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鄭潔
生態護林員既為森林資源安全構筑了一道防線,也在從事生態保護工作中實現了增收,實現生態保護和脫貧富民雙贏。
在崎嶇的山路上巡查,守護著那一片浩瀚的林地……在貴州各地,生態護林員數年如一日,穿梭在山路上,守護著生態林。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根本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增強基層生態保護力量,開展生態護林員選聘續聘工作,不僅有利于保護生態,還可以為脫貧攻堅助一把力,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設置生態護林員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條新路子,也是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的一條好路子。通過讓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優先選聘為生態護林員,既提高了貧困人口收入,也保護了當地林業資源,為綠色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每天清晨,只要天氣干燥,羅光華總是早早從家里出發,拿著干糧,騎上摩托,邊走邊巡查,邊走邊宣傳,保證畢節市大方縣雨沖鄉鵬銀村森林資源不會被破壞。
擔任生態護林員不久,因工作積極主動,羅光華被推薦擔任鵬銀村護林隊隊長。他主動承擔起鵬銀村20.16平方公里區域的巡查管護工作,每日到各林區山間巡查33名護林人員的到崗管護情況。
“護林員工作,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項政策性強、專業性強、涉及面廣的工作,要想做好,必須吃苦耐勞,熟悉業務。”羅光華說。
作為一名護林員,他認真學習森林相關法律法規,為護林工作奠定良好基礎。作為一名黨員,除了學習林業政策法律法規外,積極參加黨組織的政治理論學習,向先進黨員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政治思想覺悟。
有一次,有人在林區亂挖樹木移植,為保護生態資源不被破壞,羅光華帶領其他護林人員將被挖出的樹木攔截在現場并立即上報鄉林業站處理,事后又組織護林人員將樹木抬回原地種植好。
每年春季植樹造林時期,羅光華顯得更加忙碌,植樹造林和護林防火工作都不容懈怠,他要查看全村林業造林工程生長狀況,還要帶領護林人員種植樹木。
“十年封山,不一定成林。但一把大火,就可以讓幾十年、上百年的森林消失殆盡。”羅光華說。
通過巡查,這幾年管護區域內沒有發生過一例火災。在防火高峰期,他帶領全村護林人員主動投身火災重區域防火隔離人工帶進行清理工作。2020年以來,共完成防火隔離帶清理12.5公里。
“像我這種年齡的村里人多數都出去打工了,但山總得有人看。大山給了我們這么多,我必須把它守護好。”家住畢節市黔西縣新仁鄉的29歲小伙子楊香連剛巡查林地回來。
以前,楊香連家是村里的貧困戶。“我2017年當上生態護林員,在家門口擁有一份職業,既照顧了一家老小,每年還有9600元的工資。”楊香連滿臉喜悅地說,“能成為一名生態護林員,我非常高興,感謝扶貧政策,讓我有了生態護林員這份工作,全家脫貧沒問題了,而且致富也有了希望。”
楊香連當上生態護林員后,除了上山下山巡查外,還向附近的群眾宣傳森林防火知識。
在清明、春節等傳統節日,上墳祭奠人員增多,只要遇到上山的,楊香連和其他護林員都囑咐村民不要燒火,叮囑他們要注意火災,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
除了每月20多天的巡查管護工作外,楊香連還辦起了黔香連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同時還養殖烏骨雞。
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以每人每年9600元的工資選聘生態護林員,既能巡山護林、保護生態,還能以林養人、助力脫貧,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工作雙贏。截至2020年5月,黔西縣共發放生態護林員管護補助2200余萬元,為2500余個家庭增加了收入。

畢節市大方縣雨沖鄉鵬銀村林場護林員羅光華巡查山林。(大方縣林業局供圖)
2020年,黔西縣完成聘用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2085名,生態護林員廣泛參與黔西縣140余萬畝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中,還將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轉化為生態護林員,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同時解決貧困人口就業。
6月的銅仁市思南縣甕溪鎮大林村空氣清新,微風拂面。清早,村民安永斌挎著水壺,背起背簍開始了一天的巡山。
“如果發現有任何毀壞森林的行為,我都會第一時間制止,同時上報鎮里。”每天,安永斌巡護自己管護的林區,負責森林防火巡查,發現火情及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報告情況,制止盜砍、非法毀林開墾和侵占林地的行為,進行林業病蟲害監測,及時發現和報告發生的情況等。
“以前就是在家務農,靠山吃山,現在有了這個工作,每月收入增加800元,還能兼顧家里的農活。”安永斌開心地說。
做好護林員工作的同時,在脫貧攻堅工作隊幫助下,安永斌還發展了山羊養殖。“去年我賣了5只公羊,收入1萬多元。今年我還要擴大規模,養殖100只羊以上,同時帶動其他村民一起發展養殖一起致富。”對于脫貧,安永斌信心十足。
像安永斌這樣的生態護林員思南全縣有2835人。思南縣設立生態護林員崗位,以森林、草地、濕地等管護為主,讓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參與生態管理工作,拓展生態扶貧平臺,既織密了生態保護網,又實現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自2016年生態護林員項目啟動以來,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安排貧困人口做生態護林員的工作,著重為因病、因殘和因學致貧的家庭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公告、申報、審核初選、考察……為公平合理,生態護林員要經過7個流程的篩選才能最終被聘用。為保證生態護林員順利脫貧,解決后顧之憂,貴州協調保險機構為全省的生態護林員捐贈了涵蓋殘疾、醫療等綜合性保險。
生態護林員為森林資源保護筑牢了一道防線,生態護林員從事生態保護工作不僅實現了穩定脫貧,還通過發展種植、養殖、林下經濟、庭院經濟林和退耕還林補助等增加收入,拓寬了致富渠道,實現生態保護和脫貧富民雙贏。
數據顯示,到2020年,貴州生態護林員規模已達17.25萬人。按照每個生態護林員一年1萬元收入能實現3個貧困人口脫貧的標準計算,貴州生態護林員政策已帶動51.7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一人護林,全家脫貧”,將部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實現綠水青山得守護、貧困人口有收入,是做好林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生態護林員在林業生態發展中正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