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瑜文
摘 要:目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中,最差的就要數“說”的能力。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存在語句含糊、詞匯貧乏、詞不達意的現象,話語缺乏連貫性和條理性。本文就針對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談一談自己的幾點觀點。
關鍵詞:口語;交際;情境;技巧;意識
“口語交際”訓練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口語交際可能是許多教師容易忽視的內容。教師不想多展開,只是根據教學提示就事論事;課堂教學模式仍停留在“聽說訓練”上,有的教師不重視交際情境的創設,不能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語境”和“語場”;有的教學方式多側重引導學生,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缺乏學生的自主交際;有的交際過程中,沒有真正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雙向互動起來,學生缺乏交流的時間……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呢?本人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有表達的舞臺
在口語交際課上,我們教師總希望我們的課堂,學生群起激奮,高潮迭起,妙趣橫生。然現實是我們每個教師都或多或少意識到,這僅僅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受交際話題、學生能力等因素影響,課堂火爆場景不常有,而冷場沉默卻時常有;舉手如林,慷慨陳詞不常有,寥寥無幾,人云亦云卻時常有。我們看到最多的情況是尷尬被迫喋喋不休的老師、少數表現欲強的學生、一大批保持沉默的學生。互動成為了口語交際課的瓶頸。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應該創設生活化口語交際環境,激發學生對口語交際的興趣,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學生的膽子大了,口頭表達能力也會增強。許多從來不愛發言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會主動的去說,愛發言的學生在說話的過程中開始注重條理性和說話的方式。中低年級的學生在老師的培養下,會用一些“我是這樣想的”“我不同意他的說法”等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二、讓學生掌握一些口語交際的方法和技巧
通常我會用情景表演法、經驗遷移法教導學生,讓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比如說指導學生如何正確進行通話時,許多同學都不以為然:“打電話有什么好學的,不就是拿起話筒,撥通號碼,開始講話,等說完了,放下話筒,就這么簡單的事嗎?”我通過小品表演,創設了各種通話的情景,讓學生在觀摩中,發現了打電話交流的技巧。這樣就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開始嘗試與其他人交流與合作的意識得到了提高。在口語交際活動中,學生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增強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意識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組織的各類活動。如有的學生開始進行學校展板解說,有的學生承擔了班級解說員,對班內的基本情況進行解說。我經常鼓勵低年級學生在故事比賽中有條理的講清楚一個故事的情節。用我們老師的話說,孩子們敢說了,也想說了,通過課堂教學過程的滲透,不斷的訓練和強化,優化和改進學生口語交際方法,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學會在課堂中主動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并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小組討論中主動積極發言。
課堂中學生發言和參與意識也有所增強,通過課堂教學過程的滲透,不斷的訓練和強化,優化和改進學生口語交際方法,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能力。在集體活動中,學生的參與意識明顯增強。
四、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交流
“在深山老林讀書,不如在十字街頭聽講”。學生口頭交際能力的提高,僅僅依靠方法的傳授和技巧的點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大量的口語交際實踐做支撐。可是,每學期僅有的幾節專門的口語交際課,對于大班教學的幾十個學生來說,確實是捉襟見肘。所以必須增加口語交際的實踐機會,讓每個孩子在每個學期里都擁有表達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鍛煉。引導學生從身邊的電視、參與的活動來有意識的提高個人口語意識,逐步提升口語交際的能力。要充分挖掘現有的家長資源,和家長攜手成為真正的合作伙伴,共同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通過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一定能得到大幅提升。所以我們不僅要在教學中去發掘口語交際的豐富素材,而且要在生活實踐中對口語教學的鞏固和延伸。學生生活在群體之中,生活在社會之中,與人打交道的際遇無處不在,我們要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機會,爭取多說話,尤其是當眾說話。做一個落落大方,說話得體,做事受人歡迎的小學生。讓我們時刻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課堂”。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以滿腔熱情關愛學生,以和藹的態度親近他們,和他們交談,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口語交際的“魅力”,讓學生喜歡上口語交際!
參考文獻:
[1]劉煥輝.言語交際學教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