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劉駿嬌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收官之年,乘著產業扶貧東風,從江縣突出基層黨組織優勢,全力打造“庭院經濟”“紅色聯盟”“組團經濟”三大經濟發展模式,全縣呈現出黨建強、產業旺、百姓富的良好態勢。
近日,一場庭院式食用菌產業觀摩會在從江縣翠里鄉召開。當天,高忙村的農戶收到了從江縣菌豐科技有限公司發放的食用菌保底收益9160.5元,大棚補助15584元。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收官之年,乘著產業扶貧東風,從江縣突出基層黨組織優勢,全力打造“庭院經濟”“紅色聯盟”“組團經濟”三大經濟發展模式,全縣呈現出黨建強、產業旺、百姓富的良好態勢。
5月29日,記者走進高忙村,只見高忙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永通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第二季食用菌栽種,組織培訓農戶、查看菌棒注水、菌棚通風情況是他最近工作的常態。
“種一年食用菌勝過種10年莊稼,過去,一畝田種水稻收成只有600斤谷子,今年種食用菌,一畝種2萬棒,收入最少也有2萬塊錢?!崩钣劳ㄖ钢矍暗木镄χf,村里的閑置土地,如今全都變成了金山銀山。
高忙村位于從江縣翠里鄉西部,有耕地682.65畝,其中田土657.65畝,人均0.79畝。全村833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46.46%,是典型的貧困村。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發展產業是改變貧困的最好路子,因此,高忙村選擇以黨支部示范、黨員引領的方式,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種植。
2020年初,李永通與高忙村村支書鄧昌德和十幾名黨員干部主動站出來,發動群眾利用村寨閑置土地資源,在房屋邊、林地邊、球場邊、庭院邊建設11個菌棒大棚,大力發展庭院式香菇產業,通過發展庭院經濟帶動群眾增收。
“在高忙村,我們不僅建好了黨支部示范菌棚,還鼓勵黨員加入帶動村民脫貧的隊伍,建起了10個黨員菌棚,覆蓋15戶82人?!崩钣劳ǜ嬖V記者,黨員干部學在前、跑在前,每天,黨員干部都會去菌棚里,幫助農戶解決技術難題。
為解決農戶種植后顧之憂,高忙村黨支部與從江縣菌豐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按照“公司+合作社+黨員+貧困戶”模式,公司提供菌棒、收購、銷售、人員定點駐村指導,農戶負責管理采收。
庭院經濟初見成效,5月8日,高忙村第一季22000棒食用菌采摘14537斤、銷售收入43611元。
曾經,洛香鎮宰孖村是一個地處偏遠的貧困村,全村287戶人家在大山里過著清貧的日子。2001年,因為種植何首烏改變了當地村民的命運。
2020年仲夏時節,宰孖村的田間地頭,滿田滿地的何首烏綠葉蔥蘢、長勢良好,不少村民在施肥和除草,一派熱火朝天,他們期待今年有個好收成。
“今年我們種何首烏,比種水稻省事,技術方面有縣農技專家來指導,前年我種了2畝,獲得7800元的收入,今年比去年多種了2畝?!贝迕袷瘧c堂說。
“我之前是抱著試試的心態,率先在自家的農田和荒地上種植何首烏5畝、金鉤藤30畝,獲得了27000元的收入。”宰孖村支部書記石國章告訴記者,開始種植何首烏時,宰孖村只有幾戶農戶種植,不成規模導致產品售價低。
農民要致富,黨員要引路。石國章深知只有與群眾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用,才能集中力量辦好事。
因此,石國章決定把種植何首烏和金鉤藤作為村里面的主導產業來發展。一時間,石國章與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與村民算收益賬,以承包荒山、土地流轉等方式鼓勵村民種植何首烏,掀起了大種何首烏中藥材的熱潮。
為解決產業散、少、短的難題,讓村民吃上產業飯,宰孖村“兩委”結合村情實際成立了從江宰孖農業利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黨支部+農戶 合作社+企業”的規范運營管理,帶領全村302戶(其中貧困戶83戶)參與種植何首烏563畝、產值200多萬元,種植金鉤藤390畝、產值15萬余元,有效幫助當地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種植何首烏給宰孖村鋪開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脫貧致富路,現在,宰孖村的村民買上了小汽車,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房,村容寨貌煥然一新。

從江縣高忙村第一季22000棒食用菌豐收,村民們高興得合不攏嘴。(高忙村委會供圖)
硬化路通村到戶,青山掩映下的一棟棟特色民居錯落有致……村美民富的高開村躍然眼前。
5月28日,翠里鄉高開村支部書記潘祥慶的電話一個接一個,今年高開村第一季食用菌獲得豐收,坐在辦公室里的他正忙著統計相鄰村寨貧困戶的分紅情況。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在翠里鄉,相鄰村寨貧困戶也有分紅,這得益于當地走抱團發展的路子。
乘著從江縣四大扶貧產業(食用菌、林下雞、百香果、蔬菜)發展的東風,高開村率先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種植食用菌,一舉摘掉曾經貧窮落后、產業單一的舊帽。
“在食用菌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礎上,為實現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抱團發展,我們實行以高開村為核心,輻射周邊貧困村,如滾合村、舒家村、翠里村等7個村80多戶貧困戶聯合發展?!迸讼閼c說。
以食用菌產業發展為利益聯結紐帶,高開村黨支部抓統籌、創載體、出思路,綠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定標準、出產品、塑品牌,參與農戶建基地、強管理、采成品,大家各司其職,共同解決食用菌發展中存在的難題。
2018年以前,舒家村的貧困戶鄧必春沒有技術,沒有收入,過去的生活正如他所說“那段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2018年,鄧必春進入合作社,一邊種植食用菌,一邊在基地務工,經過一番努力學習種植,他家種下了1.2萬棒食用菌,每年增加收入3萬余元。當年10月,鄧必春不僅脫貧了,現在他還成為合作社里的技術骨干。
“今年,我們又擴大了食用菌規模,在2017年9個菌棚的基礎上新建了19個棚,新增菌棒9.3萬棒?!迸讼閼c介紹,產業帶給百姓的紅利是可觀的,貧困戶不僅有70%的比例分紅,基地還解決了就業,鄉親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