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國語課程中“略讀”一項采入各種小說,很有許多人對此懷疑。其實中學校學生很少不看小說的;不過從前是偷看,現在是公開的閱讀。學生偷看小說毫無選擇能力,往往購閱有害于青年身心的壞書??葱≌f如果公開,教員就可以加以指導。使學生以文學的眼光去辨別小說的好壞。這樣辦法,既可增加他們文學的興趣,復可以使他們少看壞書,豈不是一件有益處的事體?胡適之先生說:一個中學校學生在畢業以前要看二十部以上的小說;大家都覺得因為時間的關系,恐怕做不到。但是我們實地調查一下,中學的學生在暑假內,看《俠隱記》《續俠隱記》《天方夜譚》這類小說,平均每年閱讀六七種,實在沒有什么為難。因為每年暑假合起來差不多有三個月的光景,每個月看三四本小說,究竟有什么稀奇?如果每年平均能看六種小說,初中高中合起來,共有六年功夫,六年之內閱看二三十種小說,不算什么奇事。何況,除了暑假外,學生也還有看小說的機會呢?所以胡先生所定標準并不算十分高。不過我們對于新小說要加一番選擇,只把有文學價值的紹介給學生看。對于舊小說更要加一番整理,許多不相宜的地方應該把他刪掉,并且加上新標點,細分段落,另行出版,以供學生閱看。歐美中學校里所閱小說,也多經過刪節的,《天方夜譚》就是一個好例。
——朱經農《關于初中讀小說》
(選自朱經農《關于中學國語課程的討論》,原載于1924年《教育雜志》第十六卷第四號;后收入光華大學教育系、國文系編《中學國文教學論叢》,商務印書館1927年出版)
朱經農(1887-1951),原名有町,后改名經,字經農;以字行。早年留學日本,后留學美國。獲碩士學位。曾任齊魯大學校長,教育部政務次長,光華大學校長、上海商務印書館總經理。著有《近代教育思潮》《教育思想》等,與陶行知合編《平民千字課》四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