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梁勤彪,麻文建,馬甲強,曾婷婷,柯雯靜
(1.四川省廣元市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管理中心,四川 廣元 628000;2.四川省廣元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廣元 628000; 3.四川省廣元市園林綠化事務中心,四川 廣元 628000;4.四川南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四川 廣元 628000)
林業扶貧作為行業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林業扶貧對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狀況、改善貧困地區民生、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1]。我國深度貧困地區大多位于山區,林木林地資源豐富,因此有效的實施林業精準扶貧是深度貧困地區實現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2]。廣元市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所轄7個縣區中6個國貧縣、1個省貧縣,貧困面寬量大、多因疊加致貧、貧困程度較深、區域貧困明顯、自然條件惡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近年來,廣元市多措并舉、精準施策,整體連片貧困面貌實現決定性改變。截至2019年底,全市7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73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4.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06%。這其中,林業提供了生態護林員精準照顧、生態工程精準帶動、林業產業精準聯結、森林康養旅游精準幫扶等多種脫貧選項[2],為全市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實現整體連片貧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貢獻了林業力量。
廣元是林業大市,現有森林面積93.4萬hm2,森林覆蓋率57.22%,活立木蓄積6308萬m3,林業用地面積100.53萬hm2,建有各類自然保護地36個。先后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榮獲“中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獎”,朝天核桃成功創建為第3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近年來,廣元林業部門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念,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兩化”路,將生態建設、林業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持續推進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扶貧,扶貧工作成效明顯,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扶貧之路。
一是推行“兩證一社”改革,有效破解林業融資難題,發放《經濟林木(果)權證》和《林地經營權流轉證》,頒證面積累計達3000hm2,“兩證”抵押貸款達6075萬元。二是探索林業資產性收益改革。建成四川省首個縣級林權交易網絡平臺,林農通過轉包、出租、入股等多種方式流轉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促進林地資源轉化,增加了財產性收入。三是探索政策性森林保險。全市公開招標確定1家保險公司,中標保險公司將收取保費的60%支持森林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截至2019年底,全市參保森林面積達83.76萬hm2(其中,公益林參保面積45.97萬hm2、商品林參保面積37.79萬hm2)占全市森林總面積的89.7%。同時積極探索經濟林木特色保險試點,已完成核桃自然災害險2666.7hm2(160余萬元)、核桃價格指數保險266.7hm2(32萬元),增強了林業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近年來,廣元緊緊依托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構建起了核桃、油橄欖兩大全產業鏈和林下經濟、森林康養旅游、森林蔬菜、珍稀林木花卉、林板加工等5個特色產業的“2+5”林業產業體系,打造了朝天核桃、廣元油橄欖、青川黑木耳、利州香菇、昭化茯苓等一批地理標志產品。截至2019年底,全市林業產業扶貧累計投入12.97億元,涉及15.7萬余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19年全市以核桃、油橄欖為主的木本油料長效產業種植面積穩定在13.33萬hm2以上,年產量205800萬kg,總產值超60億元,貧困戶人均核桃收入達2500元。利用森林資源和林下空間,大力發展林菜、林藥、林菌等短平快林下經濟8萬hm2,發展林下土雞等林禽養殖340余萬羽,繁育養殖林麝、梅花鹿3000余頭,實現林下經濟產值30多億元。積極引導廣大林農發展森林旅游休閑康養產業和從事景區服務,2019年全市森林康養旅游人數突破2800萬人次,實現森林旅游收入68.6億元,創造社會綜合產值超過100億元。
一是實施造林綠化。按照“將改善生態面貌的過程變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過程”的思路,將大規模綠化全川廣元行動造林項目重點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積極探索“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就業”的扶貧模式。由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成員數量超過2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占社員總數六成以上。)承接造林項目,提供苗木管理、栽植和撫育管護等崗位,幫助貧困戶就業脫貧、穩定增收。截至2019年底,組建脫貧攻堅造林專合社162個,帶動3435戶貧困戶承接造林項目0.92萬hm2,支付貧困農戶勞務總收入1082余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3152元。二是兌現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全市現有公益林面積46.97萬hm2,其中權屬為集體和個人所有的41.63萬hm2公益林,全部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并且補償標準逐年提高,目前已提高至240元/hm2/年。天保工程二期啟動以來,廣元市累計獲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8.67億元,38.7萬戶120余萬人直接受益,基本涵蓋了廣元市全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天保工程國有林和集體林聘請建檔立卡貧困戶管護人員731人,月平均工資500元左右。三是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建設。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將25度以上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和15~25度重要水源地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以來,已實施退耕還林建設任務1.41萬hm2,兌現補助資金3.2688億元。參與退耕的貧困戶9664戶,占退耕總戶數的21.74%。四是選聘生態護林員。2016年,國家正式啟動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的選聘工作。廣元林業主管部門根據實際制定出臺了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方案,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擇優選聘護林員,簽訂管護責任書,根據管護成效兌現管護工資,實現“一人護林,全家脫貧”。按照標準(2016年3300~4800元/人/年,2016年以后每年4800~5000元/人/年),經過統計,全市已累計選聘生態護林員24885人,兌現補助資金11849萬元,人均年增收4700余元。通過生態護林員選聘和上崗,進一步充實了基層護林隊伍,加強了生態資源保護的整體力量,擴大了生態資源的管護范圍,較好地保護了森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有力地促進了林區社會和諧穩定。
