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武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文葉飛
銅仁市統籌各類資源、服務和力量向14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傾斜,推動安置點各類組織、部門、社會力量共促共融、互聯互通,形成上下聯動、橫向互動、覆蓋廣泛的社區治理體系。
聚焦“群眾所急、黨政所需、工青婦所能”,堅持黨委領導、資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記其功,整合黨組織、群團組織、職能部門、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今年來,銅仁市結合脫貧攻堅實際,聚焦精準服務29.35萬名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探索構建“黨建+”社區治理新模式。由組織“搭臺”、請群團“唱戲”、邀社會“參演”、讓群眾“自治”,統籌各類資源、服務和力量向14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傾斜,推動安置點各類組織、部門、社會力量共促共融、互聯互通,形成上下聯動、橫向互動、覆蓋廣泛的社區治理體系。
每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數千甚至上萬搬遷群眾,形成一個不同于城市小區的新型社區。在這里,黨的組織怎么建、建在哪?如何延伸黨的組織、工作和服務?銅仁市充分發揮黨組織優勢,把各類資源統籌起來,一起搭臺唱戲,構建聯動共治的工作格局。
以“黨建+”為統攬,建立安置點“125”管理服務模式,1即黨支部,2即黨小組長、樓棟長,5即思想引領員、就業服務員、排憂解難員、權益維護員、文明倡導員。打破搬遷黨員原所在自然村黨支部隸屬關系和管理權限,將來自多個鄉鎮的搬遷黨員組織關系轉隸到社區,采取跨區選派、區縣下派、安置點推選的方式,將政治素質好、“雙帶”能力強、組織協調能力強的黨員干部、能人推選進入社區“兩委”隊伍,組建安置點黨支部。
采取網格化管理模式,根據搬遷對象、居住單元、就業區間、興趣愛好等因素,把安置點社區劃分為若干個小網格,設立網格黨小組,差異化設置黨小組長、選配樓棟長。將社區無職黨員、退伍軍人、有威望老人、熱心群眾選拔進入社區“五員”隊伍,進行設崗定職,打造功能型“五員”服務隊。
“以前在村里因缺乏技術致貧,黨的好政策讓我搬進城市,社區扶貧微工廠又讓我有了一份工作,技術要求也不高,還推選我擔任8號樓的樓棟長,幫助其他貧困群眾。”德江縣合興社區合棚安置點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冉光榮說,以前是國家幫助他,現在擔任樓棟長后能盡己所能幫助其他群眾,覺得十分自豪。
銅仁市在14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整合打造新市民服務中心124個,采取聯合建、單獨建等方式組建黨組織91個,選配黨小組長150余名、樓棟長400余名、“五員”620名,實現安置社區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構建起聯系無障礙、管理無盲點、服務無縫隙的社區管理服務體系。
圍繞從“搬得出”向“穩得住、快融入、逐步能致富”轉變的易地扶貧搬遷目標,銅仁市探索構建“1+3+X”工作機制。以黨的領導為核心、以工青婦3個部門為主體,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將打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聯合服務品牌作為各級工青婦組織的龍頭品牌,推動工青婦服務、管理、資源、力量向安置點集聚,提升群團組織快速反應、精準落實、服務群眾的能力。
“我們改變以往單兵作戰模式,充分整合工青婦等群團部門資源和力量,建立組團立體式服務體系,做到精確定位、精準定責、精心服務,確保實現服務范圍全覆蓋、對象全覆蓋。”銅仁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服務對象和方式上,銅仁市采取細分服務對象、服務市場的方式,大力創新服務品牌。工會聚焦服務安置點廣大職工,啟動“建工會·促就業”行動,搭建創業就業“致富橋”,創建幸福之家;團委聚焦服務老人、青少年、兒童,探索“飛毛腿”“店小二”等活動品牌,開設“四點半課堂”,當好安置點孤寡老人、青少年及留守兒童的“代理子女”“代理家長”;婦聯聚焦服務婦女兒童,開展“貼心娘家人·溫潤移民家”行動,大力開展“三女”培訓,引領婦女撐起家庭脫貧致富半邊天。
截至目前,全市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立工會組織73個、青年志愿服務隊124支、婦聯組織126個、青年之家56個、婦女之家90個、兒童之家56個、少工委23個、青年志愿者脫貧攻堅夜校19所、四點半課堂43個、“追夢”書屋25所、新時代“12355”青少年服務臺10個,實現了安置點職工、青少年、婦女兒童聯系服務全覆蓋。

銅仁市不斷健全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便民設施。圖為印江自治縣興民社區“新市民·追夢橋”辦事服務大廳。(銅仁市委組織部供圖)
聚焦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基層黨建體系、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五個體系”建設,銅仁市在社會組織和搬遷群眾之間牽線搭橋,找準利益契合點和興趣連接處,探索創新“N+1”聯幫聯扶模式,以安置點為中心,組織先進黨組織、春暉社、醫療機構、公司企業、社會組織、學校等社會資源與安置點相關組織結成幫扶對子,進行點對點幫扶。
整合民政、人社、文旅等職能部門和社會、市場資源,為搬遷群眾量身定做惠民利民服務套餐,健全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站、學校、活動廣場、公交車、農貿市場、小超市、小餐館等便民設施,真正實現家政服務、居家養老、創業就業、衛生醫療、文化體育、入園入學不出社區。
“娃娃在社區幼兒園讀書,我們夫妻倆在樓下開了個小餐館,兩位老人也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找到了他們的朋友圈,生活越來越紅火。”印江自治縣興民社區安置點搬遷群眾譙敏對未來充滿信心。
據統計,銅仁市累計在易地扶貧搬遷點創建扶貧車間36個、扶貧示范基地8個,建成學校(幼兒園)53所,配套醫療機構129個,開辦小超市、小餐館、小商鋪、小賣部180余家,全市11.71萬有勞動力的搬遷群眾實現穩定就業11.6759萬人,基本實現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
社區治理,歸根結底是要讓居民自己動起來,激活社區自治能量。銅仁市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既放權又搭手的方式,建立社區聯席會議制度,每周由安置點黨支部組織,定期召開黨員干部、黨小組長、樓棟長、社區工會、志愿者、婦聯等人員聯席會議,共同協商解決社區治理相關問題。
引導公益組織在搬遷社區打造文明儲蓄所、愛心超市等平臺,搬遷群眾通過參與社區事務管理、策劃組織開展活動、為他人提供服務獲得積分,再用積分換取商品。以搬遷群眾為主,相關職能部門為輔,設立社區平安巡邏隊、環境衛生清潔隊、暖心大姐調解室、社區職工大講堂等,制定《新市民公約》,讓群眾自己當家,做社區的主人。
“剛開始,大家沒完成身份轉變,參與安置點的工作后才意識到自己是社區的主人,代表著社區的形象,開始改變陋習,注重文明,實現了從村民到新市民、從新市民到主人的兩次身份轉變。”思南縣麗景社區安置點搬遷群眾、社區婦聯主席蒙天敏感慨,搬遷群眾從最初的抱怨和不理解,到后來的尊重和參與,居民自治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