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煌輝 涂智勇 馮燕芳
(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中醫院 鷹潭335200)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主要因頸椎姿勢不良等所致,可發生于各年齡段人群。隨著人們生活向高負荷、快節奏轉變,頸椎病發病率不斷增高,且呈年輕化趨勢[1]。頸椎病臨床癥狀有頸椎軸向型疼痛、神經根激惹等,其中疼痛是最常見的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2]。非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以非手術方法為主,如牽引、推拿、藥物治療等,但療效欠佳。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的發生與氣滯血瘀有關,中醫經絡微創治療采用小針刀進行松解不僅可以緩解粘連組織緊張度,還可以理氣活血、通經止痛[3]。我院采用中醫經絡微創治療非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月收治的非脊髓型頸椎病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65 歲;確診為非脊髓型頸椎病;無牽引治療或小針刀治療禁忌證;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備孕、妊娠或哺乳期;身體虛弱;合并骨質疏松;合并嚴重外傷;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80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 37~65 歲,平均(50.61±6.26)歲;病程 1~20年,平均(7.32±2.08)年。觀察組男 23 例,女 17 例;年齡 35~64 歲,平均(51.93±6.38)歲;病程 1~19年,平均(7.45±2.1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牽引治療:采用河南華康宏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HKHL/JZ-1 型頸椎牽引機,患者取坐位,使用頜枕帶固定頭部。若患者為 C5~T1節段病變則牽引角度設為前屈15°~25°,若患者為C1~C4節段病變則牽引角度設為0°,以患者8%~10%體質量開始牽引,每牽引50 s放松20 s,共牽引20 min,每5 天為一個療程,休息2 d 后進行下一個療程,連續治療三個療程(總時長3 周)。觀察組采用中醫經絡微創治療。選取5 個高應力點:(1)內上角,在肩胛角向外下方2 cm,肩胛骨內側緣向外2 cm,肩胛骨上緣向下方2 cm 的3個交點處;(2)下項線5 針,頸2 棘突旁開3 cm,頸2棘突直線向上0.5 cm,頸2 棘突直線向上1.5 cm 左右各旁開 2 cm;(3) 頸筋膜套層 6 針,C3~C7棘突正中線旁開1.5~2.5 cm,上下距離2 cm 選取6 個點;(4)L2、L3橫突,L1~2及 L2~3棘突間隙旁開 6 cm;(5)骶八針,L4~L5棘突間隙旁開 3 cm,S1旁開 2.5 cm,S2旁開2.2 cm,S3旁開2 cm。患者取俯臥位,選用喜灸0.8 mm×75 mm 型號小針刀,選取高應力點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脫碘后,在高應力點進針,貼著骨面鏟切,5~7 d 治療1 個高應力點,以上5 個點做完一個療程,一般一個療程即可。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評價標準:臨床治愈,頸椎病相關癥狀完全消失,頸部及上肢功能恢復正常;顯效,頸椎病相關癥狀基本消失,頸部及上肢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頸椎病相關癥狀緩解,頸部及上肢功能改善;無效,頸椎病相關癥狀無變化,頸部及上肢功能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臨床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采用數字疼痛評分法(NRS)進行評估,0 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劇痛難忍,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3)治療前后頸椎疼痛區域彌散系數(ADC)、向異性分數(FA):采用美國 GE 公司Sigma 3.0T 核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掃描,觀察ADC值與FA 值。(4)治療前后采用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ISNCSCI)對 C5~C8神經根損傷程度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明損傷程度越輕。(5)采用頸部殘障指數(NDI)評價頸椎功能受損程度,指數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治療后疼痛評分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治療1 周、3 周時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1 周 治療3 周觀察組對照組40 40 t P 6.88±2.03 6.94±2.11 0.130 0.897 4.04±1.42 5.38±1.55 4.032 0.000 2.13±1.01 3.29±1.17 4.747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ADC、FA 值比較 兩組治療后ADC 值較治療前下降,FA 值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治療后ADC 值低于對照組,FA 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ADC 值、FA 值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ADC 值、FA 值比較()
