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青
蔡元培先生曾說:教育者,非為己往,非為現在,而為將來。因“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特性,決定了課堂的情境必須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程序性、機械性的操練,而應是建立在生活上的。在2017年高中英語學科素養中,提出了以下四點: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這為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有了更明確的指向性:在英語課堂不是簡單地輸入知識的過程,而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即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是面向未來的教育,而不是為當前應試而培養的能力。在英語課堂中,應如春風細雨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基于學科素養的理念上,傳統的、機械的課堂不能滿足這多維度的要求,而情境教學能幫助老師同時輸出多維教學目標,同時也能讓學生在這情境中悄無聲息地汲取知識,浸潤情感。構建情境教學,我認為能從課文中所有的文化差異、生活經驗拓展、學生實際出發。
第一,構建情境教學,“親身”體驗文化。英語不僅僅是單同和課文,而是一道橋梁,通向的是一個更為廣闊、多彩的世界。構建情境教學,能讓孩子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用真實的感情,理解文化差異。例如在四年級下冊A friend in Australia中,我讓每個小組,策劃兩場新年的活動,一場是關于中國的,一場是關于澳大利亞的,學生可以二選一來表演出來,也可以同時表演出來。在澳大利亞的圣誕節中,大多孩子們毫不猶豫選擇了辦派對,唱歌、跳舞、燒烤風在班里刮了起來;而在中國的新年里多數孩子選擇表演中國年夜飯。演的孩子興致勃勃,看的孩子津津有味,給每個孩子腦海里留下了學習的印痕。教學中設置角色扮演活動,要體現角色的儀式感,例如在表演前讓學生做自我介紹,幫助學生帶入情境。在四年級上冊第八課Atthe shop中,重點句型為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單純的詞句操練最終學習目標只能達到最低的層次:識記。如果在角色扮演前,讓學生做自我介紹,學生能先自我構建情境,置身于情境中體驗文化差異,形成跨文化能力和文化的辨識能力;此外設置具有發散性的任務,如聯系自己與朋友的交往方式進行對話,這個過程才能真正的落實到情境中。
其次,聯系學生生活,突破文字枷鎖。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只會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極少主動去學習和閱讀。的確,我們要讓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情感,而不是試卷上的數字,為了家長的夸贊和獎勵而學。每每上完課,我都會布置一份調查作業或實驗作業。讓學生走到校園里問一問,兩兩成對,互相鼓勵,遇到不會的詞孩子要自己查一查,最后用自己的語言在班里調查報告。這一過程,就是把課堂推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建立連接點,突破只是聽書讀寫的枷鎖,成為實際可行的活動。同時,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語言方向,讓學生多提問、發問,培養學生的你想思維。
因此,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拋開課本,學生究竟學會了什么?學生又怎么去運用呢?利用好課后作業的設置,能幫助學生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故事教學是一種很好的英語教學方法,它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簡化了學習內容,為學生學生提供了各方面的語言訓練,還能幫助學生建立起一種外語的語感。例如布置課后作業:把這篇課文的對話編寫成一個故事。這樣真正讓學生能夠離開課本,形成自己的能力。
佐藤學博士將課堂中的思考化成了兩條線:確定的思考和不確定的思考。確定的思考或表現往往變成一種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這種不確的思考正是課堂中創造性課堂的導火索。課堂是一生成性的過程,老師給的是引導,而不應是路線。就像蘇格拉底的老話:教人真理。我們給予學生真理,讓他們在課堂中發現自己的“真理”,這條路上可以慢一點、安靜一點,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天馬行空”。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熱烈的課堂,會不經意中引導學生趨同,限制學生在確定性的思考中。
最溫和的課堂應該是學生主動愿意加入老師的活動,老師時刻傾聽孩子的聲音。佐藤學博士提到,這一過程要避免“手勢”課堂、“對應活動”。即學生只是屈尊于老師的嚴厲、課堂的規矩而加入課堂活動,學生聽令于老師的一切指揮。在這學期中,我的課堂開始減少了這種不必要的形式主義:學生統一起立問好?,F在上課前至少要和五六名學生自由的問好、握手,自此以來發現課堂導入更加自然親切,學生與老師互動積極性大大提高,語言表現力更加活潑、自然。在開學一個月后,大部分脫離了課本的:I'm fine.Thank you.And you?框架式對話,學生開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我問好,間接地也加大了我與學生之間的信任感,慢慢提高了我的課堂有效度。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情景教學法能使學生身臨其境,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思維和頓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自覺活動。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該結合學習內容與孩子們的實際,精心設汁好每個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們愛學、樂學、主動學,從而學得有趣、有效、又有用。學生在活動中,綜合運用了學到的知識,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更是培植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構建情境教學中培養學科素養不是局限在課堂中的空中云,而應落實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潤物細無聲般的滋養每個孩子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