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
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24萬億元,同比下降3.2%,降幅較前5個月收窄1.7個百分點。6月份出口、進口雙雙實現正增長,其中出口增長4.3%,進口增長6.2%。自4月份起出口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
“今年1月底,外貿供應鏈受到很大沖擊,很多外貿企業訂單減少、客戶流失,我們公司主要經營出口拼箱業務,一季度業務量下降約一半,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說起疫情下外貿企業曾經面臨的困境,華南中外運小商品事業部總經理陳軼心有余悸。
以變應變,困則思變。企業要生存下去,一方面調整內部標準化運營管理模式,千方百計尋找新的機遇,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同時也向海關等外貿主管部門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迎戰疫情沖擊,企業在行動,練好內功很重要,海關的通關時效也決定著競爭力和生存力。
面對企業的訴求,黃埔老港海關全面推廣“提前申報”、“兩步申報”,壓縮通關時間,優化提升口岸營商環境;利用系統對接實現“聯網監管”,采用“順勢監管”對企業裝箱過程進行視頻錄像、系統留痕等科技手段輔助監控,大大簡化了企業系統操作流程。企業試用“智能卡口”24小時智能通關模式,通過“提前申報、運抵驗放”實現從倉庫申報到運抵碼頭卡口即可放行的全程“零延時”。
華南中外運小商品事業部廣州中心倉是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華南外運在廣東省的全資子公司,年外出口額近5億美金,目前已經形成廣州區域最大的散貨出口拼箱平臺。如今,企業外貿出口數據同比恢復的同時,還收獲了10多家出口企業回流平臺出口。應對疫情過程中,企業擴展了業務,提振了信心,為后續復工復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長湧:
今年以來,疫情給外貿發展帶來外需急劇萎縮、國際運輸不暢、供應鏈受阻等嚴峻挑戰。在此形勢下,我國及時出臺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出口退稅、增加外貿信貸投放、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增設跨境電商綜試區、提升國際貨運通道能力等,有力紓解了外貿企業困難,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推動了外貿復蘇向好,增強了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的信心。二季度貨物進出口額同比僅下降0.2%,降幅較一季度大幅收窄,4月至6月出口連續三個月實現正增長,6月進口也恢復正增長,特別是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貿易規模增長明顯。同時,外貿繼續朝著提質增效的方向邁進,國際市場布局、國內區域布局、經營主體結構、出口商品結構、貿易方式結構等進一步優化,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等貿易新業態逆勢而上快速發展。放眼全球,這個成績十分不容易。這不僅為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速由負轉正、下半年繼續復蘇向好提供了重要動力,而且在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大幅萎縮的形勢下,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能。下一步,隨著圍繞企業增訂單穩崗位保就業的政策舉措進一步貫徹落實,隨著國內經濟持續向好帶動進口需求擴大,我國穩外貿大有可為,必將為世界經濟和貿易復蘇做出更大貢獻。
(摘自7月23日《光明日報》。作者均為該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