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小學階段六年時間里,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在不同年級應有不同的要求,這就要求小學語文老師制定階段性目標和相應的教學策略,讓孩子們的習作能力逐步提高,一氣呵成。文章提出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小學生習作教學的具體方法,既分解了任務,各年級又緊密聯系。
關鍵詞:階段培養;1-6年級學生;習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回想起小時候,老師每次布置我們寫作文都是讀讀習作要求,稍稍講解,便把作文本發到我們手里,那種痛苦、煩惱、無奈,至今仍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我對于寫作啟蒙之門的開啟和熱愛,源自初中的語文老師。關老師是我的語文老師,接近退休的年紀,花白的頭發,戴著老花鏡,一套半新不舊的中山裝,干凈整潔。關老師算不上滿腹經綸,博學多才,但他熱愛他的課堂,關注他的學生。對學生負責任。其中的幾件事讓我記憶猶新,逼我們寫了三年的日記;不打折扣地追著我們把詩歌、古文、中外名篇,背誦熟練;課堂上總是自己首先陶醉在課文里;甚至在秋日的校園里,在撲簌簌落葉的楊樹下,給我們上了一堂語文課,課上的內容不記得了,只記得那一天很美;最搞笑的是讓我們操著四川口音分角色朗讀課文,對于我們這些從未走出過沈陽城的農村孩子來說無疑比登天還難,奇奇怪怪的朗讀聲逗得大家前仰后合,那節課真是歡樂極了。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對語文、對閱讀、對寫作的興趣依然濃厚,真是要感謝關老師。
后來,我也成為一名老師,一名小學班主任老師。我該如何教授作文課?怎么教?帶著這樣艱巨的任務,我走上了鉆研作文教學之路。理論加實踐是我能想到的唯一辦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我終于在作文教學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根據小學生的認真特點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而不斷發生變化,我總結出階段培養小學生習作的能力的教學方法:
一、標點、題目、段首和拼音
一年級一定要夯實拼音基礎,讓學生不受會寫字太少的限制,可以自由表達想法。認識并會使用基本標點符號:逗號、句號、感嘆號、問號、冒號和雙引號。學會寫題目的正確位置和段首開頭空兩格等基本寫作格式。對于寫作內容,我會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如: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哪些人?他們在干什么?結果怎樣?他們心情怎么樣?這樣一來,一年級學生具備了基本的寫話能力。
二、查字典組詞和說完整話
我在語文教學中,每篇課文的生字都要寫生字單,內容包括一字一音和兩詞。其中一音旨在繼續夯實運用拼音的能力;一字是檢查并保證生字書寫的正確;兩詞之一來自課文呈現生字出現處的詞語,目的是在語境中熟記和使用課文中的詞語,另一個組詞在字典中的生字所在頁任選一詞,這樣要求,目的是規范普通話詞匯的識記和使用,并擴大詞匯量的儲備。生字單要從一年級堅持到六年級。
從入學開始,我在課上和課下都要求學生說完整話,從簡單的主謂賓結構開始練習,一些方言和不正確的發音和表達,我會予以及時糾正和幫助過濾,促進他們在習作中表述清楚并正確。
在二年級的習作訓練中,我幫助學生練習寫三段式結構的文章,開頭交代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和起因;中間寫一要素,經過;結尾寫一要素,結果和感受。
三、集體寫作和集體評價范文
三年級的時候,作文是什么,孩子們基本知曉,但仍然寫不出。我會和全班同學一起寫同一篇習作,完成的習作歸屬每一個學生。在充分弄懂習作要求之后,我會以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和孩子們一起寫習作,誰勇敢說出來就按照誰的來寫,誰說得好就按照誰的來寫,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說,這簡直是太刺激了!老師在黑板上記錄,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現場說作文,說一句,老師寫一句,學生抄一句,每一個孩子都想讓老師把自己的想法寫在黑板上,是習作的作者之一。即使沒有發言的學生臉上也總是興奮的,眼神也是閃亮的。這樣幾次的群策群寫,充分顯示出人多力量大,再加上老師適時引導、糾正和提示,讓孩子們敢寫、想寫,就像剛剛學步的小嬰孩兒一樣,克服了恐懼,即使蹣跚也要快樂地向前沖。
