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堅

共青團印江自治縣委青年志愿者與搬遷點孩子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左禹華 攝)
“我兌了181分的物品,這些積分都是我們一家人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獲得的。”今年六一兒童節,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興民社區舉辦了義務環境衛生整治志愿服務活動,從天堂鎮白巖村搬遷到興民社區的新市民熊紅燕,第一時間報名參與。加上全家此前多次參加志愿服務取得的文明積分,她成功兌換到了油、米、酸奶等生活物品。
興民社區作為印江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8000多名搬遷群眾來自全縣17個鄉鎮(街道),人口多、民情雜、文明素質有待提升。如何讓新市民積極參與到愛國衛生運動中來,實現全民參與,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面臨的一大難題。
為此,印江自治縣推出了文明儲蓄所做法,對以志愿服務為代表的鄉風文明行為進行積分制量化管理。“就像銀行儲蓄一樣,在文明儲蓄所里,儲戶都有一本文明儲蓄一折通。”興民社區黨支部書記、文明儲蓄所所長熊江介紹,一折通上面記載著戶主姓名、收入、支出等內容,以戶為單位,圍繞大家的日常行為建立正負面清單,正面行為加分、負面行為扣分,最后的得分可以兌換物品或參與集體經濟分紅。
“像參與救人、救火、救災這類重大見義勇為行為,可以加30分;打掃衛生,幫助老幼鄉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分。”與興民社區一樣,采取積分制引領志愿服務行動的還有沙子坡鎮韓家村,該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海松介紹,通過采取全民標準化積分制的管理模式后,以前困擾村里的飲水設施、通村路、通組路等基礎設施的后續管理維護,以及公共環境衛生的日常打掃,都通過志愿服務等方式實行網格化管理,實現了村民自治管理。
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印江自治縣通過專業志愿者團體,廣泛號召全民開展志愿服務行動,把愛國衛生運動與疫情防控、基層治理、文明行動等緊密結合,啟動了“十百千萬”工程——打造10個縣級示范村,并在100個村推廣實施,打造1000戶示范戶、10000個文明標兵。
“印江青年志愿者的服務行動,在今年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共青團印江自治縣縣委書記甘歲月介紹,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印江自治縣發布志愿者招募令后,累計招募到志愿者644名,派遣537名在疫情防控一線累計服務時長5.2萬小時,是印江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
目前,印江自治縣有以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為主體的專業志愿者221名,以行業團工委和單位團支部為主體的行業志愿者147名,以春暉行動公益協會組織的公益志愿者537人,其他注冊志愿者6000多人。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志愿服務400多場次,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過10萬小時。
近年來,印江持續不斷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志愿服務,引領全縣民眾參與,實現“專業志愿者錦上添花、行業志愿者遍地開花、公益志愿者簇錦團花、全民志愿者天女散花”的百花齊放志愿服務新風,形成了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印江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