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蘭蘭 韓爽 高田
【摘要】本文首先從實訓室的布局方案的設計,目標設計原則,設計思路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實訓室布局方案設計的基本要點及要求。其次就現有的實訓室的基本狀況進行描述,并結合對實訓室架構優化管理方案(包括實訓室的教學管理,開放實訓室管理等)細節進行深度剖析,最后做出了對實訓室建設的設計心得概述和未來發展展望。
【關鍵詞】布局方案 ?功能性 ?優化管理
一、實訓室的布局方案設計
(一)設計目標
實訓室作為會展課堂的延伸拓展、學生專業能力提高和素質品格培養的平臺,為學生綜合性學習添加附加支撐。實訓室的建成將促進師生與專業會展人員之間的交流合作,從而形成專業知識理論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學術氛圍,以此來填補學生在理論課程學習以外的缺陷和不足,為持續輸出更高質量會展人才做出貢獻,進而促進會展專業優質發展。
(二)設計原則
1.空間布置,突出特點
根據實訓室的功能用途整體把握設計布置和空間格局,注意色調的運用和美學色彩的結合,營造實訓室舒適簡潔的環境,突出會展專業的特色與風格,適應各類形式活動的舉辦。
2.高效運作,提高效率
在當今智能化的時代,實訓室需配置高科技、高智能的軟件設備及系統,為時下高素質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硬件設施,完善會展專業項目活動的流程,從而最大化提高學生運作項目的效率。
(三)設計思路
1.整體發展設計
實訓室要始終秉持著為會展專業學生服務的理念,全局掌控并有效利用周圍環境和位置,設計著眼于會展專業長遠發展,使設施布置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2.功能差異設計
實訓室應按照會展活動形式以及學生的普遍需求進行差異化功能設計,根據專業講座、項目合作、線上教學、實踐操作等活動特點具體設計差異化功能。
二、實訓室的基本狀況描述
(一)服務
提供學生所需的相應服務。通過提供相關服務,為學生提供在實訓室學習和實踐的環境。實訓室的基礎設施采用靈活變化形式。
(二)管理
嚴格實行標準化管理方式。擺脫傳統的“教室版”管理辦法,使用一套新型完整的實訓室管理辦法,注入“開放式管理”“校企人員對接管理”等新型管理方式,同時對實訓室的相關人員進行嚴格的管理,做到三個“合理”:合理監管、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另外,在實訓室中學生無任何限制,鼓勵學生盡情暢所欲言,頭腦風暴,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更接近國家“復合型”人才需要。
三、實訓室架構優化管理方案探討
(一)在實驗教學管理方面
作為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實訓室,其用途必須與專業教學活動緊扣。例如,導師見面會、承辦會展相關比賽、會展專業學生交流溝通、充當自習室等等。
(二)在開放實訓室管理方面
實訓室的鑰匙由主要負責人保管,專業內同學申請時需要進行申請,負責人視其使用用途決定是否批準使用申請。
(三)在儀器設施管理方面
(1)實訓室里面的各種儀器設備統一由實訓室主要負責人集中管理,歸類造冊,保證能夠及時地提供教學使用。
(2)實訓室里面的各種儀器設備均記錄在帳。
(3)實訓室里面的各項物品在原則上不許外借,特殊情況經報實訓室主要負責人批準,做外借登記后方可外借。歸還時檢查是否損壞,并記錄在冊。
(四)在低值易耗品管理方面
(1)對桌椅等低值易耗品做出合理管理,建立使用檔案,秉承勤儉節約的原則。
(2)采購計劃要先經學院專業負責人審查,經系主任批準簽字后方可采購。
(五)在實訓室維護管理方面
(1)實訓室主要負責人對設備情況定期排查。
(2)實訓室負責人需組織學生搞好實訓室內外的衛生工作,保證室內清潔,物品有序擺放。
(3)設施設備的保管人員離職時,必須辦理相關的移交手續,由學院專業負責人監督交接管理。
(六)在安全管理方面
凡使用實訓室者,必須秉承安全原則,保證實訓室安全及學生本人安全,必須嚴格遵守實訓室各項規章制度,安全用電、注意衛生、愛惜設備。
四、設計心得與未來展望
(一)設計心得
建立實訓室是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建成安全、高效、節約的新型實訓室才能充分發揮實訓室效用。在設計的整個過程要注重實用性和創新性相結合,在空間布置上要突出特點;在技術應用上要符合科技理念,為培養時代所需科技人才提供客觀條件;在功能設計上要與傳統實訓室相區別,突出服務和管理兩方面的優越性;在整體實訓室架構優化管理中,要注重細節方面的優化,從細節出發,不斷優化實訓室建設工作。
(二)未來展望
當前實訓室的功能架構設計與優化還處于一個試探性發展階段,在未來我們有望會注入更多科技元素,如AR 實訓(指在實訓的過程中融入AR元素),手機在線實訓指導以及遠程實訓等,提升實訓管理方式的同時為用戶帶來更多便利。
通過對大學生實訓室的非營利性運營方案設計來優化升級固有的設施資源和進一步完善實訓室管理方式,進而實現專業學習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師資力量和社會資源合理利用以及學術資源共享的有效需求,最終推動構成“復合型”人才的優良發展環境,為未來實訓室的發展指明可行的方向。
基金項目:本文為天津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1005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