有時,我也會放任他們獨自胡寫一通,然后作為范本,大家一起點評找亮點,只許夸獎,不能批評,不傷害小作者寫作興趣的嫩芽,呵護寫作地意愿,讓他們樹立信心,保持興趣。
四、句式變換精準,詞語訓練擴展;講解寫作理論,構建習作體系
對于四年級學生,對句式的練習要達到變換有方法,變換要熟練,把字句、被字句、感嘆句、反問句、疑問句、設問句、擴句、縮句和各種修辭方法都是練習的重點。教材的課文中只要有典型素材,就要積極練習,還要雕琢到精確,討論至最好。近義詞、反義詞、多音字歸類,講解 “的”“地”“得”的用法,詞語解釋要練習課文,查字典幫助解詞,還要總結手邊沒有字典時解詞的幾種方法。其實詞語的訓練,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要練習,只是從四年級開始著重練習,分門別類,歸納總結,理解活用。此外,所有標點符號都要學習涉獵,明確標點符號的含義和使用方法,鼓勵學生大膽使用。
從四年級開始,逐漸講解語法知識,詞類、短語、單句、復句、修改病句等,都可以結合文本,在學生能接受的基礎上,進行由淺入深的講解、連接和構建漢語語法體系。
五、 依托文本,精雕細琢
每個單元作為一組,從習作逆向備課,做到心中有數,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寫本單元習作需要什么,再反射到本單元每篇課文的文本中找重點教授給學生。哪些東西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本次習作。在新授課教學時,本著為習作課服務的宗旨設計并實施教學,秉承著孩子們多體驗不同語句的教學理念,挖掘那些學生還沒見過,還沒學會,還想再學一下的東西來呈現。絕對避免重復教學,為孩子鋪設一條可以出色勝任這次習作的道路,并鼓勵大膽寫、寫真話,寫真情、寫實感,寫出與眾不同,獨一無二,只屬于“我”的習作。
學習使用習作修改符號練習修改習作,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小組批改、以自身和他人的習作作為鏡子、照出自己習作的優點長處和缺點不足。
每學期一半以上的習作由老師進行多次批改,面批面改,少則兩三遍的修改,多則八九遍的修改。所有習作稍弱的學生都是老師修改習作時的寵兒,他們的作文都是老師筆下的常駐大使。
三分寫作,七分修改。多次的練習和打磨,一定會顯現成果,只要老師不放棄,又怎會有寫作的差生?只要學生愿意寫,就一定能寫出合格的習作。
六、個性習作,構建體系
把寫人、記事、寫景、寫物和各種應用文的結構和特點,以專題習作課的形式進行講解。謀篇布局,寫提綱的方法交代清楚便可再次鼓勵學生向前邁進一步。制作寫作方法寶典,寫出自己想寫的,寫出自己會寫的,找自己想要的素材,弄明白自己仍疑惑的,探索自己未知的,讓這些統統變成自己的習作知識財富“小賬本兒”。最后,不限字數、不限體裁、不限內容、不限表達方式,不苛求每個人的認同和肯定,探索、勇敢、努力,以你自己滿意的方式,交上一篇小學畢業時的習作。
七、優秀傳統文化和課外閱讀的浸潤。
其實從一年到六年級,我還有一個秘密法寶,我所在的班級利用早、午自習誦讀了《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笠翁對韻》《論語》等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利用寒暑假閱讀優秀兒童文學作品,也為習作教學的順利實施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其實,我是一個想了便做了,做了便堅持了的人,自然也會收獲一些。這其中也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和辛苦,一邊實踐,一邊學習,時時思索、總結、反思、修正。每次聽到我做習作研討課得到的表揚,和我的學生作文寫得好的夸獎,我便開心、滿足。
參考文獻
[1]楊明.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初探[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8(07):87.
[2]杜少凡,倪崗.寫作與寫作教學——也談寫作能不能教,教什么[J].語文教學通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