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慧,賈 勇,張 偉,馬 利,伍亞瓊,蒲 頗
(1.四川省北川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北川 622750;2.四川省資陽市農業農村局,四川 資陽 641300; 3.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植物保護站,四川 成都 610041)
水稻是四川省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種面積200萬hm2左右,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一半左右,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60%以上,全省人口絕大多數人口以稻米作為主食。水稻稻瘟病是四川水稻生產中最重要病害之一,嚴重影響水稻穩產高產。稻瘟病可在水稻全生育期為害,根據侵染時期及部位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危害秧苗、葉片、節及穗頸,病菌還可侵染谷粒,導致葉片呈褐色斑點或白斑,進而枯萎,病節以上早枯,穗頸易折斷,形成白穗、花白穗,發病遲的癟粒增加,谷粒質量下降,影響米質。稻瘟病可造成水稻減產20%以上甚至絕收,危害十分巨大[1-3]。
多年來,四川省水稻稻瘟病一直使用稻瘟靈、三環唑、異稻瘟凈等殺菌劑進行防治,部分地區稻瘟病菌已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下降[4]。咪鮮胺為瞇唑類殺菌劑,高效、廣譜、低毒,具有傳導性、預防保護、治療和鏟除作用,對子囊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有特效,內吸性強,速效性好,持效期長[5]。嘧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高效、廣譜,對幾乎所有的真菌界(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鞭毛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病害如白粉病、銹病、穎枯病、網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6]。
筆者對新型復配劑30%咪鮮·嘧菌酯微乳劑開展了水稻稻瘟病防治試驗,旨在篩選出稻瘟病防治新藥劑并為該藥劑在四川省推廣應用提供試驗依據。
供試藥劑為30%咪鮮·嘧菌酯微乳劑(河北博嘉農業有限公司),對照藥劑為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江蘇豐登農藥有限公司)。供試水稻品種為F優498。
1.2.1 試驗地選擇 試驗地位于綿陽市北川縣安昌鎮,水稻為一季中稻種植區,周邊水稻連片種植面積約2hm2,土壤有機質含量2%,栽培管理條件一致。藥前葉瘟基數:病株率100%,病葉率80.76%,病指45.24,發病較均勻。
1.2.2 試驗設計 試驗共分4個藥劑處理和1個清水對照,30%咪鮮·嘧菌酯微乳劑的有效成分使用量分別為135g/hm2、180g/hm2、225g/hm2,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的有效成分使用量為78.75g/hm2。每個處理4次重復,共16個小區,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面積30m2,周圍設保護行。
1.2.3 施藥時間 采用衛士牌WS-16型手動噴霧器施藥,2019年7月25日于水稻破口期第1次施藥,2019年8月5日于水稻齊穗期第2次施藥,每次用水量為750kg/hm2。
1.2.4 田間調查及防效計算 藥后30d進行調查,每小區5點取樣,每點調查50穗,統計病穗數,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病情分級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水稻葉部病害》GB/T17980.19-2000進行。病情指數和防效計算公式如下:
30%咪鮮·嘧菌酯微乳劑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見表1。結果表明,2次施藥30d后,30%咪鮮·嘧菌酯微乳劑3個處理的防治效果可達83.15%以上,最高可達88.83%。30%咪鮮·嘧菌酯微乳劑135g/hm2處理防效和對照藥劑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78.75g/hm2處理防效相當,分別為83.15%和83.63%。此外調查時發現,30%咪鮮·嘧菌酯微乳劑對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也有一定防效,防治效果有待進一步試驗。

表1 30%咪鮮·嘧菌酯微乳劑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在水稻生產上,治理稻瘟病危害主要依靠抗性品種選育、間作栽培預防、誘導免疫技術和和藥劑防治。田間稻瘟病菌群體遺傳結構復雜多樣,小種遺傳變異速度快,抗病品種往往在推廣幾年后抗性就逐漸喪失,致病生理小種快速上升,導致品種感病而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7]。雜糯間作栽培可有效預防稻瘟病,但過程中受管理和天氣影響極大,風險極高,連日多雨天氣極易引起水稻稻瘟病的大暴發[8]。施用化學農藥一直是快速、有效、簡便防治水稻稻瘟病方法,但長期大量及單一使用稻瘟靈等化學農藥,稻瘟病菌對稻瘟靈、三環唑等藥劑產生了抗藥性,造成了農藥用量增加且防效下降,并加重了農藥殘留和農業生態面源污染[4,9-10]。農藥復配對于延長農藥品種的使用壽命、緩解靶標生物的抗性、擴大防治譜、降低防治成本、減少用量、提高藥效和環境安全性等具有重要的意義。一些研究表明,稻瘟病菌可對咪鮮胺和嘧菌酯產生了一些抗性,但研究同時顯示兩種藥劑不存在交互抗性,咪鮮胺、三環唑、稻瘟靈和嘧菌酯混配使用可有效降低稻瘟病菌抗藥性產生,具有增效作用,可提高藥劑防治效果[11-15]。本文通過對30%咪鮮·嘧菌酯微乳劑復配劑防治稻稻瘟病田間試驗研究,發現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并對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具有兼治效果,可在大面積生產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