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瑤瑤 華思寧
摘 要:陜西皮影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極高的民間藝術和社會文學價值。但是如今陜西皮影戲面臨人去藝絕、后繼無人的窘境,需要有人去傳承。本文通過對陜西的皮影戲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皮影戲具有平面化、戲曲化以及地域化的美學特征特征,可以將皮影戲的精華融入設計作品中來發揚陜西皮影戲。
關鍵詞:陜西皮影;美學特征;運用傳承
陜西皮影戲又稱“影子戲”“土影戲”“燈影戲”,有的地方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陜西皮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此有著“電影始祖”的美譽。皮影戲起源于我國西漢時期的陜西地區,極盛于清代的河北。。皮影大多采用牛皮和驢皮制作的,采用手工雕刻的傳統手法,使其具有穩固性和清透性。因此皮影在被后背光照耀時其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晶瑩剔透,栩栩如生。主要使用五種純色顏料,即紅、黃、青、綠、黑。
一、陜西皮影的美學特征
(一)皮影尺寸美學特征
陜西東府皮影身高約33cm,西府影人高約43cm;皮影人物大多有11個部位,頭和身的比例為5:1,有別于西府影人身高比例的7:1,其頭部較大,像傳統年畫剪紙中的大頭吉祥娃娃,比例大多像傳統畫像中一樣。這一點彌補了陜西西府影人身體偏小的不足。這樣的做法不僅使距離戲臺很遠的觀眾也能看清楚,還能讓觀眾清楚認識到人物特性。
(二)人物個性美學特征
在皮影的面部處理中,陜西皮影面部線條生動,人物性格卓然可觀。為了滿足觀眾的觀賞需求,藝人們采取了夸張變形的手法,人物形象大多側面為主,少有單面雙目的,這些單面雙目的大多是形容丑怪時才使用。前額大多“崖顱”突出,小嘴巴、尖鼻子也是皮影人物元素造型的特點,有時還可見生、旦影人嘴巴位置點上的一抹朱紅,遠遠望去,似有似無。而立眉和平眉大多用來區別人物性格,通過藝術的夸張變形將人物的眉眼變形,突出人物個性。
(三)服飾圖案美學特征
皮影服飾圖案,大多借鑒了民間剪紙和戲劇服飾的圖案。皮影對于服飾也很少放棄鏤雕的機會,服裝大多以鏤空為主要手法,以刀鑿代筆結合傳統的繪畫線描形式,再加上幾把不同的刀,就可以制作各種不同紋樣,四方連續圖案和邊角二方連續圖案更是運用廣泛。根據不同的需求可以改制作方法,如甲靠花紋為了纖巧,大多使用正面花紋制作,目的就是為了增添紋樣的裝飾性,鏤花圖案有三種形式,即空心、實心、半空半實。皮影的制作大多不遵從客觀的視覺感應,近大遠小、近實遠虛。
(四)動物、場景器物美學特征
動物造型強調裝飾趣味性,不是一味地寫實臨摹,而是通過藝人的想象,和現實的結合更有人們的美好期盼而交織成的形象。而帳庭宮殿、書苑、仙界地獄等,大多制作的很大甚至滿屏,為了使整個構圖更加飽滿,有些不符合視覺的透視原則,因滿足了人們的審美,無人提出異議,裝飾趣味濃郁。
二、如何深化提煉皮影美學特征
為了讓陜西皮影戲更好地傳承下去,我們可以將陜西皮影戲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針對陜西皮影的優秀造型,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具體運用方法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元素再造
皮影戲中,擁有很多美學特征濃厚的造型,針對煩雜的,我們可以將其簡化,通過與現代的設計思維相結合,產生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碰撞的優秀藝術產物,使其被大眾認可、接受,達到傳承的作用。也有些裝飾性強符合現代審美的造型可以直接套用。
(二)色彩轉換
在現代設計中,許多設計師正在不斷探索如何將傳統色彩和現代設計藝術相整合,達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陜西皮影色調濃厚,用色以紅、黃、青、綠、黑為主,目前的現代設計中高級灰運用的較多,兩者的風格有些差異,這就要求設計師將皮影顏色進行加工改良,運用現代的色彩審美知識理論,更好地整合搭配色彩,實行創新。
三、皮影美學特征如何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
(一)將圖形的寓意和內涵運用起來
