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策
摘 要:對于焦慮學生的處理往往不能操之過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面對孩子心理已經存在變化的時候,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不要直接的“開門見山”——告訴孩子你的行為已經偏離正常軌道了。那樣會反而更容易加劇孩子的焦慮情況,會引發他更多的不穩定情緒。
關鍵詞:焦慮;心理健康;情緒矯正
“教育大計,育人為本”,在育人中承擔著核心責任往往是班主任,是班主任老師們細致入微的每一項工作,觀察的每一個細節慢慢的改變著孩子。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主導者,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來說,班主任是班級的第一影響人,自擔任班主任工作以來,我一直在不斷探究這門藝術,想通過自己的經驗積累,發現每一個學生背后的故事。我總認為孩子是一本書,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過不同的經歷,因為那些不同的背景,形成了他們這本書的封面,我們通過封面看到的只是九牛一毛。希望隨著經驗的累積,能讓我讀這些“書”的時候更加從容,更有智慧。
一、關注細節,追根逐源
那時我新接了一個二年級的班,這個班大部分學生都很聰明、活潑好動、愛說話,課間總是圍著我說這說那,經過一周左右我關注到了班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男孩。對他的關注來自于作業,追作業他總是最后交的幾個,于是我開始留意了這個孩子。
從外貌上看,這個孩子和其他孩子沒什么不一樣的地方,但是一說話我就發現了問題,每當我問他一些事情的時候,得到的先是“點頭”、“搖頭”這樣的答復,在我試著引導他用語言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我得到了“是”、“好”、“不”,這樣的簡單回答,從此以后我就開始關注這個孩子的一舉一動了。我發現他課間愛和同學“打鬧”但是不愛“交流”,班里課間很少見他和同學們交流,大家也很少和他說話。他看別人的時候總是斜著眼,和人對話也不敢直視。他朗讀英語時特別“大聲”,那聲音簡直直沖云霄,但朗讀十分流利,像是每一句結結實實背過一樣。著急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抓書角,他本課上的每一頁都被已經反反復復的抓過,褶皺不堪了。觀察了他幾天我對孩子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后,我猜測這個孩子應該存在一些輕微的交流障礙,甚至是焦慮,但是這只是我的單方面猜測,還需要家長方面的信息支撐。于是我聯系了孩子的家長,想把我的猜測在家長方面得到證實。
二、聯合家長,對癥下藥
為了不引起家長的緊張,我并沒有直接言明孩子現在種種的問題,而是從學校作業寫得慢方面開始和家長聊,家長也很配合和我談了許多。這個孩子一直是媽媽帶的,從小因為孩子比同齡人慢,媽媽比較著急,每件事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孩子想木偶一樣被媽媽指揮著,每件事都在媽媽的要求下去做的,漸漸的他就失去了自主性,沒有“指揮”他甚至不知道如何說話。在家里大部分的時間是“聽”,和家長的交流幾乎沒有,很少能說出一整句話,更多的是動作語言。媽媽平時比較嚴厲,由于孩子近視,媽媽限制了他各種玩電子產品的機會,條條框框安排的非常多。一生氣也會打孩子,但是打完了有心疼。
聽了媽媽的描述,我大概了解了這個男孩的成長過程,由于媽媽的“恨鐵不成鋼”,他漸漸的失去了“自我”。一味的在家長的擺布下生活,交流也是出于“被迫”,于是他用了最簡單的方法——沉默。他發泄的方法就是抓書角,不光是書,只要是紙類的東西,到他手里他都會不自覺的抓。他在英語方面的“自信”源自于課外班,課前真的背過這些課文,讓他發言時十分自信,但是超過“背”的內容他就一點都不知道了。針對這些問題,我和家長進行了一次懇切的談話,把在學校我發現的問題和家長進行了交流,也把我的推測告訴了家長。家長聽后十分震驚,沒想到自己的一些不經意的習慣已經對孩子造成了這樣大的傷害。我們慶幸的是,孩子還小,現在改一切還來得及。
事后我和家長約定了方法:首先是改正交流方式,家長不要太強勢,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在家里在學校都要停下來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特別是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上來就指責,可以先聽聽他說。因為這個孩子壓抑的太久了,很難說出一句完整話,所以我們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一點點的引導他把話說完整,像教孩子上課發言一樣,幫助他把語言組織起來。這個家長很配合我,經過兩周左右的時間,我發現這個小男孩會刻意的把事情說清楚,會模仿我說話的語言,把信息補充完完整。雖然任重道遠,但是我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家長的改變。
三、合理利用輿論,建立自信
面對孩子的改變和家長的配合,我將對他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幫助他建立自信,課堂我會故意制造一些讓他發言的機會,當他回答對了,馬上在全班面前鼓勵他,扭轉他在全班同學心中的“地位”。孩子也很努力,在一次測驗中他得了95分,超過了許多以前笑話他的同學。那一次,我大方的在全班表揚了這個孩子,全班同學特別驚訝,紛紛不敢相信。之后的幾次測驗孩子也很努力,期末測驗的時候他依然考了高分,這次讓我沒想到的是,全班竟然為他想起了掌聲。而從前那個看人都斜著眼的小男孩,竟然會心的笑了。
對于焦慮學生的處理往往不能操之過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面對孩子心理已經存在變化的時候,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不要直接的“上綱上線”,告訴孩子你的行為已經偏離正常軌道了,那樣會反而更容易加劇孩子的焦慮情況,會引發他更多的不穩定情緒。在與家長溝通方面則要注意策略和方法,不要直言孩子的種種不好,還是應該先從家庭教育方面開始了解,梳理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與家長達成協議,指定可操作的具體步驟,從淺入深,由表及里,逐漸從行為習慣的引導到心理認知的轉化。訂立不同的階段目標,盡量細化有針對性,有改善后在進行下一階段的目標,如果有問題則從本階段重新找問題,重新調整方法。家校溝通的藝術源于理解,當家長能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后才能更好的配合,才有更加準確有效的方法實施,只有家長真心的配合了,這樣的轉化才有意義。
我總覺得孩子是一張白紙,當我們小學老師見到孩子的時候,已經有無數的人在這張紙上進行了涂鴉,但這些涂鴉往往很大的一部分并不是對孩子有益的。作為班主任老師,我們能從細枝末節出發,發現到孩子身上問題的同時,更應該追根逐源,找到問題的根本,如果只是通過發生一件事解決一件事那么處理的永遠只是表象,根源卻永遠都在,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負責任的?,F在的很多現象表明,許多小學生是存在一定心理焦慮的,他們的表現在不同的地方,如果沒有停下來去關注的確很難發現,但是當他們這些焦慮爆發的時候,往往悲劇已經釀成甚至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后果。
欣慰的是現在這個孩子已經能和其他同學正常交流了,雖然說話方面還比較刻意不自然,但是對于他自己已經進步很大了,學習方面也是越來越好,作業再也不用老師追著要了。在他的臉上我經常能看到自信的微笑。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應對焦慮學生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已經產生的表象特點,借由表現分析根源,找到他焦慮的源頭,盡早的扭轉其心理上的恐懼,讓他逐漸脫離焦慮狀態,盡早回歸健康的心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簡.尼爾森琳.格倫斯蒂芬·格倫[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59-64.
[2]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M]積極情緒的力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54-175.
[3ClaireGolomb.兒童繪畫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17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