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夢曦
在疫情的全球蔓延下,各國經濟均無法獨善其身。與發達國家類似,新興市場國家在此次疫情中同樣受到了巨大沖擊,世界銀行在其最新的半年度《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將萎縮2.5%,這是1960年有數據以來的最差表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6月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對于新興市場的預期則更為悲觀,預計2020年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速為-3.0%。不過,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由于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結構以及應對疫情能力的差異巨大,其疫情走勢、災后經濟現狀以及恢復前景也出現了明顯分化。
由于對疫情的迅速反應以及強有力的抗疫經濟措施,中國成為了IMF發布的6月《世界經濟展望》中唯一一個將在2020年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IMF預計,2020年中國GDP增速將有1%的正增長,2021年GDP增速將回升到8.2%。渣打銀行的預測則更為樂觀,預計2020年中國GDP增長將達到2.5%。雖然一季度中國GDP同比下降6.8%,但由于良好的疫情控制和較早的復工復產, 主要經濟指標繼續改善,經濟運行呈現強勁恢復態勢。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比上月加快0.5個百分點,實現連續兩個月正增長;服務業生產指數由4月同比下降4.5%轉為5月同比增長1.0%。與此同時,國內消費、投資均繼續改善,降幅明顯收窄,高技術產業、社會領域投資均由降轉升。6月22日,中國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統計師張敏表示:“居民外出購物和就餐活動加快恢復,市場銷售連續3個月好轉。5月商品零售規模已接近去年同月水平。”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認為,由于疫情控制較好,中國經濟可能“先進先出”,率先走出陰霾。邢自強表示,在2020年一季度抗疫上半場,中國采取了合理步驟,發揮了社會組織模式的優勢,率先扭轉了疫情局勢。3月份疫情基本穩住后,開始有序復工復產。4月,中國總體經濟活動恢復了八成左右,在全球各國中進度領先,其中,生產端恢復了九成,尤為突出;消費和服務端恢復了六至七成。目前中國制造業和建筑業已經回歸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接下來消費和服務業也將恢復至正常水平。因此,預計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將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潛在水平6%,預計全年增長2%。
除中國外,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仍處在疫情暴發階段,印度就是其中之一。據印度官方發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印度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過93萬例,累計死亡病例達2.4萬例,已經成為全球確診數第三的國家。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主任蘭迪普·古萊里亞預計,印度的疫情高峰可能在7月份出現。印度媒體擔心,鑒于醫療條件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印度疫情的大規模暴發嚴重程度將超過美國。受疫情影響,印度2019至2020財年(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第四季度經濟增速僅為3.1%。印度央行在5月份發布的聲明中表示,為防止疫情擴散而采取的封鎖措施導致印度經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今年3月以來國內需求大幅萎縮,工業生產顯著下滑,進出口受到嚴重沖擊。目前來看下半年疫情風險仍在,這使得多數國際組織已大幅調低了對印度經濟增長的預期。IMF預測,2020年印度GDP將萎縮4.5%。
拉美最大的兩個新興市場國家巴西和墨西哥也深陷疫情泥沼。其中疫情最嚴重的巴西7月15日累計確診病例突破193萬例,在全球確診數位居第二。截至15日,墨西哥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逾31萬例,病例人數位居世界第五。墨西哥衛生部表示,該國的疫情不僅可能在2020年秋季與冬季繼續蔓延,而且還可能會持續到2021年4月。受此影響,IMF預計,2020年拉美最大的兩個新興市場國家巴西和墨西哥經濟將分別收縮9.1%和10.5%。
歐洲最大新興市場國家俄羅斯疫情目前處于穩定狀態,但由于此前疫情的大規模暴發,該國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仍居全球第四。7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俄羅斯累計確診新冠肺炎感染病例超過73萬例,死亡超1萬例。根據IMF的預測,今年俄羅斯GDP將下降6.6%,過去多年俄羅斯經濟增長一直較為緩慢,保持在1%左右。
以印度為代表的上述新興市場國家下半年疫情風險尚未消弭,與此同時,其自身的結構性問題也將為經濟復蘇帶來挑戰。西南財經大學全球金融戰略實驗室主任方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這些新興市場普遍存在外儲覆蓋度低、經濟結構單一、過于依賴國際貿易和大宗商品貿易的問題,因此普遍面臨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和出口下滑帶來的沖擊。
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債務風險突出。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當前新興市場國家政府債務結構性風險突出。具體表現在,私人部門債務上升與財政刺激呈現出明顯的同向關系,特別是非金融企業杠桿率和信貸比缺口在2011年至2015年間出現躍升;對于國際流動性的依賴程度顯著增強,其以外幣計價的債務發行量相對比重為半個世紀以來的高點;整體財政赤字率正處在10年來的高點,在此情形下疊加疫情沖擊,財政壓力尤為凸顯。從目前疫情、經濟和金融發展形勢看,很多國家正在醞釀第三輪、第四輪的擴張政策,但隨著各國不斷舉債加碼積極財政措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相關主權債務兌付危機正如影隨形。此外,美聯儲等發達國家央行面向新興市場國家供應的龐大流動性在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趨勢得到控制后可能會回收,這將加劇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后疫情時代”金融動蕩。
從IMF最新《世界經濟展望》預測來看,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復蘇前景要比發達國家樂觀,發達經濟體GDP增長率將從2019年的1.7%降至2020年的下降8%,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長率將從2019年的3.7%至2020年的下降3%。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復蘇走勢將明顯分化,部分國家疫情風險持續高企面臨更大的壓力,這使得除中國外多數國家復蘇前景更加復雜。
(摘自7月17日《金融時報》。作者為該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