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剛 于 磊 楊賽賽/江蘇省連云港市委辦公室
寧德地處福建省東北翼沿海,土地面積1.34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2萬。全市下轄9個縣(市、區)、125個鄉鎮(街道)、2135個行政村,80%的村莊位于海拔350米以上的山區地帶。近年來,寧德市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做法,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垃圾治理行動、農村污水治理行動、農房整治行動、村容村貌提升行動等“一革命四行動”,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面貌發生了歷史性、根本性變化,重現了群山翠綠、溪流清澈、村莊整潔、道路干凈的鄉村盛景,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之路,可為連云港市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供借鑒。
因村制宜,分類施策。針對鐵路、高速公路沿線的村莊,突出拆除亂搭亂建、清理環境衛生、綠化沿線環境、改造破損建筑及整治立面裝飾;針對靠海的村莊,突出抓好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工作,減少海漂垃圾及污染。同時,對條件較好的村,重點在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抬高標準,建設精品村、示范村,并以路網、管網、林網、河網、垃圾處理網和污水處理網等一體化建設為抓手,把一個個“盆景”變成一道道“風景”。
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在啟動改廁工作時,寧德優先考慮改廁后帶來的后續問題,從2016年在全省率先開展試點之初,就確立“改廁所,必須治污水”的系統治理理念,將改廁與改水一體謀劃、統籌推進。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用3年(2017~2019年)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廁所改造和村莊污水治理工作。
全員參與,氛圍濃厚。通過選樹典型、發放宣傳冊、入戶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加大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宣傳力度,讓群眾從“站著看”,到“跟著動”,再到“搶著干”。同時,將縣鄉村三級干部列入一線跟蹤考察機制,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干部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層層壓實責任,有效激發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
多元投入,保障有力。建立政府主導、財政獎補、村民參與、社會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市級財政每人每年補助10元,縣、鄉兩級每人每年補助20元,全市每年投入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經費1億多元。在戶廁改造方面,按照財政投入不低于50%的標準,市級財政安排4000萬元獎補資金,給予每戶補助資金2000至3000元。同時,通過發動鄉賢企業贊助,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租賃等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整治工作。
堅持高位謀劃,統籌抓好頂層設計。針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點多、線長、面廣的特征,堅持從頂層設計入手,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謀劃、梯次推進,有力推動工作開展。一方面,堅持規劃引領。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根據遵循客觀規律、突出鄉村特色、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則,按需求、分批次推進村莊規劃修編工作,理清各個村莊環境整治的方向和重點。全市除納入城市和鄉鎮總體規劃區的村莊,共有1851個村莊需編制規劃,目前已編制完成1285個、占比達69.4%,已經培育形成蕉城上金貝、福鼎柏洋等78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另一方面,強化領導機制。制定出臺《寧德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將工作任務進行細化分解,并成立專項小組負責推動具體事宜。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和完成時限要求,每年定期組織召開1~2次現場會、每季度召開1次推進會,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聚焦改廁改水,改善群眾生活品質。立足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人居生活環境實際,把解決好農村群眾關心的“廁所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來抓,統籌推進改廁與改水工作。一是實施“廁所革命”。編制《寧德市農村廁所改造及污水處理技術指南》,組建技術指導分隊,深入一線指導改廁工作,引導群眾選擇既經濟又符合生產生活需求的改廁技術方案。具體建設中,堅持分門別類、統籌兼顧,在確保有三格化糞池、便器、衛生間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鼓勵農戶根據各自的經濟能力增配熱水器、洗臉臺等洗浴設施,對衛生間功能和美觀方面進行提升。