沉著,導致動脈壁鈣化、增厚變硬的疾病,常累及肌性動脈,如頸動脈,引發急性腦梗死。脂質代謝異常是其主要病變疾病,故臨床上治療多以丁苯酞縮小梗死面積,他汀類藥物通過抑制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 還原酶調節脂質代謝[4]。現臨床上他汀類藥物種類多樣,其中阿托伐他汀與瑞舒伐他汀鈣是現臨床上使用最為廣泛的兩種他汀類藥,但其臨床療效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均為選擇性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主要作用的靶器官為肝臟,可通過抑制HMG-CoA還原酶活性,減少肝細胞儲存和合成膽固醇;同時可通過增加肝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數目,促進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謝和吸收,抑制肝臟合成極低密度脂蛋白,從而調節血脂水平。而瑞舒伐他汀較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 的作用更強,還具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TG 的作用;同時還能改善患者血管內皮炎癥反應,減緩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穩定斑塊。本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丁苯酞注射液聯合瑞舒伐他汀鈣片應用于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療效,而不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與張敏等[5]研究結果一致,支持本研究結果。
脂質代謝異常是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急性腦梗死側病變基礎,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是治療該病的主要目標之一。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血脂指標TC、TG、LDL-C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丁苯酞注射液聯合瑞舒伐他汀鈣片應用于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分析認為:瑞舒伐他汀為一種較為新型的 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 通過抑制HMG-CoA 還原酶活性,抑制膽固醇前體物質甲羥戊酸合成從而降低TC 及TG 的合成,再通過細胞反饋機制使血清TC 及TG 清除增加;通過抑制肝細胞表面 LDL 受體水平,降低 LDL-C 水平[6~7]。
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急性腦梗死患者常伴經動脈內膜增厚及斑塊比例增加。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IMT、低回聲斑塊比例、混合回聲斑塊比例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丁苯酞注射液聯合瑞舒伐他汀鈣片應用于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可有效降低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低回聲斑塊比例和混合回聲斑塊比例。分析認為:瑞舒伐他汀鈣片可抑制脂質及糖類在頸動脈斑塊能聚集,減慢斑塊形成速度;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減少斑塊組成成分,縮小斑塊體積;改善血管內皮炎癥反應及自由基級聯反應,減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穩定和分解斑塊,從而有效降低IMT 厚度,降低低回聲斑塊、混合回聲斑塊比例[8]。
綜上所述,丁苯酞注射液聯合瑞舒伐他汀鈣片應用于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急性腦梗死患者中通過降低患者血脂指標水平,降低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低回聲斑塊比例和混合回聲斑塊比例從而有效提高患者臨床療效,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