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吉海(中)到百香果基地查看掛果情況。(受訪者供圖)
走進錦屏縣新化鄉密寨村高文百香果種植示范基地,層層疊疊的丘陵梯帶上,扶竿周圍郁郁蔥蔥的枝葉下掛滿了拳頭般大小、青翠透亮的百香果。
“這就是我們動員村民種植的百香果,有800多畝,現已全部掛果,再過段時間就可以上市了。”錦屏縣紀委縣監委派駐新化鄉密寨村駐村第一書記羅吉海說。
密寨村共142戶55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291人,主要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經濟結構單一,是全鄉唯一一個深度貧困村寨。
2018年1月,羅吉海向單位領導主動請纓,要求到貧困村寨一線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初來乍到,為盡快進入角色,羅吉海帶上村“兩委”班子連日挨家挨戶開展走訪,詳細掌握村情民情,及時收集群眾反映急需解決的問題。羅吉海還專門準備了一個民情民意記錄本,認真記下群眾反映的問題,并列出問題清單第一時間組織召開村“兩委”會議,共同研究解決問題對策。
“駐村就是要直面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和困難,敢于啃硬骨頭。”羅吉海認為,只有真正為群眾解決實實在在問題,為村里辦實事,村民才會從心里接納你。
多方協調資金5萬余元硬化密寨村的步道、協調安裝村級太陽能路燈90盞、安裝38個標準蔬菜大棚灌溉用水設施、為村幼兒園爭取床被……隨著一系列惠民利民實事的實施,村民對羅吉海的態度開始轉變。
“羅書記剛來我們村的時候,大家對他作出的承諾都是半信半疑。通過這兩年多的接觸,才發現他是真正下來幫我們的,能夠與村民起早貪黑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擺架子、不玩官腔。”村民吳高明毫不掩飾自己對羅吉海的看法。
產業是群眾實現穩定增收的根本。羅吉海結合村情,多次帶領村“兩委”班子外出考察學習,最后決定在村里發展百香果種植。
對于密寨村民來說,百香果可是一個新鮮產業,況且還不像其他農作物一樣,當年種就能有收成,很多村民都持觀望態度。羅吉海一邊帶領村“兩委”班子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一邊采取“黨支部+村級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率先示范性種植20畝百香果。第二年,百香果開始掛果,首批參與種植的村民得到了收入。
“我入股合作社種了3畝多,除去成本,凈賺了1.2萬元,今年我打算把種植規模擴大到12畝。”村民林澤明非常高興。
村看村、戶看戶。看到種植百香果收入可觀,村民紛紛主動要求入股加入合作社參與種植。
為將百香果種植項目順利推廣好,羅吉海以村黨支部為引領,通過“強幫弱、富幫貧”,讓黨支部班子成員、致富帶頭人與困難黨員、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點對點幫助制定脫貧計劃,積極引導發展產業扶貧項目。今年,密寨村實施百香果種植800多畝,覆蓋全村貧困戶。
“按照當前百香果的市場銷售價,結合我村的種植規模和品種產量,預計合作社成員每戶增收將不低于2萬元,每戶貧困戶利益分紅將不低于2000元。”羅吉海為村民算了一筆增收賬,他說,目前全村6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出列,有產業支撐實現持續增收不是問題。
(錦屏縣紀委縣監委 楊函祥)
問:機關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職責是什么?
答:監督、執紀、問責。主要包括:(一)維護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經常對黨員進行遵守紀律的教育,作出關于維護黨紀的決定;(二)檢查黨組織和黨員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情況,對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進行監督;(三)協助機關黨的基層委員會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四)受理處置黨員群眾檢舉舉報,開展談話提醒、約談函詢;(五)按照有關規定,檢查、處理黨組織和黨員違反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的案件,決定或者取消對這些案件中的黨員的處分;進行問責或者提出責任追究的建議。
“八個一”工作法抓實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
遵義市播州區推行“八個一”工作法,抓實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建強戰斗堡壘。
召開一次專題組織生活會。組織軟弱渙散、后進黨組織召開一次組織生活會,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開展一次集中培訓。以“三會一課”為抓手,開展《黨章》、黨員教育管理、脫貧攻堅、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等業務知識的學習培訓;組織一次觀摩學習。組織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到黨建示范點、黨建先進村等地進行觀摩學習; 組織一次主題黨日。結合軟弱渙散后進原因,精選主題黨日活動內容,通過組織在家黨員走訪慰問貧困戶等形式,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舉辦一期專題黨課。精選專題黨課內容,進一步幫助干部提高政治站位、理清工作思路,明確目標方向;參加一次警示教育。采取集中觀看腐敗案例教育視頻、組織參觀監獄等形式開展警示教育活動;開展一次民情家訪。扎實開展聯戶聯心家訪活動,深入一線,訪民情、聽民意、聚民智、解民憂;解決一批突出問題。制定“一村一策”整改方案,扎實抓好整頓提升,實際解決突出問題。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劉駿嬌
“三抓三育”計劃筑堡壘助發展育新風
鎮遠縣蕉溪鎮路溪村立足村情實際,在班子建設、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上做文章,實施“三抓三育”計劃,筑堡壘、助發展、育新風。
抓班子育“苗子”。按照“1+1+N”方式,實施后備力量儲備計劃,要求村“兩委”成員著力培育年輕后備力量,重點選擇致富能人、返鄉創業青年、大中專畢業生作為培育對象。
抓產業育能人。按照“1+1+N”方式,實施人才培育計劃,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鼓勵致富能人加入合作社發展產業,并把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培育成產業致富能人。
抓治理育新風。按照就近原則,以“十戶一體”的方式形成村民互助組,以綜合條件較好的群眾為帶頭人,開展扶貧幫困計劃。對條件差的困難戶扶上馬、送一程、常關注,切實改變“等靠要”思想,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風氣。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華姝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通過苦干實干拼命干,堅決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扎實做好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繼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讓人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求是》2020年第12期

將脫貧攻堅融入發展大局
將脫貧攻堅融入發展大局,不只是扶貧議題,更是廣東補齊短板、做強長板,拓展市場空間、推動產業升級,實施鄉村振興,最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命題。扶貧與發展是我們社會的一體兩面,只要我們切實肩負起責任擔當,推動各項工作、各方力量都在脫貧攻堅大局中找到位置、作出貢獻,就一定能夠高質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打開新局面。
——《南方》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