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改廁村莊1802個,占比84.4%,實現村村建成1座以上水沖式公廁。二是推進污水治理。在實施改廁的同時,綜合考慮域內江河水系、飲用水源地、生態敏感區及農村人口規模,以無動力或微動力為主,分別建設單戶型、聯戶型、區域型、集中型生態化污水處理設施。比如,福安廉村利用已有的明溝暗渠和污水管道收集污水,匯集于自然氧化塘集中處理,出水水質清澈無異味,部分尾水用于灌溉,達到資源化利用的效果;福鼎的瑞云村,污水經過戶廁三格化糞池后匯集一處,終端采用大型三格化糞池和人工濕地的處理模式,有效保障處理效果。目前該市104個鄉鎮中,已有93個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累計完成污水治理村莊1785個,占比83.6%。三是堅持建管并重。通過實踐,摸索出散戶“自用自管”、村集體“農戶+專業”的管理模式,編制《衛生廁所使用指南》,建立化糞池定期清掏、人工濕地及時清理、有機肥充分還田的清運機制,實現農廁和污水處理單元的長期有效運行。同時,按照“縣有示范鄉鎮、鄉鎮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戶”的思路,把“文明衛生村”和“文明農戶”“衛生家庭”評選活動作為推動改廁改水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每個鄉鎮重點確定1~2個村,每個村重點選擇建設1~2個改廁示范點,以點帶面推動工作開展。

突出清臟換貌,提升農村整體形象。堅持突出鄉土氣息、盡顯田園風光“兩特色”,全面抓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傳統村落保護等工作。一是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完善的監管制度、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常態化機制等“五有”標準,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理”城鄉一體化處理體系,在邊遠村莊、海島鄉村探索運用小型無害化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實現生活垃圾就地資源化利用和減量處理。截至目前,全市104個鄉鎮實現生活垃圾轉運系統全覆蓋,2135個行政村均實現專人保潔。二是打好村莊清潔專項攻堅戰。堅持“縣鄉主抓、村為單元、農民主體、多方參與”的原則,以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和改變農村不良習慣的“三清一改”為主要任務,抓住春節、清明、“五一”及傳統風俗節日,動員群眾積極參與房前屋后的綠化、美化、凈化和室內清潔。三是改造提升村容村貌。針對一些地方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的現象,加強農民既有住宅平改坡、裸房整治、危舊房改造和庭前院后綠化美化,集中打造霍童溪沿線等30條美麗鄉村景觀帶。2018年以來,結合鐵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拆除沿線村莊亂建亂搭12.33萬平方米,硬化村道58公里,新增村莊綠化面積80萬平方米,鐵路沿線環境景觀帶初步形成,成為展現閩東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的百里長卷。四是深入挖掘傳統村落保護價值。制定“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深度挖掘、摸清底數,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活態傳承、動態保護”策略,以重塑“鄉魂”為抓手,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積極探索文化創意促進傳統村落保護、活化與發展,形成“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互聯網”的傳統村落文創發展模式,不斷吸引“新村民”入住、“原村民”回流,在帶動鄉村文化旅游、助力精準扶貧、繁榮農村文化事業、改變村民精神面貌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涌現出福安廉村、周寧陳峭、屏南龍潭等一批典型,相關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經驗在福建全省推廣。
注重協同推進,確保治理常態長效。堅持抓提升與重鞏固相結合,做到抓經常、經常抓,持之以恒、形成常態。一是突出產業振興“提內力”。堅持把人居環境整治與推動農村產業振興結合起來,依托村莊居住條件、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企業化等“五化”要求,突出抓好茶業、蔬菜、水果、中藥材、食用菌、畜牧業、漁業、林竹花卉和鄉村旅游“8+1”特色產業,構建“一縣一業”的發展格局,2018年寧德八大特色農業總產值492億元,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3.5%,為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提供了可持續經濟支撐。二是引導各方參與“聚合力”。堅持政府主導與群眾主體相結合,圍繞發揮農民群眾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村民事村民議、村民事村民定、村民事村民辦”的村莊自治模式,將村莊規劃、農民建房、公共環境衛生、繳納保潔費等納入村規民約,采取以工代賑、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動員廣大農民群眾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整治工作和維護工作。三是強化督查考核“增動力”。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每年市委、市政府工作檢查的必查點,并納入一線跟蹤考察干部機制,組成專項考察組,每月開展一次跟蹤考察,定期通報進展情況,確保壓力層層傳導到位。同時,充分運用全市組織工作量化考評手段,加強考評推動,比如改廁改水過程中,對總體進度相對滯后的縣區,由市領導直接約談相關負責人;對任務完成不力、工作滯后的村“兩委”班子,組織開展選前約談,責令限期整改,確保責任落實、工作落實。