FA 值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ADC 值(×10-3 mm2/s)治療前 治療后40 40 t P 0.55±0.09 0.56±0.08 0.525 0.601 0.33±0.06 0.41±0.07 5.488 0.000 0.33±0.06 0.31±0.07 1.372 0.174 0.48±0.10 0.36±0.09 5.641 0.000
2.4 兩組治療前后ISNCSCI 評分、NDI 比較 兩組治療后ISNCSCI 評分較治療前升高,NDI 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治療后ISNCSCI 評分高于對照組,NDI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4。
表 4 兩組 ISNCSCI 評分、NDI 比較()

表 4 兩組 ISNCSCI 評分、NDI 比較()
NDI(%)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ISNCSCI 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40 40 t P 7.38±3.17 7.41±3.22 0.042 0.967 15.46±4.27 11.08±4.05 4.707 0.000 16.68±5.82 15.75±5.69 0.723 0.472 6.52±2.16 9.37±3.85 4.083 0.000
頸椎病是指因長期勞損、骨質增生等致使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壓迫其鄰近組織如脊髓、神經根,并出現相關臨床表現,包括項背疼痛、手指發麻、乏力、頭暈等,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及日常生活的重要疾病之一。據報道,我國頸椎病發病率為8.1%~19.1%,而且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頸椎病的臨床治療面臨巨大的壓力[4]。當前非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但病情易反復。以中醫為主的治療方法在頸椎病的治療中不斷得到推廣和應用,包括中藥湯劑、針灸、按摩、推拿等,治療方法各異,尚未形成統一的方案。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病機為項背經絡氣滯血瘀,與督脈、膀胱經等經絡密切相關。督脈氣血受阻,不能正常運行,繼而引起脊柱相關疾病。此外,長期勞損、頸椎前屈等不正確姿勢可引起頸椎局部組織慢性損傷,引起頸椎病。中醫經絡微創療法刺激督脈、膀胱經、膽經、三焦經等,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通督提陽等功效。內上角處理了肩胛提肌、菱形肌、岡上肌等,解除肩胛背神經、肩胛背動脈卡壓癥狀,從而有效緩解頸肩后背部的酸沉脹痛、麻木、發涼等異常感覺,以及肩膀、胳膊、手指的疼痛和麻木(尺側)。下項線5 針處理了頭后大小直肌、頭上下斜肌等,解除椎動脈、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卡壓癥狀,有效緩解頭痛頭暈、頭昏腦脹、失眠健忘、注意力不夠集中、過敏性鼻炎、梅尼埃病、記憶力減退、眼花耳鳴、鼻塞流涕、咽喉不適等頭面五官上的所有問題及肩背部酸沉脹痛、麻木、發涼等異常感覺。頸筋膜套層6 針處理了上斜方肌,頭夾肌、頸夾肌、頭最長肌、頭半棘肌、頸棘肌、頸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等,解除局部組織的緊張度、松解雙側關節突關節,有效緩解頸肌痙攣、項部扭傷不能回顧、落枕等癥狀。L2、L3橫突、骶八針為根據力線理論,做到整體調整,有效緩解頸椎病的后遺癥狀及延緩復發。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中醫經絡微創治療非脊髓型頸椎病療效確切,可緩解患者疼痛癥狀,與報道[5]相符。頸椎病變所致的壓迫可導致ADC值、FA 值異常。覃達賢等[6]的研究顯示,與健康體檢者比較,頸椎病患者的ADC 值明顯增高,FA 值明顯下降,且隨著受壓程度及范圍增大,差異更明顯。該研究認為ADC、FA 值能夠定量分析頸椎微結構受壓情況,可作為診斷頸椎病的重要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ADC 值下降,FA 值升高,其中觀察組變化更明顯。表明中醫經絡微創治療能夠改善頸椎受壓程度。同時,治療后觀察組ISNCSCI 評分高于對照組,NDI 低于對照組,與研究報道[7]的結果相符。表明中醫經絡微創治療能夠減輕神經根受損程度,降低頸椎功能殘障程度,改善頸椎功能。綜上所述,中醫經絡微創治療非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療效確切,能較好緩解患者疼痛,減輕神經根損傷程度,改善患者頸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