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珺 黨帆 楊佳麗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迄今為止未對隱名合伙制度做以明文規定,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繁榮與中小企業發展的必要需求,隱名合伙制度的社會性與學術價值日益增加,市場秩序的法制化及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都需要對隱名合伙制度進行明晰。本文旨在對該問題的概念、我國目的立法現狀及立法建議進行淺探。
關鍵詞:隱名合伙;立法現狀;立法模式
隱名合伙概念最早來源于中世紀阿拉伯人的康曼達契約,隨后在大陸法系及英美法系中予以確立。德國是最早以法律明文規定隱名合伙制度的國家。隨后法國、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都對該制度做出了相關規定。英美法系國家雖未將“隱名合伙”進行明示規定,但其法律中的有限合伙與隱名合伙概念基本近似。
這種契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合伙表現形式,隱名合伙人僅向另一方的生產經營出資,不參與實際的經營活動且分享收益,但僅以出資額為限承擔虧損責任的合伙。由此可見,隱名合伙與普通合伙有著相似之處但又有顯出差異,明晰其與普通合伙、有限合伙的概念對建立隱名合伙制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隱名合伙制度亟需構建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歸置資金避免金融不法行為,都是隱名合伙制度設立的必要原因。如何結合我國市場經濟現狀,將隱名合伙制度有效可行的設立是本文進行探析的重要問題。
一、隱名合伙概念辨析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僅對有限合伙概念進行了明確,但隱名合伙制度至今沒有立法的明文規定。學者對其概念的解析也是百家爭鳴,但隱名合伙是以雙方契約為基礎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這一點在學界幾乎無爭議。其與相近概念的辨析在實踐中有著重要意義,若隱名合伙與普通合伙、有限合伙概念界限不夠明確,將無法保證隱名合伙人的權利,市場經濟的穩定性也將難以保障。
(一)隱名合伙與普通合伙的區別
合伙中包括隱名合伙但其又與普通合伙有著區別,這就導致實踐中將兩者混淆,甚至認為普通合伙包括了隱名合伙。這兩者都屬于合伙的方式,兩者都承擔出自義務且享受出資分享的利潤,但兩者也有著明顯區別。
1.出資形式不同
隱名合伙人因為其不參與實際的經營活動,其身份的隱蔽性要求其出資方式一般以貨幣、實物類出資,且其出資義務是必須絕對性的,否則其隱名合伙的地位將不復存在。普通合伙人因其“四共”性,出資方式更為多樣,在全體合伙人一致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貨幣、實物、勞務及信用等方式進行出資。
2.擔責任方式有區別
《德國商法典》中規定:“隱名合伙人可以根據合伙合同中的規定,不參加損失分配。”由此可見,隱名合伙人僅以其出資為限承擔責任,對合伙債務不直接承擔責任。而普通合伙人應對合伙期間產生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3.對外的表現形式不同
隱名合伙是以出資而存在并非實際顯明的合伙人,其主要義務就是對合伙人進行出資,隱名合伙人的身份僅存在合伙人內部,是一種內部的契約關系。故其無權對外與第三人簽訂合同成立債權債務關系。普通合伙中所有的合伙人都是合法的權利義務主體,基于“四共”性其享有經營合伙企業的管理權,享有權對外簽訂合同的權利。
(二)隱名合伙與有限合伙的區別
1.兩者法律性質不同
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中第60~84條對有限合伙制度進行了明確規定。有限合伙企業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組成,普通合伙人對合伙企業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限合伙人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合伙企業承擔責任。而隱名合伙在前文所述中其法律性質為契約
關系。
2.出資要求不同
隱名合伙與有限合伙雖然都是僅以貨幣和實物的出資形式,但是隱名合伙人是必須向合伙人履行出資義務的,否則其存在形式將無法與普通合伙人區別。而有限合伙人不一定承擔必須出資的義務,其出資義務可以按約定轉嫁至隱名合伙人。
3.是否登記不同
隱名合伙在各國法律中均無登記的必須要件規定,因其契約關系產生的權利義務是由其顯明的合伙人進行履行職責,故隱名合伙人無需登記也無權對外與第三人簽訂合同。而有限合伙必須經過登記才可成立,且其成立形式必須記載于合伙的營業執照中。這種公示于眾的登記方式便于第三人在進行商事交易時,對合同相對人的情況進行清晰了解,有利于市場經營的穩定與安全。