寧德市深入實施“一革命四行動”、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生動實踐,在工作機制、思路謀劃、推進舉措、投入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落實要求,完善長效運行機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如果沒有長效的運行和管理機制作支撐,就算投入再大的人力和物力,也難以取得實質效果,只會在“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困局中長期反復。建議按照“建管并重、治管并舉、即治即管”的思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先治標后治本,再逐步過渡到標本兼治、治本為主,有效鞏固村莊環境整治成果。要嚴格按照標準,落實好村莊環境日常維護的管理機制、設施配置、經費保障和人員隊伍。村莊保潔設施要按照規定的配套標準統一配齊配好,日常經費做到及時足額撥付到位,保潔人員按照行政村人口的一定比例足額配備到位,并逐步實現城鄉保潔隊伍統一配置管理,“一把掃帚掃到底”。建議結合鎮村實際,進一步探索建立符合地方特點的長效管理模式,鼓勵各地大膽創新、進行試點,現階段對村莊日常保潔人員隊伍管理,可采取村聘村用、鎮聘村用、異地管理、外包管理等不同模式,做到有日常監管、有定期考核、有一定獎懲,充分發揮保潔人員作用,切實維護好農村環境清潔衛生。
加大投入,夯實資金保障基礎。實現農村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資金投入是關鍵要素。一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在省級安排的村莊日常維護經費基礎上,建議市縣鄉財政均要安排專項整治經費,并納入年度財政預算,逐年提高金額。同時,積極向上爭取相關配套獎補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引領作用。二要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政府財政投入畢竟有限,農村環境整治只靠財政投入“一條腿”走路明顯不夠。建議將村莊整治增加耕地獲得的占補平衡指標收益,統籌安排支持當地人居環境整治,并通過鼓勵鄉賢企業贊助、社會各界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逐步形成“財政經費引導、社會各界支持、市場化運作、群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三要集中財力辦大事。對切塊安排到地方的環境整治資金,建議加大統籌整合力度,將相關資金納入同一資金池,實行設計方案、資金撥付、組織實施、考核驗收“四統一”,科學確定支持方式、支持對象、支持內容,形成政策合力,提升使用效率。
突出重點,改善農村環境質量。重點突破、由點帶面是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有效抓手。連云港市要重點圍繞“十百千萬”,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動,即建成10個左右全域整治示范鎮、100個左右示范村,全面整治1000個左右行政村,建成10000個“庭院美化”示范戶。建議對垃圾、污水、糞便等影響村容村貌的“老大難”“易反復”問題,堅持重點重抓、扭住不放;對垃圾橫飛現象,重在完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按照“全面覆蓋、高效有序、不留死角”要求,健全好“組保潔、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的收運處置體系;對村莊污水橫流現象,必須從源頭入手,重點抓好戶廁改造、溝塘清潔、排水管網疏通等工作,逐步恢復“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道風光;對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切實抓好小散養殖場(戶)治理,全面開展摸底調查工作,分鄉鎮、分類別建立基礎電子信息檔案、序時治理任務清單。同時,推廣贛榆有關做法,實施糞污分級收集處理,建設好區域性養殖糞污收集處理中心、田間循環消納管網、鄉鎮級調節池,全面提升環境整治質量與效果。
改進作風,凝聚整治攻堅合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工作,需要樹立“一盤棋”思想,匯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攻堅克難。建議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農民住房條件改善、特色田園鄉村創建、經濟薄弱村環境整治等工作結合起來,統籌謀劃、綜合推進,培育一批先進典型,形成一批好經驗好做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農民群眾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體和主力軍。要堅持群眾路線,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貼近農村、靠近農民的優勢,創新組織動員群眾的方式方法,通過“門前三包”、垃圾處理積分制、“庭院美化”示范戶創建等,激發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打一場農村環境整治的“人民戰爭”。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決不允許做表面文章、擺花架子、造“盆景”,對刷墻粉樹、砌墻遮丑、突擊清掃等問題,要嚴肅追責。從2020年起,國務院已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列入大督查范圍,建議市、縣區加大對“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督查考核力度,強化檢查指導,狠抓工作落實,推動農村人居整環境治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