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能夠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指引,能夠從精神層面給予學生影響,有利于學生日后的成長和發展,所以如何有效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提高黨支部育人的實效性,成為眾多高校不斷探索和追尋的方向。故本文對高校黨建工作模式的創新方式進行了有效的分析,以為各高校學生黨支部開展各項教育工作提供參考和啟迪。
關鍵詞:黨建+工作模式;高校黨支部;實效性;創新
人才是一個企業的資源,更是一個國家的資源,只有保證人才的充足,企業才能具備核心競爭力,國家才能更好的發展和振興,這也是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的。大學生作為我們國家發展的儲備力量與人才資源,自然應該受到重視,將大學生培養為黨員,讓其向著為國家發展和建設的方向發展,真正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才是各高校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高校黨支部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以及監督,且通過這一系列的行為,更好的引導和約束大學生正向的成長和發展。高校黨支部開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引導大學生黨員積極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通過模范帶頭作用感染更多的學生,以此來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如今,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時期,想要快速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一定要從人才下手,有效培養人才,以增加入才的數量、提升人才的質量。所以,各高校要充分發揮學生黨支部的作用,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提升育人實效性。
一、“黨建+“工作模式的概念
(一)“黨建+”工作模式的含義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而“黨建+”模式,就是圍繞這種思想開展的黨建工作,貫徹落實黨的宗旨和理念,有效凸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為學生樹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更是高校黨建工作的核心目標,這就意味著,高校在開展黨建工作時,要不斷改革和完善自身的工作模式,更好的將黨建工作落實,構建以黨建為引領的機制,加強高校黨建育人工作的實效性。育人,本身就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也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所以高校在開展育人工作時,要多方面、全方位的進行,才能有效發揮黨建工作的優勢。黨建工作模式,說到底就是開展黨建工作的主要方式,工作過程中包含了哪些內容,其是以什么作為主要工作目標的,而本文中司論的創新黨建工作模式,就是更好的對黨建工作模式進行創新,以提高各高校黨建工作的育人實效性,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更好的為我國社會發展儲備人才。
(二)創新“黨建+”工作模式的目的
在開展黨建工作之前,在進行黨建工作模式創新之前,我們要明確黨建工作的意義。創新“黨建+”工作模式的目的具體包括以下三點:
1.創新“黨建+”工作模式響應國家政策
近些年來,人們對于大學生的教育工作十分看重,尤其是對大學生的黨性教育工作更是看重,所以對此出臺了不少有關高校黨建工作的政策文件,其中《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文件就特別強調,要做好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且首先高校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將黨的領導作為最高指令,并以此落實各項政策和要求。所以,創新“黨建+”工作模式就是響應國家政策。
2.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有助于高校進行人才培養
培養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而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實施。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成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主要難題,更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黨建工作,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層面的教育,通過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給予學生精神層面的信仰,也可以說黨建工作能夠很好的給予學生管理工作指引和參考,所以開展黨建工作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還能夠提升學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是在高校現有的黨建工作基礎上進行創新,以更好的開展相關工作,進而對大學生進行管理,所以,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有助于高校進行人才管理。
3.創新“黨建+”工作模式能夠為我國發展進行人才儲備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而培養人才的根本目的是為國家發展提供人才儲備,而黨建工作又有利于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實施,自然也就能夠為我國發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儲備。國家的發展和建設,離不開人力資源的支持,自然也就離不開高校辛勤的付出和努力,利用黨建工作進行人才培養,能夠收獲更好的培養效果,所以創新黨建工作模式,就是在創新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很好的為我國發展和建設提供人才儲備,可以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高校黨建工作的地位,而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更加顯得迫在眉睫。
二、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提升高校學生黨支部育人實效性
(一)以黨建思想作為高校開展育人工作的主導思想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高校想要做好育人工作,必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將黨建領導思想作為自身開展育人工作的主導思想。各高校在樹立黨建主導思想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重點性原則。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為國家發展和建設培養人才,所以高校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明確自身工作的重點,遵循重要性原則,突出育人工作中的政治性,有效實現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政治育人擺在首位。