在扶貧過程中,廣元林業部門注重強化科技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了以廣元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朝天核桃研究所為核心的科研體系,以“專業技術人員+土專家”駐村建點推面的示范推廣體系。選育認定(審定)核桃、油橄欖良種13個,制定發布林業技術地方標準14個、省級標準2個。2019年全市林業科技投入5882.29萬元,拉動社會資本1.17億元,選派科技專家、特派員1179名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服務和推廣,培訓林農30750人次,發放資料127950份,帶動貧困戶14.6萬余人。
2013年以來,全市林業部門共計承擔48個村(包括非貧困村)定點扶貧任務。廣元市林業系統始終把定點扶貧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有針對性地制定了扶貧攻堅規劃,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了木本油料、經濟林、林下經濟等一大批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特色林業產業項目建設。作為劍閣縣東寶鎮長梁村的結對幫扶單位,6年來,共選派長期駐村幫扶工作隊員10人,落實了78名干部與村78戶貧困戶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先后協調整合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完成道路、飲水、基層陣地、防火瞭望塔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易地搬遷33戶、危舊房改造51戶;引進或回引業主發展女皇李和劍柑產業86.67hm2;建成村集體生豬養殖場1座、村級產業示范園(46.67hm2)1個,戶戶均有小產業園(0.13hm2以上)。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 6700元以上,成功退出貧困村。廣元市林業局被省委、省政府表揚為“2018年脫貧攻堅‘五個一’幫扶先進集體”。
3.1.1 生態就業戰果有待鞏固提升 一是隨著國土綠化面積的持續增加,全市可供植樹造林的空間逐步收縮,造林綠化工程任務量也將逐年減少,靠吃林業政策飯的脫貧攻堅造林專合社未來可能面臨無活可干、無錢可掙的局面,加之專合社自身管理粗放、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經營范圍窄、鏈條短,扶貧功能單一,貧困戶社員收入將受到極大影響。如何完善脫貧攻堅造林專合社造血機制,可持續性增加貧困戶的收入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二是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是促進林區貧困群眾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的生態扶貧措施之一,其補助標準的高低將會影響林農脫貧的成效,但目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依然偏低,與公益林創造的生態價值極不相稱。三是生態護林員隊伍管理有待加強,考核體系有待完善。為讓更多的貧困戶實現生態就業,全市按照4800~5000元/人/年的標準稀釋了生態護林員指標,增加了生態護林員人數。補助標準的降低,將導致生態護林員崗位對貧困戶缺乏吸引力,不易管理,同時也將導致部分生態護林員存在返貧隱患。另外,生態護林員管護面積過大(人均超133.3hm2),森林資源管護的質量如何,目前還未制定相應的考核體系或指標對其進行監測監控,長期下去未免使生態護林員政策流于發放資金的形式[3]。
3.1.2 林業產業發展水平不高 一是全市核桃、油橄欖、筍用竹等林業產業雖已陸續投產見效,但并未真正形成連片成帶的高產豐產基地,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核桃不掛果或掛果少的問題以及病蟲害嚴重導致大量落果、黑果的問題依然存在,農戶收成效益低,林業產業助農增收效果還不明顯不穩定。二是現代林業園區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程度不高,建設規模小、水平檔次低,部分園區的道路、灌溉、產品烘干、倉儲、物流等要素配套建設還不足,發展機制不優,示范帶動能力弱。三是林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裝備水平低、開發能力弱,產業鏈條短、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產加銷鏈條不完整,產品市場風險較大,產業發展容易出現較大波動。
3.2.1 繼續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 一是深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林業生態工程,探索實施模式、降低實施門檻,鼓勵支持脫貧攻堅造林專合社承接相關工程項目,吸納更多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提供更加穩定的就業崗位。二是繼續擴大生態護林員規模。廣元市森林面積大,現有的生態護林員還不能完全滿足森林資源管護的需要,應努力擴大生態護林員規模,吸納更多貧困人口參與森林防火、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古樹名木保護等森林資源管護工作,增加勞務收入,以實現“以林養人”和“護林脫貧”雙贏。同時,強化人員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生態護林員考核體系,推進“護林員APP”的注冊使用,監測監控其工作成效。三是目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與公益林創造的生態價值極不相稱,建議國家盡快建立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在穩定補償面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建立補償標準與財政收入掛鉤的聯動機制,全面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政策效應,增加林農轉移性收入。
3.2.2 持續推進產業提質增效,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一是全力推進木本油料提質增效。實施核桃、油橄欖品種改良和掛果攻堅行動,全面加強以防病治蟲、平衡施肥、修枝整形為主的豐產綜合管護措施。對密度過大的基地,采取重剪修枝、移栽、間伐等措施,達到疏密適度,促進穩產豐產。二是建設一批現代林業園區,確定一批筍用竹重點示范基地,做精森林康養旅游、做實以林(草)中藥材為重點的林下經濟、做優珍稀林木花卉、做深林板加工,推動產業興旺,不斷提高林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三是持續推進增彩添香,實施鄉村綠化美化,把鄉村打造成為美麗廣元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確保生態宜居。
3.2.3 加強林業科技幫扶,提升脫貧能力 一是繼續培養一批鄉土技術能手。與市人社部門聯動,采取頒發“中級農藝師 ”“培訓合格證”雙證證書,培養一批活躍在林農身邊“看得見、問得著、留得住”的鄉土專家和嫁接技術能手。二是進一步完善“三區”(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科技人才與駐村林技員幫扶機制,繼續選派“三區”科技人才精準對接駐村林業技術“土專家”,在貧困村及木本油料產業重點村開展技術培訓、推廣和示范,打通科技服務生產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打造一批科技扶貧示范點。依托各類林業項目、林業科技推廣項目的實施,以產業發展、定點幫扶、技術示范為重要內容,打造科技扶貧示范典型,以點帶面促進產業發展,實現脫貧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