皮影藝術造型,大多都是百姓通過自己內心所想,所期盼的進行圖形創意設計,大多不是寫實的造型,而是自己想象改編出來的。皮影藝人口中常講:“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例如,“盤長紋”寓意四環貫徹,一切通明;明末陜西東路皮影人武將甲靠中的“萬字紋”,寓意綿長不斷,富貴不到頭。還有許多取諧音討口彩的復合圖案,如石頭和雄雞為“市上大吉”,鹿和鶴為“六合同春”等。這些寓意使陜西皮影的造型變得更加有意思和內涵,反映了中國傳統民俗的審美,形成了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它服務于大眾、貼近生活。因此我們也可以使用皮影中的圖形創意賦予現代設計不一樣的藝術生命。
(二)雕刻和鏤空手法的裝飾元素運用
皮影的雕刻手法是皮影最重要的靈魂,皮影將傳統的剪紙藝術與雕刻手法相輔相成,將陰陽雕刻、鏤空等許多技法發揮到了極致,刀法準確、流暢變化多樣,創造出了無數美麗的裝飾圖樣,這些紋樣精美絕倫栩栩如生,有手繪所不能及的地方,十分值得研究、學習和借鑒。這種刀雕刻的形式也可以為設計增添新的設計形式。
(三)色彩和變化的人物特性的運用
皮影大多使用不同的色彩運用,這些顏色也代表著不同的人物性格,再輔之以夸張的手法來變形使之突出想要達到的人物個性,顏色和變形的不同可以顯示傳統民間對善惡奸詐忠良的區分方法,這種方式不應該被遺忘,我們可以將它運用起來。
四、如何使陜西皮影更好傳承下去
(一)皮影的現實處境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陜西皮影戲這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走向落寞,從事皮影的手工藝術家只能往皮影的制作方面努力。到現在,可以登臺演出的皮影藝術團屈指可數,大多數藝人也因為體弱多病、年事已高等原因沒辦法出演。演出人員缺失,皮影已經面臨后繼無人的嚴峻形勢,所以傳承和保護皮影已成為我們的首要任務。
(二)皮影保護遇到的問題
皮影作品精雕細琢、刻工形象細膩,工藝復雜,制作工藝常需經過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二十余道工序,現代皮影手工藝人大多都是老人,處于后繼無人的情況下,而且皮影作品制作難度大、成品保存條件苛刻,會出現褪色及變形等狀況。
商業化運作,文化價值流失。當陜西皮影通過市場流通、商品售賣的方式在大眾面前出現時,肯定會因市場的原因受到損害,市面的售賣必然導致很多商家貪圖速度快、出貨量大采用機器制作。這些機械制品達不到手工藝術品的做工要求,使皮影戲失去其光輝,并且使傳承人權益嚴重受損,這樣下去只會加速陜西皮影走向落寞。
(三)皮影的保護傳承對策與發展新思路
首先要加大政府對陜西皮影的保護力度,擴大皮影戲對外的輸出,加強發展皮影對海外的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加強皮影的營銷與鑒賞,使更多人了解皮影喜愛皮影。在各藝術類高校設立皮影專業,鼓勵年輕人去學習皮影研究皮影。不斷鼓勵和扶持發展皮影創意文化產業,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加強皮影自身的品牌塑造和市場宣傳力度促進皮影傳承與保護發展相結合,政府也應該建立皮影藝人考核制度,對皮影形成一系列的考核標準提升皮影作品的質量,創新皮影產品的形象,將皮影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促進陜西皮影戲的傳播,并且實現陜西皮影的跨越式發展。
五、總結
陜西皮影是我國的藝術瑰寶,不應該讓其消跡于歷史長河中,我們應多關注陜西皮影戲,將其美學特征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這樣不僅能達到傳承陜西皮影戲的作用,還能為現代設計帶來新的設計思路。
參考文獻:
[1]代卓婭,白晶晶,郭棉青,戎巖,梁安和.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陜西華縣皮影戲為例[J].新絲路(下旬),2016(6):116,122.
[2]顏國偉.陜西皮影造型探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
[3]魯小艷,劉釗.陜西華縣皮影戲調查研究[J].中華戲曲,2016(2):248-262.
[4]孫羽田.論陜西皮影的文化價值[J].大眾文藝,2015(1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