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勤
公元前209年,以陳勝、吳廣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澤鄉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記敘這場起義的原因、經過和起義軍浩大聲勢的《史記·陳涉世家》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茍富貴,毋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句。但是在新版的統編教材中卻未收錄此文,一時引發了社會熱議。對于刪改,人教社如此回應:陳勝、吳廣起義是初中歷史必須講述的內容,初中歷史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專列“陳勝、吳廣起義”,在三科統編教材編審過程中,為了避免交叉重復,三科編寫組根據學科特點,統籌安排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的相關內容。同時回應,“考慮到《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在八年級上冊從《史記》中選擇《周亞夫軍細柳》替換《陳涉世家》”,因為此文“比較適合初中文言文教學”。然而2019年最新版的統編教材在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再次增選了《陳涉世家》一文,細讀教材,發現再次回歸的《陳涉世家》在課前預習、課文注釋、課后練習等可謂“舊貌換新顏”,是一次“祛弊守正”的“本源回歸”。對此,筆者擬從以下幾方面略作闡述。
一、“文”“史”相比窺“本源”
“文史不分家”的說法由來已久,“文”與“史”均屬人文學科,二者確有相近之處。“史”須通過一定的文字表述,“文”也是對特定時代的反映,二者的共同點毋庸贅述,但是兩個學科的教學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單從學科核心素養來說,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屬于語文核心素養的“硬核”,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本質特征。《史記·陳涉世家》以文言形式講述歷史事件,學習此文,學生要積累必要的文言知識,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并能借助資料對這一歷史事件作出客觀評判,這些都是語文學習的“本源”。而初中歷史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部分,僅用300余字介紹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學生僅據此掌握“史料實證”而已,二者的學習要求相去甚遠。因此,先前那種認為在初中歷史統編教材中有了“陳勝、吳廣起義”,《陳涉世家》再出現在語文教材中屬于“交叉重復”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二、兩文互補現“本源”
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在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增加了同是《史記》節選的《周亞夫軍細柳》一文。該文刻畫了周亞夫治軍嚴明、令行禁止、不畏權勢的“真將軍”形象,文章篇幅較短、情節性較強,確實比較適合八年級學生閱讀。閱讀本文主要是學習《史記》通過對比、襯托等方法刻畫人物的技巧,初步掌握《史記》長于寫人的特色。
《陳涉世家》是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九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該篇課文屬于長篇節選,全文845字,同樣體現了司馬遷描寫人物的高明手法。司馬遷抓住一兩個細節,生動傳神地揭示出陳勝、吳廣等人的性格,表現他們的膽識和智慧,并且預示他們今后的命運和發展。
魯迅先生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有著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采用文學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豐滿靈性的人物形象。因此,初中語文統編教材選錄《周亞夫軍細柳》和《陳涉世家》兩篇文章,在篇幅上一短一長;內容上一篇側重于記入,一篇側重于敘事;表現手法上一篇重對比襯托,一篇重細節刻畫。二者按照年級分別編排在八年級和九年級中,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呈現《史記》這部巨著的“本源”,呈現語文學習的“本源”,應該是最適合不過的了。
三、新舊版本辨“本源”
本次《陳涉世家》在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的回歸,與人教版《陳涉世家》比較,在閱讀提示、文本注釋、練習設計等方面均有較大的差異。通過比較研究會發現,這些差異與所選擇的版本、編者意圖、所在年級、單元要求密切相關,具體變化有以下幾點。
1.閱讀提示與單元要求更吻合
人教版教材《陳涉世家》課前預習提示為:“距今兩千二百多年前,農民起義領袖陳涉的質問之聲石破天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樸素的覺醒!陳涉正是懷著這種‘鴻鵠之志帶領農民揭竿而起,揭開了反抗秦王朝殘暴統治的序幕。”原來九年級上冊選錄《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對》《出師表》《詞五首》篇目的單元要求是:“這個單元的課文大部分選自歷史著作。學習這些文章,不但能增長歷史知識,還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氣和節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勵……”若摘錄“閱讀提示”的關鍵詞,應是“覺醒”,這與單元提示中的“智慧”“勇氣”“節操”對應得還不是很嚴謹。
