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倩
摘 要:隨著“互聯網+”、共享經濟、大數據、“雙創”的大力推廣,我國經濟逐漸步入發展的重要進程——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傳統動能減退和新興力量發展并行。抓住新舊動能加速轉換這一重大機遇,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對優化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平穩健康增長起著關鍵性作用。本文以山東省經濟為切入點,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將理論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確認產業融合趨勢。首先進行相關理論分析,包括新舊動能轉換,融合發展的關系及互動機理;其次,闡述了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互動之間的關系,從高新技術滲透、產業間延伸、產業內重組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最后建立計量經濟模型,進行產業融合的實證分析。研究目前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山東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有利于推進山東省駛入更優結構、更高質量、更快發展的一條現代化道路。
關鍵詞:新舊動能;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產業融合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當前,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使我國逐漸步入發展的關鍵階段——新舊動能加快轉換,行業和區域走勢開始出現分化。傳統動能消退與新興力量發展并行、信息革命方興未艾、科技創新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逐步發生變化,全球的產業結構得以調整,全球經濟出現“服務化”。山東省作為制造業大省,但存在高端人才缺失、科技研發能力差、新興產業落后、關鍵技術與設備依賴進口等問題,為了推動工業發展和技術改造升級,山東省有意識地推動制造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
當前對于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相輔相成關系這一問題的理論分析比較多,但卻較少從當前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研究分析。本文在新舊動能加速轉換下,分析山東省制造業服務化現狀,對二者的融合發展機制研究建立統計計量模型,深入分析二者融合發展的過程。山東省制造業受內外部雙重因素影響,要保持其競爭優勢,必須要提質量、增效益、快升級。而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互動關系能為今后山東省經濟發展提供明確的目標,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因而,要緊緊抓住目前新舊動能轉換這個牛鼻子,推動上述兩種產業融合發展,是山東省走在前列、建設強省的關鍵一步。
2.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Greenfield提出生產性服務業的觀點后,國外發達國家逐漸開始調整產業結構,開始出現產業融合發展,這一經濟熱點使得國外學者競相研究。Bathla(2003)提出制造業的不斷優化,逐漸分離出更為專業化的服務型部門,這些部門的日益壯大又會提升商品的生產效率,兩產業相互促進、相輔而行。Wolf和Pilat(2005)認為由于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IT的普及以及技術創新的驅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出現融合趨勢,主要分析了產業規模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Falk,M.&Peng,F.(2013)通過大部分歐洲國家在1995年至2008年間的制造業的數據,建立了效應計量模型,闡發了歐洲國家制造業分離出來的服務部門的就業環境與部門輸出份額之間的關聯。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學者在2000年開始研究生產性服務業領域,這一行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并逐漸與制造業的界限愈發模糊化。學者們對于二者的互動融合十分關注,研究浪潮持續升高。鄭吉昌、夏晴(2004)論述了要扶植浙江發達的制造業基地,要利用先進技術、高效信息、高科技人才,并將服務作為中間要素投入生產,推進制造業的服務建設,形成整體的發展動力,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陳憲、黃建鋒(2004)探討了勞動分工能促進消費者和供給者的生產性服務業,深入研究產業的演變過程,并提出技術融合是二者的關鍵因素。王佳、陳浩(2016)基于新經濟地理分析框架,采用283個地級市面板數據來研究城市規模、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對于制造業集聚的影響。張玉華、張濤(2018)從產業集聚、新經濟地理角度,構建動態空間杜賓模型(SDM),分析了我國目前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水平,研究科技金融對于兩個產業集聚的影響,并給出相應的啟示。
(3)研究評述
綜合上述理論分析可知,當今世界各國學者十分熱衷于產業融合的研究,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大多理論主要從社會分工、價值鏈、新經濟地理、產業結構等角度進行展開。但本文有更強的針對性,立足于山東經濟,研究在當今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如何良性互動、融合發展,從而進一步提升山東省經濟發展水平。
二、相關理論分析
1.新舊動能轉換
2015年10月,李克強在政府會議上對當時中國的經濟作出了初步判斷,第一次提出了“新舊動能轉換”的概念。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反復提到“新舊動能轉換”,其內涵不斷地得到了豐富和完善。近幾年,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大幅提升,民生建設取得很大進展,以及外部生存環境的日益變化,中國社會邁入“新常態”,舊動能正逐漸衰弱,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這意味著原有的粗放型成長模式走到了危急階段,迫切需要轉換升級。結合山東省經濟發展狀況,山東省大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關鍵在于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日益變化。
(1)資源優勢的轉變
