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杰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鄧萍
貴州大力發展生態漁業,多種生態漁業發展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出,而設施漁業因單位面積養殖產量高、管理方便等優點獨樹一幟,引人矚目。
2020年5月12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主持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生態漁業、辣椒等產業發展。5月13日,貴州生態漁業發展專班召開工作會,學習傳達、貫徹落實孫志剛書記專題研究生態漁業產業發展會議精神,安排部署下步工作計劃。
會議要求,要推動生態漁業擴面增量、提質增效。運用現代化技術大力發展設施漁業,實現數量、質量、效益同步提升,推動全省生態漁業發展再上新臺階,這也是貴州生態漁業發展又一個歷史起點,為全省生態漁業的發展壯大帶來新的生機、拓寬新的路徑。
設施漁業符合現代、高效的特點,也能滿足水產養殖向陸地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升產能。
所謂的設施漁業,就是運用先進養殖技術提升產量產值,在做好尾水處理達標排放的前提下,開展新型設施養魚,其中有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方式、陸基集裝箱養殖方式、陸基盆式循環水養殖方式、立體循環水養殖方式、高位池養殖方式等。
據了解,設施生態漁業發展模式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引入了大量的機械、設備等工業化元素,二是注入了養殖尾水生態凈化、循環的貴州元素。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也是循環水養殖的基本特征。水體的循環利用,有別于普通的工廠化養殖,即綜合運用機械、電子、化學、自動化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和工業化手段,控制養殖生物的生活環境,進行科學管理,從而擺脫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條件限制,是一種高密度、高單產、高投入、高效益的養殖方式,用水量少、占地少、養殖尾水對環境無壓力。
在貴州生態漁業的發展中,設施漁業雖然剛剛起步,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但已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貴陽市息烽縣的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在應用中發展;遵義市播州區陸基集裝箱循環水養殖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黔南州長順縣的立體循環水養殖系統已逐步降低成本,增加了本土的適應性。

1.貴陽市息烽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張濤 攝)

3.黔南州長順縣的立體循環水養殖。(冉光強 攝)

2.每個集裝箱容積25立方米。(張濤 攝)

4.遵義市播州區的陸基集裝箱養殖。 (馬永兵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