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
[摘要]文化戰(zhàn)略問題研究是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其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文化立場問題。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要求。本文簡要闡釋了文化戰(zhàn)略基本內涵、在我國的研究發(fā)展歷程以及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關政策的制定和發(fā)展脈絡,提出堅持中華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堅持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等必須堅守的中華文化立場。在此基礎上,對新時代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進一步提出了強基固本、深化發(fā)展、對話交流、兼收并蓄等思考建議。
[關鍵詞]文化戰(zhàn)略 文化立場 認識思考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20)04—0059—07
文化戰(zhàn)略問題研究既是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也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課題,其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文化立場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fā)展。”其中明確提出了“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要求。
筆者認為,隨著我國發(fā)展進入新時代,以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提出,在文化戰(zhàn)略視角下,加強對中華文化立場的認識和研究,對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文化戰(zhàn)略基本內涵及在我國的研究發(fā)展歷程
關于文化的定義,比較公認的是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的闡釋,即“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而從國家和民族層面考量文化戰(zhàn)略一詞的提出,影響較大的當屬荷蘭學者馮·皮爾森(C.A.Van Penrsen),其著作《文化戰(zhàn)略》一書對文化戰(zhàn)略給予動態(tài)性闡釋,指出“文化問題并不是理論思考的目的本身,對它的分析應當有助于形成一個指向并著眼于未來的文化政策”,是“人的集中于未來的戰(zhàn)略”。我國關于文化戰(zhàn)略的研究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后在一些學者的著述中才開始陸續(xù)涉及。1985年,上海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對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研討活動,許多學者也陸續(xù)從不同維度對此問題開展研究。有的認為:“文化戰(zhàn)略是指文化自身為了達到生存和發(fā)展的目的所采取的策略。”有的認為:“文化戰(zhàn)略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政黨發(fā)展文化的基本指導思想、目標、手段和策略,即利用和發(fā)展文化的戰(zhàn)略。”還有的認為:“文化戰(zhàn)略是關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社會核心價值、社會主流文化及其模式化穩(wěn)定形態(tài)等方面的長遠的整體規(guī)劃。”筆者認為,不管從哪個維度定義國家文化戰(zhàn)略,都不能脫離國家文化戰(zhàn)略應有的幾個基本屬性,即設計性、整體性、引導性和前瞻性。設計性體現的是對國家文化戰(zhàn)略方向目標、內容任務、措施手段的頂層設計思考:整體性體現的是對國家文化戰(zhàn)略全面的、綜合的、系統的、配套的整體規(guī)劃;引導性體現的是對全體國民文化理念的教育引導、鼓勵推動和示范帶動:前瞻性體現的是國家文化戰(zhàn)略必須“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
近年來,我國一些專家學者把對文化戰(zhàn)略研究的關注點逐漸轉向了探究文化戰(zhàn)略價值和文化立場方面。比如,王岳川在《價值重建時代的大國文化戰(zhàn)略》中指出:“反思全球化語境中中國文化邊緣化處境、進一步厘定中國價值,就成為文化輸出的重要任務。中國文化世界化強調中國對維護世界精神生態(tài)和促進東西文化互動的重要意義,而確立文化立國和文化輸出的大國文化戰(zhàn)略就成為中國文化世界化的基本保證。今天的中國已經跨入新的時代。處在世界多元文化氛圍中的中國文化,其發(fā)展方向在于,從新的視角探討東方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未來走向,以嶄新的文化姿態(tài)參與到世界生態(tài)文化營建的進程中。”胡慧琳在《當前中國文化戰(zhàn)略發(fā)展的幾個問題》中指出:“文化發(fā)展在整個國家發(fā)展中的戰(zhàn)略定位的缺乏,對文化發(fā)展在整個國家未來發(fā)展中的戰(zhàn)略關系認識的缺乏,嚴重制約和影響了中國文化戰(zhàn)略力量的發(fā)展方向的選擇,嚴重制約和影響了國家文化建設能力的戰(zhàn)略性提高。制定‘中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回答和闡述當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基本矛盾問題和主要矛盾問題,明確根本戰(zhàn)略目標及其制度選擇,成為克服和解決當前中國文化戰(zhàn)略發(fā)展困境首要問題。”王淑娉在《新帝國主義文化戰(zhàn)略的主要特征》中指出:“冷戰(zhàn)結束后,西方大國已經改變過去單純依靠政治、軍事等硬實力推行世界霸權的策略,轉向傳播媒介、文化交流等‘軟實力渠道,把自身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等輸送到發(fā)展中國家或后發(fā)展國家,進而改變這些國家文化發(fā)展的原有軌跡而接受西方的發(fā)展模式,最后在文化輸入的同時實現了政治、經濟的利益。”丁良生、戴宇樵在《提升文化戰(zhàn)略定力——從文化自信出發(fā)》中指出:“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中,必須要堅持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文化在文化發(fā)展中的主導地位,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擴張力和影響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精神力量。”
除了以上相關專家學者開展的諸多理論研究以外,從我國國家文化發(fā)展政策層面看,雖然我國沒有明確引入“國家文化戰(zhàn)略”這一概念,但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政策指引始終沒有間斷,黨和國家的文化、文藝政策一直在批判和繼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新中國成立后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提出,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集中精力發(fā)展經濟的同時,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從黨的十二大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了較為系統的闡述,十二屆六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到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從黨的十六大提出“發(fā)展各類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都要貫徹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到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和任務: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不僅提出“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等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確定和主要政策建構至此基本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2016年11月,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做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文化建設的發(fā)展做出了頂層設計,使當前我國文化建設在發(fā)展方向選擇、核心價值確定以及路徑措施規(guī)劃等方面都更加明晰。
二、對新時代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認識
如前所述,筆者認為,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方向、總體要求和有關措施日益明確。其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無疑是我國文化建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毫無疑問,與西方一些國家宣揚的所謂“普世價值”相比,中華文化立場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價值觀,為世界文化發(fā)展提供了中國理念。
一是堅持中華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對自身文化有全面的認識,對自身的文化價值有情感認同,對自身文化的獨特性保持清醒,對自身文化的開放與融合能力有信心,對自身文化的持久影響力有理由充滿期待”。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發(fā)生文化傳承中斷并成功實現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轉變的國家。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淀是我國能夠傲然于世界文化強國之林的精神資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2014年2月24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提出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首次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之后的兩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又對此多次做出論述,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尤其是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2016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中更加鮮明地指出:“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就是我們區(qū)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這些都充分表明,堅持中華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前提和基石,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首要立場。
