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毅,陳陽,官翠玲
湖北中醫藥大學 管理學院/湖北省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65
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中醫藥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依托中醫藥國際交流中心、中醫孔子學院等平臺,中醫藥已經傳播到沿線近200個國家和地區,這些成果都有效促進了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但從長遠看,僅從人才交流、中醫藥服務交換等物質、技術層面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化是淺層次,而且是短暫的,更重要的是從精神文化層面進一步推進中醫藥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首先需要的是中醫人對中醫藥本身的文化自覺,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是中醫藥及其文化的繼承者,其文化認同狀況將直接影響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近年來在我國社會持續轉型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傳統教育缺失以及西方文化的廣泛傳播與滲透不斷沖擊著青年群體的文化認同建構。尤其是大學生正處于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在文化認同建構過程中,一些對傳統文化的質疑和否定因素影響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這其中也包括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認同。然而,現有文獻卻對此問題少有研究。故本研究將基于文獻分析、專家訪談構建研究模型并通過實證研究探析中醫藥院校在校大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 of TCM,CITCM)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文化認同是歸屬于群體的身份或感覺,是個體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與民族、宗教或任何具有獨特文化的社會群體關系密切,文化認同既是個體特征,也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或成長經歷成員的群體特征[1]。社會心理學家傾向于將文化認同總結為一種態度,即文化認同是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復合體,是一個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是態度的形成過程。文化認同因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是與人類文化發展相伴隨的動態過程[2]。
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醫療資源,而中醫藥文化正是在醫學實踐發展過程中總結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因此中醫藥文化認同是文化認同在中醫藥領域的具體化形式。故本研究認為中醫藥文化認同是個體對中醫藥文化積極的認知、體驗和行為的綜合體,是指對中醫藥文化的接納和認可的態度,具體而言,包括了中醫藥文化認知(Cultural Cognition of TCM,CCTCM)、中醫藥文化情感(Cultural Emotion of TCM,CETCM)和中醫藥文化行為(Cultural Behavior of TCM,CBTCM)3個維度。
現有研究指出文化認同是長期、潛移默化形成的,不僅要關注大學生的相關理論教育,更要重點關注其社會化過程[3]。而社會化是指個體學習和采納一個社會或者一種文化的現有規范和價值觀的過程。社會化理論整合認知發展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發展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影響下,自然成熟(隨著年齡增長)和學習的結果[4]。由此,可歸納中醫藥院校在校大學生CITCM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4個層面,而這4個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是按照社會化過程展開,由外界影響因素作用到個人因素,最后對個人的態度產生影響。
家庭文化背景具體是指家庭營造出的一種中醫藥文化氛圍,可以是引導個體接受中醫藥教育培訓、閱讀中醫藥書籍等直接形式,也包括從事中醫藥醫療行業親屬等間接影響。有研究指出家庭對個體的社會化具有顯著作用[5]。嚴宇[6]則在民族認同的研究中進一步證實家庭教育是回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重要影響因素,指出家庭成員會在日常生活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最終影響其認同的發展。因此可以推斷,大學生在家庭教育中能接觸、閱讀中醫藥書籍或者有親屬從事中醫藥相關的醫療工作,對大學生理解中醫藥文化、認同中醫藥文化有更好的推動作用。由此,形成研究假設。
H1:家庭文化背景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CITCM有顯著影響。
中醫藥院校是開展中醫藥教育的主要場所和陣地,校園文化是全體師生共同創造的成果,涵蓋了物質、精神和制度文化三方面。相關研究指出校園資源服務及環境、校園文化和學校聲譽是大學生的學校認同的主要影響因素[7-9]。其中,校園文化在CITCM中具有價值導向和教育傳播兩大重要功能,特色的校園文化可以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10]。因此可以推斷,中醫藥院校校園的建筑形態、課程開設、校園社團活動等方面充分體現中醫藥特色和魅力,對于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構建具有積極影響。由此,形成研究假設。
H2:校園文化建設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CITCM有顯著影響。
隨著個體的年齡和社交范圍的不斷擴大,其文化認同會更多地受到社會的影響[11]。社會政策正是通過國家力量介入社會過程達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種措施[12],如每一個縣市必須至少設立1所中醫院、“三堂一室”的全面推廣,國家從政策層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中醫藥服務需求,充分發揮中醫藥在保障人民健康上的作用。研究指出,社會環境、基礎設施對個人的地方認同具有影響作用[13]。具體到醫藥衛生行業,調查發現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宣傳與實施有利于提高群眾對基本藥物的認知度和信賴[14]。因此可以推斷,中醫藥醫療機構和基礎設施的普及程度、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中醫藥在日常生活中的可接觸與可獲得程度均會影響個體對中醫藥的認知、使用情況和認可程度。由此,形成研究假設。
H3:社會政策支持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CITCM有顯著影響。
本研究所指的健康生活觀念是一種個體價值觀,作為個體的內在指導,表達個體認為可取的東西以及認為應該或不應該做的事情[15]。具體而言,健康生活觀念是指將中醫藥的疾病預防、治療等觀念作為日常生活的指導思想,而這種指導思想是建立在個體心理行為模式上,受特定的文化影響。探討個體價值觀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它對行為的影響[16]。相關研究指出,中醫藥不僅是疾病管理的資源,同時,將中醫藥納入到個體的健康實踐還能夠表現其文化身份、傳承文化遺產[17]。由此,形成研究假設。
H4:健康生活觀念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CITCM有顯著影響。
綜上所述,本文將家庭文化背景、社會政策支持、校園文化建設及健康生活觀念作為自變量,將由中醫藥文化認知、中醫藥文化情感和中醫藥文化行為構成的CITCM構念作為因變量,建立以下研究模型,見圖1。