從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來看,有著顯著的階段性特征: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主要依賴于勞動力要素豐富、價格低廉等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后隨著工業技術革命的興起,資本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近幾年,公眾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水平,而與消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和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2)重大科學技術革命即將到來
科技革命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在中國舉行的達沃斯論壇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臨,我國要把握好機遇,關注科技創新,聯合攻破新技術。這場科技革命,需要持續不斷地尋找新動力,抓住“雙創”、“互聯網+”、大數據、共享經濟等重大機遇,成長“四新”、加快“四化”,山東省必須在這輪技術革命中找到一條更優布局、更高質量、更可持續資源的一條現代化發展道路。
(3)對生態文明的不斷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充分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對我國的重要性和其存在的經濟價值。原有的以高能源消耗、高排放量為主的發展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公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這種狀況必須徹底發生變化。
2.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相關理論
(1)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理論分析
Greenfield提出生產性服務業的觀點后,國外發達國家逐漸開始調整產業結構,開始出現產業融合發展;我國學者在2000年開始研究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兩產業之間的融合關系這一經濟熱點使得國內外學者競相研究,主要的互動發展關系研究如下:
①需求論。此觀點認為生產性服務業要想進一步成長壯大,前提是要適應制造業的成長,即制造業是服務業的先決條件。制造業不斷地壯大會增加消費者對于服務的需求,這會使制造業更專業化、規模化,從而衍生出大量專業提供此類服務的機構,生產性服務業得以應運而生并進一步促使其發展。
②供給主導論。此觀點認為只有企業內部的生產性服務業足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時,制造業才能更好地進行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進,制造高水平產品,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即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的前提。
③互動論。互動論觀點: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大面積應用,信息的快速便捷傳播使得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界限愈加模糊化,使得制造業達到了較高程度的專業分工,生產性服務業在價值鏈上不斷延伸,兩產業的交易成本持續降低,行業內及行業間的互動合作增多、交流增加。Bath1a(2003)、李松慶(2010)、彭浪姿(2010)等都持有此觀點。
④融合論。近幾年,大多學者傾向于這一理論觀點,該理論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彼此依賴、相互促進發展,最終達到一種融合狀態。目前的經濟形勢很難區分二者何為供給方、需求方,因此,以互聯網為切入點,充分利用數據來準確把握消費者需求,通過收購各類部門,逐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本利用率。典型的融合論有三種:分工論、交易成本論(以科斯和Williamson為代表)和價值鏈理論(以邁克爾 波特為代表)。
(2)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互動機理
①基于分工視角的融合機理。斯密所著的《國富論》中提到勞動分工理論,其中極為著名的是“斯密定理”:分工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定。由于社會分工的深入發展,制造者之間進行交易的產品數量不斷增加、種類更加多元化,交易成本上升,這使得制造業為了改變現狀,逐漸從中分離出生產性服務業,然后進行專業化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部門。生產性服務業起初服務于制造業,后期經過市場化發展,又可以拉動制造業的發展,提高了制造業生產率、降低了交易費用。目前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從物品體系逐漸發展形成內容豐富的物品-服務體系,從而又進一步促進分工深化,產生雙向互動的良性循環,二者共同發展壯大,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和增長。
②基于價值鏈的融合互動機理。1985年,波特提出價值鏈理論,他認為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便是價值鏈的競爭。劉斌等人(2016)分析了制造業服務化趨勢對我國企業產業鏈的影響,并運用微觀企業數據探討了影響效應-水平和垂直效應。程軒宇、李碧珍、李晴川、楊少雄(2017)基于微笑曲線、PSS價值鏈理論基礎上,研究了上下游產業鏈服務化以及去制造業等領域,并提出相應的發展路徑。
基于施振榮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線”,可知制造業價值增值更多來自于價值鏈的兩端(研發和銷售),而處于兩端的一些重要環節屬于生產性服務過程。所以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除了會促使制造業形成產業集群、提高商品的生產率,還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價值增值、提升企業科技研發能力,這使得二者的融合關系進一步強化,從而共同發展。
三、新舊動能轉換與山東省產業融合發展
1.山東省制造業服務化
從2000年至2019年,山東省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始終為正,其產業結構逐漸得到優化,最顯著的特點是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換。相比于過去,山東省工業發展逐漸從“二、三、一”轉向為“三、二、一”,這一經濟結構進一步穩固。制造業占比逐漸下降,服務業占比正在迅速提高。山東省作為制造業大省,隨著新興行業的發展,服務業投資呈“高位趨緩”,其占比持續提升,山東省逐步進入服務經濟時代。