統編教材《陳涉世家》課前閱讀提示為:“陳勝、吳廣率領區區數百人,‘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卻能挑戰兵多將廣、武備精良的秦朝,揭開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秦朝不施仁義,專行苛政,最終為自己挖掘了墳墓。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吼出了無數被壓迫者的心聲。閱讀課文,相信你能感受到陳勝、吳廣的膽識與智慧。”恰恰對應了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單元提示:“本單元課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軍事生活:有以弱勝強的戰爭實例,有懇切誠摯的進諫獻言,有連類取譬的婉轉諷勸,還有描寫社會生活、抒發豪邁情懷的詠唱。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體會他們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學習本單元課文,要熟讀成誦,并將精彩的句段摘抄下來。同時,注意回顧學過的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理解詞語古今意義的差異,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課文注釋更加嚴謹縝密
人教版教材《陳涉世家》選自中華書局1982年版《史記》,統編教材《陳涉世家》選自中華書局2014年版《史記》。兩文的文本內容沒有變化,但是兩個版本的課文注釋竟有47處變化。審辨這些注釋中的細微變化,會發現編者在詞語解釋和句意理解的“本源”上更加嚴謹縝密。如“悵恨久之”,人教版教材解釋為“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統編教材進行了修訂,注釋“悵恨”為“惆悵,極端不滿”。陳勝對自己眼前的生存狀況確實“惆悵”“極端不滿”,但是若說“失望”很牽強,這樣修改更符合人物的心境,也更符合文章的語境。至于“久之”,七年級已經學習了蒲松齡的《狼》,文中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學習過程中學生回顧所學積累即可。類似這樣的注釋刪減有7處,體現統編教材嚴謹科學的編排體系。
“身披堅執銳”,人教版教材注釋為“身穿著戰甲,拿著武器,意思是親自作戰”。先前老師們在執教過程中就曾質疑,本句中的“身”應統領“披堅執銳”,成語“身體力行”的“身”就是“本身”“自己”之意,若翻譯為“身穿著戰甲”,后半句應該是“手拿著武器”才對,感覺此句翻譯有些不妥。本次統編教材將此注釋修改為“自己穿著鎧甲,拿著武器,意思是親自作戰”,更為恰當。
3.課后習題更注重語文素養的培養
人教版教材《陳涉世家》課后第一題:熟讀課文,注意本文敘事的脈絡,回答“陳勝對當時的形勢進行了怎樣的分析?得出了什么口號”“陳勝是怎樣為起義做輿論準備的?又是怎樣發動起義的”。習題設置主要是訓練學生閱讀文本后篩選信息的能力,學生只要讀懂課文便可很容易地篩選出上述信息。
第二題,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辨析詞義,指出“亡”“等”“間”“之”“往往”等詞語古今義的不同,這是文言詞語的識記與積累;再者是辨析句子中“次”“之”“數”“書”這些詞語的意思,屬于一詞多義的識記積累,這些都是學習淺易文言文必備的。
第三題,針對所提供的一段節選自《史記·陳涉世家》的文字,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陳勝的看法”。材料為:
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伙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楚人謂“多”為“伙”,故天下傳之,伙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所選文字體現司馬遷在高度評價陳勝的同時,也指出了陳勝的錯誤和局限。此題意在提示學生,要學會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此題有思維含量,屬于探究層面,但是偏重于歷史學科的“歷史時空觀”和“史料實證觀”,問題的指向性不是很強。
統編教材《陳涉世家》課后的“思考探究”第一題為:“熟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仿照示例‘少有大志‘謫戍漁陽‘因雨失期,用四字短語概括文中所寫事件的發展過程。”此題訓練學生篩選信息后的概括能力,這是典型的對于學生語言能力的考查,比簡單的篩選信息要求的能力層級要高。
第二題:“細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也可以再找一些你覺得有意思的問題,與同學交流。1.起義的成功發動與陳勝、吳廣的性格有怎樣的關系?2.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策略有什么高明之處?”此題訓練學生品出歷史的滋味,關注歷史敘事的內在邏輯和精彩細節,屬于賞析和探究層級,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這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也是統編教材編者的意圖所在。
第三題:解釋“次”“等”“數”“書”等詞語的含義。這與人教版教材沒有多大區別,都屬于文言基礎知識的識記積累,是課標中對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第四題:引用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中的“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并將陳勝列入主要記述王侯將相事跡的“世家”。要求學生思考司馬遷為什么給予陳勝這么高的評價。問題的設置指向性很強,意圖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思考形成結論并表達出來,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活動提高自主探究能力,體現了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
綜觀以上幾點,統編教材《陳涉世家》將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有機地融合于教學內容的各個方面,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需求,強調基礎性、嚴謹性、開放性、綜合性,是一次本源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