第二,集體性原則。在落實黨建工作以及開展各項育人工作的過程中,高校要能夠將學生、教師的力量凝聚在一起,通過多方主體共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發揮集體的力量。
第三,統一部署原則。在育人工作中,高校以及教師、學生都要聽從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由中國共產黨對這三方進行統一的部署和規劃,突出黨建思想的主導地位。
(二)豐富教育模式促進黨建工作落實
21世紀是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高校的教育工作已經不似以往,只停留在傳統的線下模式,更多的開始進行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合,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更是很好的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渠道。尤其是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各行業都開始進行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高校黨建工作也需要適應時代的變化,主動進行自身工作模式的變革,通過豐富黨建工作的模式來有效落實黨建工作。例如,黨建工作可以結合時下火熱的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像如今黨員都在參與的“學習強國”,就是一種將黨建工作與互聯網相結合的一種黨建模式。這種與現代科技結合的黨建工作模式,更加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胃口,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有效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三)多方合作,搭建育人載體
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僅要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的職責效用,還要積極帶動學生、家庭、教師一同參與到其中來,實現多方聯動,更好的搭建育人載體。人才培養本身就是一項需要眾多參與者付出努力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以及教師、學生的共同參與,所以高校黨建工作,也要充分調動各方主體的參與熱情,實現全方位的黨建工作,有效提升黨建工作的育人實效性。
(四)建立獎懲機制提升育人實效性
獎懲制度是最能夠提升高校育人工作實效性的措施,所謂獎懲制度就是對表現優異的人進行獎勵,對于沒有突出貢獻或是存在問題的人進行懲罰。這種獎懲制度能夠起到很好的約束作用,使人們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具有目的性。高校黨建工作也可以通過獎懲機制有效實現育人工作實效性的提升,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黨支部要樹立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標,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開展相關的教學以及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引,以目標為導向,更加有利于各項黨建工作的協調和統一。
其次,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明確黨建工作的目標以及獎懲衡量的標準。
最后洛高校要加強自身監督工作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監督管理機制,以更好的落實各項黨建工作,在現有的黨建工作模式上些行創新和改革。
(五)以學生為黨建工作模式創新的主體
學生是接受高校教育的主體,也是高校黨支部黨建工作開展的對象,所以在進行黨建工作模式創新時,要以學生作為主體,圍繞學生進行創新和改革。首先,高校黨支部的黨建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服務型的組織,是為落實黨的領導和思想而開展的服務工作,所以在黨建模式創新過程中,要明確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其次,在進行黨建工作模式創新時,各高校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即了解學生的情況再進行工作模式的創新和改革,才能使得改革后的黨建工作模式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更便于高校落實黨的各項政策。最后,從思想層面影響學生,通過外在的培養,加強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在進行黨建工作模式創新時,也要以增強學生認同感為根本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和主題,進行創新與改革。
三、結語
總而言之,原地踏步就是落后,想要不落后必須進行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和建設,國家才能夠興旺和發達,這也是我國高校黨建工作需要不斷探索和追尋的方向。創新黨建+工作模式,能夠很好的在現有的黨建工作基礎上提升高校育人的時效性,全方位、多角度的對學生們進行思想層面的教育,有效提升學生們的思想政治素養,從而為我國未來的發展和建設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丹.打造基層黨建工作新模式提升高校黨建工作實效性[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48):77-78.
[2]熊淑萍.民辦高校“黨建+心理教育”工作創新模式探索[J].老區建設,2018(08):14-19.
[3]肖天林,姜昌雷.民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模式創新與改革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10):543-543.
[4]王婷.新時代提升黨支部組織力創新研究一以高校學生黨支部為例[J].世紀橋,2019(08):51-53.
[5]倪放.“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創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257(06)48-50.
[6]武貴龍.構建“黨建進宿舍”工作模式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J].北京教育(德育),2018,No.811(2):22-248.
作者簡介
趙然(1988.12-),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新鄉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