圖1 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CITCM影響因素理論模型
現有研究少有涉及CITCM這一主題,因此在問卷題目設計前,研究小組先邀請了某中醫藥大學4個學院共計30名同學,分批次進行訪談并對訪談結果進行梳理和歸納,初步建立問卷題庫。CITCM影響因素的觀測,主要是在專家訪談和學生座談中總結概括的關鍵詞形成初步題目,結合相關認同量表整合提煉出相關問題。CITCM水平的觀測,主要是以潘小毅等[18]開發的CITCM量表為基礎并結合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生活成長背景,對相關測量語句進行調整,以貼合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實際情況。
在此基礎上,邀請了4所高校共6名教師對初步擬定的CITCM調查問卷的指標體系進行現場座談交流,結合文獻基礎和專家建議,研究對問卷指標體系進行優化,形成正式問卷。調查問卷由3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CITCM影響因素量表共14個題項,包括家庭文化背景(3個題項)、社會政策支持(3個題項)、校園文化建設(5個題項)和健康生活觀念(3個題項);第三部分為CITCM量表共13個題項,包括中醫藥文化認知(4個題項)、中醫藥文化情感(3個題項)和中醫藥文化行為(6個題項)。問卷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計分,數字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分別表示問卷所列題項與被試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
研究首先在南京、江西和湖北的3所中醫藥大學進行預調研,并收集調研對象對填寫問卷的建議。預調研共發放問卷400份,最終有效問卷為389份。
通過主成分法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依照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正交旋轉,首先,在CITCM影響因素部分,旋轉后共提取4個因子,累積方差解釋率為70.33%,各因子載荷均大于0.5;其次,在CITCM水平部分,旋轉后共提取3個因子,累積方差解釋率為68.63%,各因子載荷均>0.5。調查量表的影響因素部分和CITCM部分的各維度α系數最小值為0.74,表明問卷設計合適,可用作下一階段正式調研。
正式調研始于2018年10月,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結合調研可行性,在不同區域選取1~2所具有代表性的中醫藥院校,對其在校大學生進行實地問卷調查。調研歷時4個月,涉及9所中醫藥院校,累計發放調查問卷900份,其中得到有效問卷793份,樣本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樣本描述
CITCM影響因素量表部分4個因子旋轉后的累積方差解釋率為71.635%,CITCM水平量表部分3個因子旋轉后的累積方差解釋率為67.077%。各維度克隆巴赫α系數值均大于0.7;組成信度CR值均大于0.7,收斂效度AVE值為0.483~0.746,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見表2、表3。
研究采用SPSS 20.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以了解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CITCM是否存在影響。將性別、年齡等5個因素作為自變量,CITCM作為因變量進行數據分析,結果見表4。數據表明,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性別和年齡2個變量對CITC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學歷、宗教信仰和民族3個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4.4.1模型擬合效度 根據數據的擬合結果對比參考值,見表5,此次實際數據與建立的研究模型的擬合度效果較好,適合進行下一步路徑分析。
4.4.2路徑分析 綜合以上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擬合指數結果,研究將正式調研的樣本數據導入Mplus 7.4進行分析,得到各因素間影響作用機制路徑圖,見圖2。