二、我國隱名合伙的現狀
200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中未對隱名合伙進行規定,公司法及民法中也未涉及隱名合伙制度。此外,公司法解釋中雖對隱名投資進行了規定,但其適用范圍僅限于有限責任公司的隱名投資情形,另一部外商法的最高院司法解釋僅將隱名投資限制于外商投資企業中,由此可見,隱名合伙并無專門法律予以規范。
隱名合伙制度在我國存在立法缺失。而市場經濟的實踐中,隱名合伙人在合伙中大量存在的情況,立法的缺失將難以保障合伙人及隱名合伙人的權利,也會使第三人的利益在遭遇損失的情況下無法可依。鑒于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否確立隱名合伙制度是目前學界爭議的熱點。
(一)贊成的觀點
我國相關立法對隱名合伙制度未進行明文規定,僅在《合同法》《公司法》中對隱名投資作了相應規范,但其適用范圍僅限于有限責任公司及外商投資的法律關系中。隱名合伙制度來源于市場,是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動,公民投資積極性日益提高,普通合伙、有限合伙的合伙形式已不能完全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將社會各方面的閑散流動資金結合起來,且用法律規定明文對其權力義務加以明示,有利于保護隱名合伙人的合法權益,也有易于保證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性和交易的安全性。若隱名合伙制度不能在法律中予以體現,隱名合伙人及顯明合伙人之間的權力義務難以明晰,對合伙以外第三人的利益更是難以保障。若發生債權債務糾紛時,隱名合伙人的承擔責任應以出資額為限承擔責任;顯名合伙人與隱名合伙人就投資行為產生爭議時,兩者之間的權利義務該如何界定,都亟需立法予以明確。
另一方面,隱名合伙將進一步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不斷拓寬投資的渠道,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這種已在實際中存在且有增長趨勢的合伙制度,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由此可見,贊成將隱名合伙制度進入立法的支持者,從隱名合伙存在的必要性與立法需要的緊迫性相結合為出發點,贊成這一制度盡快予以立法明示。
(二)反對的觀點
對隱名合伙制度持反對呼聲的學者認為,各國對隱名合伙制度的確立均無進行登記的規定,這種無需登記而成立的合伙制度,將造成實踐中不利于監管的情況。此外隱名合伙容易造成腐敗的發生,黨政機關領導人及公務員可利用隱名合伙制度來違法投資,破壞市場秩序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一味強調意思自治契約自由,將給一些不法行為提供規避法律的避風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投資渠道將出現漏洞,不法者將利用規避法律而謀求私利。由此,另一部分學者從隱名合伙的風險方面考慮,不支持隱名合伙制度的設立。
三、我國隱名合伙制度的立法模式
隱名合伙制度在我國尚未確立,綜合前文所述再結合已確立隱名合伙的其他各國的立法經驗,在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將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與保障隱名合伙人的合法權益相結合,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立法構建。
(一)《合同法》中予以規范
將隱名合伙制度規定于我國《合同法》之中,鑒于隱名合伙的契約關系,將其列入合伙行為的一種較為妥當。法國采取該種立法模式,將隱名合伙制度進行了規定。隱名合伙人與顯名合伙人的關系是以契約為前提而存在的,隱名合伙人因無需登記設立,其進行對外法律行為都由與其有契約關系的顯命合伙人進行的,因此將隱名合伙制度安置于《合同法》中將會構建比較完善的體系。
(二)新增司法解釋進行確立
我國民法中對于《民通意見》的司法解釋貫徹執行十分順利,或可考慮仿效新增司法解釋進行立法彌補。司法解釋的出臺相較修訂法律法規操作性更簡便且成本也較低。應先將隱名合伙制度新增于《民法通則》的司法解釋之中,其后觀察其實際適用情況,看該制度是否與我國的國情相適應,再根據適用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完善,更好地確立我國隱名合伙制度。
(三)《民法典》中予以規范
我國即將出臺民法典,在這種立法趨勢下將隱名合伙列入其中也是可行方案之一。例如可考慮將該制度置于“有名合同”該章節中,使隱名合伙制度以合同的方式進行確立,從而在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確立雙方的權利義務,更好地規范隱名合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