汲取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成功將制造業轉向服務化的經驗,山東省全面響應“互聯網+”,積極發展服務業制造,其中紅領集團就是個成功案例。服裝業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近幾年生產成本的上漲,它面臨著嚴峻挑戰。而青島紅領集團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從傳統的手工制作的服裝行業中脫穎而出,它采用新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C2M(Customer-to-Manufactory),借助社交平臺將消費者需求整合以集采模式傳遞給廠商,從而使廠商以需定產、量體裁衣。并借助自主研發的RCTM,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達到一人一版。這使得供應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使得消費者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除了青島紅領集團,煙臺冰輪集團(設備制造向系統集成轉變)、山東能源集團等等,都開始推進制造業服務化,為消費者提供增值服務和個性化服務。
2.新舊動能轉換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關系
新舊動能轉換是產業融合的重大推力,產業融合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外在表現和最終結果,同時產業融合又為新舊動能提供了強大支撐,二者相輔而行,共同促進我國經濟平穩健康運行。通過聚焦新舊動能轉換,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大力發展服務型行業,打造一個區域產業集群,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業融合的形式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新舊動能轉換有利于突破高新關鍵技術并加速其與產業滲透融合。當前,以云計算、VR技術、信息軟件技術、生物科技、合成材料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正蓬勃興起,加速科學技術向傳統行業不斷滲透、融合,培育了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新型龍頭企業,如青島紅領集團等。加速動能轉換不僅會提高商品附加值,還能催生了新的發展方式、商業模式,使制造業不斷服務化,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如高新技術向電子信息領域滲透而產生地理信息系統(GIS)軟件、智能化信息處理技術、Web服務于集成軟件、航空電子等;高新技術向交通運輸領域滲透而產生交通事故自動檢測軟件、多車道安全管理技術等。
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之間的延長融合。自改革開放后,山東省主要依賴于低要素成本、豐富的勞動力要素等傳統動能,成為制造業大省。但原有的以資本、當局為導向的粗放型成長模式走到了動力不敷的階段,傳統動力面臨著危機,以新要素(如:知識、數據、技術等)為支撐的新動力正蓬勃興起,推動山東省逐漸向“三、二、一”模式發展。
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內部的重組融合。當前,企業一般以科技研究為根本、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重組發展,制造具備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新型產品,如智能家電等。
四、推動山東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新舊動能轉換是實現我國經濟增長的“雙引擎”,在此大背景下,更好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力。因而,本文為了推動省內服務化化發展和技術型改造升級,提出了如下建議:
1.發揮政府看不見的手,加強規劃和引導
政府應規劃和引導制造業發揮其資源優勢,促進其從以產品制造為核心的模式升級為針對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而提供“產品+服務”模式;合理規劃和引導市場發展,努力擴大服務外包,以此實現投資多樣化,延伸產業鏈;改善產業的投資結構,搭建以企業為主體,促進產業集群,加快推進山東省整個產業鏈融合。
2.推動各項資本介入產業融合項目,為轉型升級提供支持
產業融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用好政府看得見的手推動資本進入融合發展。一方面,資本融合會很大水平上推動企業集聚,企業集聚會帶來資本進一步融合;另一方面,資本的融合(如企業并購)會減少政府不必要的監控、簡化政府行政審批的手續和流程,消除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制度性障礙,提高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更好地促進我國產業融合互動發展。
3.增加科研投入,激發企業創新意識
傳統產業在山東省占有較大比重,大多企業依賴于成本低、價格便宜等優勢,但缺乏創新能力、產品研發能力,高附加值產品產量較低。為此,山東省應將重點放于科研投入、技術研發,抓住“互聯網+”、雙創、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機遇,采取鼓勵創新策略,使擁有企業自己的專利技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產業由制造型向服務型過渡。
4.產學研聯動培養人才,強化人才資源戰略
要推動山東省產業轉型優化升級,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本、現代生產方式、高新科技等服務類要素的投入。因此,山東省要大力發展新型的現代化服務業,不斷加強高科技人才培養,依托高等院校、企業培訓機構等,重點培養技能型、實用型、開拓型、創新型人才,走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人才培養道路,培養社會所需的新型高端人才,創造人才優勢,夯實融合基礎。
參考文獻:
[1]趙麗炯.價值鏈視角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關聯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5(5):127-129.
[2]葉秀琪.擴大生產性服務業外包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J].對外經貿實務,2016(12):33-36.
[3]劉斌,魏倩,呂越,祝坤福.制造業服務化與價值鏈升級[J].經濟研究,2016(3):151-162.
[4]黃少安.新舊動能轉換與山東經濟發展[J].山東社會科學,2017(9):101-108.
[5]張德艷.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實現路徑[J].發展改革理論與實踐,2017(11):55-57.
[6]唐曉華,張欣玨,李陽.中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動態協調發展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8(3):7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