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共同的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這是我們必須堅守的中華文化立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意識形態(tài)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fā)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是我國文化建設的根本立場,是我國文化發(fā)展的本質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堅持以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指導文化建設,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在建設新中國的偉大征程中,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始終高舉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大力弘揚反映革命、建設和改革為內容的新文化,推動了文化的大發(fā)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始終強調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強調要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前,越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勢下,越是在各種思想碰撞、不同文化交融、意識形態(tài)斗爭愈發(fā)激烈的情況下,越要用鮮明的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文化建設,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文化建設正確的方向始終不變。
三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誰服務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立場問題。毛澤東同志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社論第一次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體現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各個領域,始終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努力方向,是我們黨的執(zhí)政理念,是我國文化建設有別于西方文化戰(zhàn)略的根本特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zhàn)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yè)前途命運的關鍵。”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再次明確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是為少數人服務還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是必須搞清楚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等,以上這些充分表明,我國的文化建設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的基本立場。
四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文化軟實力歷來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衡量指標。而“文化強國必須有自己的核心價值”。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傳統的最集中體現,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同時,黨的十八大報告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了明確闡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等三個層面明確詮釋了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同時要求“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則進一步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等,這些都充分闡明了我們國家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觀念,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我們必須堅守的中華文化立場。
五是堅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素稱“禮儀之邦”。我們的祖先,曾以自己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影響和推動著人類的歷史進程,也曾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影響和推動著進步人類精神世界的建設。我國古代先哲孔子最早提出“為政以德”的主張,其后歷代先賢關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不孤,必有鄰”等德政、德治的思想觀點不可枚舉。“影響當代中國的最重要因素莫屬傳統文化對倫理道德的重視。無論是提倡‘持中貴和‘德性優(yōu)先的處世之道,還是強調‘天下一家‘和諧統一的世界觀、人生觀,對今天中國人思維產生了根本性影響”。進入新世紀以來,2001年1月,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治國方略,把以德治國提升到新的高度。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同志又首次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提出新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強調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明確提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等一系列要求,清楚地昭示了我們黨對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高度重視,系統闡明了我們國家始終注重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鮮明立場。
六是堅持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中華文化歷來以尊重、合作、共贏為價值導向。倡導相互理解、和睦相處的和合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內在基因,幾千年來已經深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周禮》中講到“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禮記·禮運》中講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而《論語·學而》中則強調“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子路》又講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文化求同存異、理解包容的精神特質,這也是中華文化歷經無數磨難而生生不息的內在原因。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始終是我國文化建設堅持的基本立場之一。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并同時指出要“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我們確實要有這樣的胸襟,要講好中國故事,創(chuàng)造好中國作品,弘揚好中國精神,但我們也絕不會把我們的主張強加給別的國家和民族,中華民族向來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傳統,這既是我們一貫堅持的文化價值觀,也是我們必須堅守的中華文化立場。
當然,筆者認為,需要堅守的中華文化立場絕不僅僅限于上述幾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基本觀點,比如,堅持用文化引領社會風尚、嚴格遵守文化領域國際規(guī)則、注重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等,這些價值理念都蘊含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精髓,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展要求,都是需要堅守的中華文化立場。
三、關于進一步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思考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趨勢不斷深化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如何“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進一步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是我們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是要強基固本,始終保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信心不動搖。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堅持和弘揚我國文化建設的基本立場,毫不動搖地樹立起中華文化自信,不管國際形勢如何復雜多變、波濤洶涌,不論西方敵對勢力如何分化瓦解、歪曲丑化,都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繼續(xù)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fā)展”。
二是要深化發(fā)展,堅持和完善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制度更帶有根本性、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做出決定,其中明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chuàng)作生產體制機制”等,必須將這些制度機制堅決貫徹落實到位,持續(xù)推動和鞏固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fā)展。
三是要對話交流,讓世界更多了解和認同中華文化立場。要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宣傳好中國文化,加強與世界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共同進步,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發(fā)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闡述亞洲文明對世界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提出加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中國主張,深刻闡釋中華文明的獨特價值。筆者認為,這樣的活動應該多多舉辦,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融入世界。
四是要兼收并蓄,與時俱進豐富和發(fā)展中華文化立場。要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適應新的形勢任務發(fā)展需要,堅持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對于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都要繼續(xù)采取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為我所用的態(tài)度,不斷吸收借鑒其中的有益成分,結合我國實際,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等,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責任編輯 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