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華
本期《設計》我們推出一系列圍繞“包容性設計”專題的文章。
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是包容性設計研究中心(創辦于同濟大學)近幾年在讀和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們根據各自的研究課題展開探討,涉及包容性設計內涵、方法、過程和哲學等多個層面。
包容性設計(Inclusive?Design)在國際上已經傳播了二十多年。大約十年前,我作為特約主編編輯了一期《大設計:包容性設計特刊》,用中英文雙語介紹了包容性設計在英國、美國、意大利、西班牙、挪威、丹麥、日本以及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地區的發展。當時“包容性設計”在中國還是一個非常新鮮的概念,尚無統一的翻譯,例如我在同濟大學第一次開設相關課程時采用的是“和合設計”的課名。“和合設計”的提法很具有中國韻味,但人們不明白它具體講什么,總需要費一番口舌去解釋,所以在特刊出版時我就根據英文字面意思和大眾耳熟能詳的“包容性發展”提出了“包容性設計”并一直沿用這個名稱。
“包容性設計”與“通用設計”有同有異,后者提出了通用設計原則作為設計指導,而包容性設計更強調設計過程的包容性,把“包容”作為目標,可以根據情形采用多種方法去逼近或達到這一目標。例如在《移動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包容性設計》一文中,作者就舉出了兩個包容性設計策略:“一包多”和“多包多”,即用一個設計策略去滿足眾多不同的需求以達到包容,或用多個設計策略去提供不同解決方案以達到包容;這種決策過程固然要考慮成本和收益,其目標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用戶的滿意體驗。
過去十年間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設計也隨之改變,例如“社會創新”、“交互設計”、“服務設計”、“體驗設計”等越來越多地成為設計話題。包容性設計也在與時俱進,其內涵和外延都在進一步擴展。
二十年前談包容性設計,“老齡”和“殘疾”是脫離不開的兩大主題,這些依然重要(很多問題需要很長時間的持續努力才能緩慢改善),例如當下“老齡友好城市/老年友好社區”的議題就涉及“包容性設計”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十年前談包容性設計,“以用戶為中心”,“利益相關者參與”是重要話題,這些也依然重要,并且對設計師的共情能力、協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出現了更多工具幫助實現設計過程的包容。
當下談包容性設計,更是一個“大設計”語境;設計已經被認為是驅動創新的引擎,涉及到產品、系統、服務、體驗的方方面面。聯合國在2015年為未來15年設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很多都直接或間接與包容性設計相關。設計的倫理、責任以及其如何促進人類更美好的生活和世界更可持續的發展,都成為當下重要議題。
包容性設計的內涵已經不再局限于產品、環境、服務最大程度的公平使用,而且關心文化等不同因素對使用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其外延已經不再局限于可觸摸的物與環境,還關系到組織文化和理念,例如EDI(Equality平等、Diversity多樣、Inclusion包容)已經成為眾多世界名校越來越重要的議程。
在《包容性設計英中比較及研究分類》一文中,我試圖用1.0-4.0來闡釋包容性設計研究的不同側重點:包容性設計1.0特指聚焦用戶能力的研究;包容性設計2.0特指聚焦過程和方法的研究;包容性設計3.0聚焦系統,注重動態地、系統地看問題;包容性設計4.0聚焦真正的需求,從人類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審視設計。
專題收錄的九篇文章涉及到包容性設計2.0,3.0,4.0(關于1.0的發表,已經較多,在此不做贅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包容性設計:中國檔案》一書)。有一些觀點是第一次公開發表,可能并不為讀者所熟悉。期待這些正在進行的研究能夠促進大家對包容性設計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