表2 中醫藥文化認同(CITCM)影響因素的信效度

表3 中醫藥文化認同(CITCM)水平的信效度

表4 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的中醫藥文化認同(CITCM)方差分析

表5 研究模型擬合優度指標結果
根據表6路徑系數,H2、H3和H4通過假設檢驗,即校園文化建設、社會政策支持和健康生活觀念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CITCM具有顯著影響;但H1未能通過假設檢驗,即家庭文化背景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CITCM沒有顯著影響。

圖2 中醫藥文化認同(CITCM)理論模型路徑系數

表6 中醫藥文化認同(CITCM)影響機制路徑分析及研究假設
本文在訪談和文獻分析基礎上,結合文化認同的相關調查問卷,設計《中醫藥院校大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調查問卷》,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參考性的測量工具,提煉出4個影響因素,拓展了CITCM的研究體系,主要結論如下:
1)中醫藥院校大學生CITCM水平整體較好。不同性別、年齡的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CITCM水平存在顯著差異,需要說明的是,年齡較大的大學生認同水平反而相對較低,研究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高年齡段的學生通常面臨就業問題,而在實際訪談過程中發現存在部分學生脫離原專業,從事與中醫藥關聯度較低的行業,相應的中醫藥文化行為測量得分較低,從而導致CITCM水平相對低,因此,教育管理者在關注低年級的認同教育同時也要重點關注高年級的認同教育。
2)家庭文化背景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CITCM沒有顯著影響。這一結論與目前學術領域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醫藥文化本身的特殊性,中醫藥文化是建立在獨具特色的東方哲學思維基礎之上,這種思維方式是長期潛移默化形成的,需要家庭在孩子青少年時期進行引導教育,而實際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在家庭教育環節極少接觸到中醫藥書籍或者受到相關中醫藥的影響,故家庭文化背景未表現出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CITCM的顯著影響。
3)社會政策支持、校園文化建設和健康生活觀念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CITCM存在顯著影響。其中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作用最大,其次為健康生活觀念和社會政策支持,這與社會化理論相符。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CITCM的形成與強化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因此在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CITCM教育過程中,相關工作者在積極推動校園建設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到家庭和社會的作用。院校要充分把握“雙一流”建設契機,不斷優化教育模式,夯實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中醫藥復合型人才培養。與此同時,家庭要積極營造中醫藥文化氛圍,進行有效的引導教育,鼓勵學生參與中醫藥文化相關的培訓、閱讀活動;社會要積極宣傳推廣中醫藥,便利中醫就醫環境,鼓勵中醫藥消費行為,支持中醫藥的創新應用。由此形成合力,持續構建和鞏固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對中醫藥的文化認同。
本研究設計的《中醫藥院校大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調查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對CITCM等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貢獻,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可以改進和完善的地方。首先,研究對象的選擇可以進一步擴充,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本文研究對象主要是中醫藥院校的中國學生,沒有涉及留學生,存在一定的樣本偏差,后續研究可以將留學生納入研究對象范圍以增加樣本代表性。其次,由于CITCM內涵的復雜性和實際研究的可操作性,對其影響因素的探究暫不能窮盡,后續研究有待嘗試通過質性分析進一步挖掘其他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