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億燕
摘要: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載體,因其短小、易于操作、重點突出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教師將知識點錄成微課,將重點細化,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學生解題思路更明確、對概念的理解更深刻,下面就我在課堂教學中對微課的應用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微課;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微課的關鍵在于教師的講解,教師以課件為基礎將知識點講透、講細,教師要找準學生的知識生長點然后再進行新知的講解,這樣更易于學生接受新知,在微課的講解過程中因為沒有學生參與交流,所以在設計的時候要短小精悍、吐詞清楚、講解到位,才不會失去微課本來的意義。
一、微課在數與代數領域中的應用
在學習四年級乘除法的意義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問題:每個小朋友3個蘋果,5個小朋友一共多少個蘋果?15個蘋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個?15個蘋果每個小朋友分3個,可以分給幾人?然后進行講解:求一共多少個蘋果也就是求5個3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或加法計算。用加法算3+3+3+3+3=15,用乘法算3×5=15。因此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作乘法,相乘的兩個數叫作因數、乘得的數叫作積;求可以分給幾個人就是求15里面有幾個3,用除法算15÷3=5;求每人分幾個就是把15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算15÷5=3,第2、3題與第一題相比第一個題是已知因數求積,而2、3題是已知積和另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最后得出結論:已知兩個因數的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作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最后出示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使學生清楚地理解了乘除法的意義以及乘除法的逆運算,并弄清他們的實質。
小數單位的換算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因此設計一個微課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先來看低級單位的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名數,然后講解第一種方法:根據計量單位的關系進行改寫,如將60厘米改寫成米:60cm=60﹪m=0.60m=0.6m;還可以用除以進率的方法:因為1m=100cm,60cm中有多少個100cm就是多少米,所以60÷100相當于把60縮小到它的1﹪,直接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即可。
二、微課在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應用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梯形面積的基礎,讓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非常重要。在設計微課時,首先出示平行四邊形并標上底和高,告訴學生我們可以沿著高將平行四邊形剪開,邊講解邊演示,然后將剪開的兩部分重新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種方法叫作割補法。在這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是相等的,并且,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因此我們可以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在講解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方法,為進一步學習圖形的面積積累了感性認識。
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既是圖形面積計算知識的深化和發展,又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在設計微課時,我首先呈現大量的組合圖形,再現學生的生活實際;然后展示房子側面墻的平面圖,告訴學生我們可以將圖形分成三角形和正方形兩部分,分別計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再將結果相加就求出了側面墻的面積。在講授的過程中,學生感知了可以用分解法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出示旗子,告訴學生可以旗子的兩角用直線連起來變成一個大長方形,再用大長方形的面積減去三角形的面積,讓學生知道可以用添補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在講授的過程中,學生切實理解了分割法和添補法,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微課在統計與概率領域中的應用
在學習平均數的時候,我是這樣設計的微課:首先出示信息:小班5小朋友平均身高為102厘米、八年級6個同學平均進球3個、4塊菜地平均種菜20棵,用紅色顯示信息中的“平均”,用粉紅色顯示數據,指出這些數據是“平均數”;然后出示4位小朋友收集礦泉水瓶的統計圖,我們一起觀察、比較圖中的數據,將瓶子“移多補少”,演示瓶子的移動過程,出示移動的路線和數量,在移動的過程中學生明白平均數不是每個學生的實際收集數量,而是通過移多補少或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得到的,就是相當于把4個人收集的瓶子的總數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通過微課講解,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復式條形統計圖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為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條形統計圖,我設計了這樣的微課進行教學:首先出示城鎮、鄉村兩張人口統計圖,告訴學生在統計圖中,我們能看出統計項目、哪一年人口多、哪一年人口少等直觀信息。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想知道哪一年城鎮人口多還是鄉村人口多怎么辦呢?我們可以將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合并成一個條形統計圖,并演示合并過程,告訴學生這樣的統計圖叫作復式條形統計圖,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在于:更清楚更直觀更易于比較。
四、微課在綜合與實踐領域中的應用
在學習“雞兔同籠”問題時,我采用了數形結合、以畫促思的設計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解題方法。先給學生出示問題:雞和兔共有10個頭,34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幾只?告訴學生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用假設法:一邊畫圖一邊解釋,假設所有的動物都是雞,每只雞兩只腳那么共有20只腳,那還剩下14只腳是誰的?那就是兔子的另外兩只腳,14÷2=7所以有7只兔子,有10-7=3只雞。同樣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假設所有的動物都是兔子,就有40只腳,可是籠中只有34只腳,那多余的6只腳就是多算的雞的兩只腳,那么雞就有6÷2=3只,兔子就有10-7=3只。在講解的過程中結合雞腳和兔腳的圖畫,講解思路清晰明了,更容易掌握計算方法。
在用微課教學時,要求教師對知識點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把握清楚,難易要把握好,講深了學生不易于理解就失去了微課的意義。在知識點是否需要通過微課來講授教師也要經過認真考慮,那些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就能解決的問題就不宜用微課教學。因此,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微課的應用,讓微課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唐思龍.微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