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學習是不同于以往“淺層學習”現象提出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本篇文章從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視角出發,將支架式理論與深度學習模式相結合設計出適合于信息技術課程的新模式。在借鑒其他學者對深度學習和學習支架分類基礎上,結合信息技術課程本身提出了,方向型、情境型、資源型、協作型和評價型五種類型的學習支架,并對其進行詳細闡述?;谠撃P停诔踔行畔⒓夹g課中實施了準實驗研究。實驗結果表明,該模型能有效促進深度學習。
關鍵詞:深度學習;學習支架;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引言
近年來“深度學習”一詞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并成為未來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課題。深度學習研究的興起,是人們對基礎教育發展向更高層次要求的結果,因此,如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是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首要工作。
在國內已經有許多學者對深度學習進行了不同維度的研究。2005年,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首次較為系統地梳理并總結了深度學習的概念、特征以及教學策略。但是,這項研究并沒有引起學術界對深度學習的關注。2011年,隨著段金菊、張浩等學者對深度學習的剖析和研究才逐步推動國內的深度學習研究。
學習支架是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出的一種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的一種干預措施。已有研究證明在教學中使用學習支架能夠有效改善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提升學習的主體性及操作技能。
一、深度學習的內涵及其特征
深度學習與淺表學習是教學中相對的教學特征,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出批判性思維方式,最終讓學習者掌握知識并能夠遷移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同時在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獲得全面成長。淺層學習是指學習者受到外界壓力驅動,如督促、考試、規范等,學習者僅僅記住了事實概念、原理規則等淺層知識,并不能結合生活實際去靈活運用。
二、教學模型設計
筆者任教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要想構建促進深度學習的支架式教學模式需從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內容入手,注重三維教學目標,同時要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筆者針對課程和學生的需要設計新教學模式如下:
1.課前明確學習方向
教師在課前可運用方向型學習支架,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有整體的感知。方向型學習支架的表現形式有很多,首先,最常見的是教師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課堂新授。其次,教師也可以出示圖表,針對本節課的知識設計概念圖或結構圖等,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再次,教師可以通過文本形式,在微課視頻中適當出現清晰的文字描述告知學生,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方向型學習支架可以為本節課深度學習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講解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公式的使用》一課時,教師課前可拋出一個問題:“如果你有壓歲錢你會用來買什么呢,我們將你想要買的東西填寫在工作表中,大家觀察表格中的數據發生了什么變化”以此來引導學生思考單元格的使用方式。教師可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發現單元格的奇妙之處以此激發其學習興趣。
2.課中促進知識遷移
首先,教師在課上可運用情境型學習支架,教師為學生講述一段故事或者描述一副場景,其目的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呈現出更加真實的“場景”,使學生仿佛“身臨情景”。其次,信息技術課程的深度學習離不開“資源”,即電子版學習資源和紙質版學習資源。電子資源可以是教師課前準備的微課、PPT課件等。紙質版資源可以是本節課的導學案。在深度學習階段,資源型學習支架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除此之外,協作型學習支架在課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單一個體的學習遠不如生生互助和師生互助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中扮演的是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生之間可以組建團隊并進行小組比賽,這樣可以是學生在共同分享、吸取經驗成果的基礎上,加速知識的接納和吸收。
例如,教師講解Flash動畫章節中的《引導線動畫》一課時,教師首先搭建資源型學習支架,分享微課成品讓學生通過觀察掌握操作技能。同時,教師可搭建協作型學習支架,讓學生組內討論“如何讓元件沿著線動起來”。如果有學生忘記基本的操作步驟,教師可搭建情境型支架讓學生回憶上節課如何創建“關鍵幀”及插入“普通幀”的方法等。
3.課后及時評價強化知識
要想使深度學習貫穿本節課始終,需要在課后搭建評價型學習支架。新模式要求教師和學生進行實時溝通,其目的是讓學生提高自我評價意識,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教師在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可以隨時進行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評價型學習支架主要表現形式是范例,學生在課后提交作品并對自己的作品提出評價,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找出不足。
例如,結束了《公式的使用》課堂教學,教師選擇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方案并讓其說明自己的理由。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所設計的方案也各不相同,在學生論述完成后教師給予評價和總結以此達到強化知識的目的。
本篇文章將深度學習和支架式理論相結合,結合當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現狀,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基于學習支架的深度學習新模式。該模型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多次實驗,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在后續的研究過程中,還將查缺補漏,不斷完善。
作者簡介:姜琳琳(1991,8—)女,漢族,遼寧大連市,初中信息技術教師,中學二級,研究生,單位:大連南金實驗學校,研究方向: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