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考平 李鐘 溫世和 劉嵐
輸尿管結石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增加,為泌尿系統常見疾病,對于該類患者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多數患者實施開腹手術治療后,由于創傷大,從而導致術后并發癥較多,使開腹手術應用受到限制。目前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在臨床廣泛應用,取得顯著效果[1]。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對輸尿管結石患者進行治療,具有顯著效果,與常規手術相比,具有多種優勢,比如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體外沖擊波碎石術、輸尿管鏡下碎石術等,本次研究中應用的手術方式,能夠使患者手術時間顯著縮短[2],因此,本次研究選取輸尿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30例輸尿管結石患者,采取抽簽分組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5例。觀察組男8例、女7例;年齡20~61 歲,平均年齡(41.01±7.20)歲。對照組男7例、女8例;年齡21~60 歲,平均年齡(40.25±7.1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過影像學從而確診是輸尿管結石,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由于個人原因中斷研究者[3]。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手術治療方式:采取常規開放輸尿管取石術。觀察組應用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方式,具體如下:患者取側臥位,將患者腰部墊高,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切口長度為2.5 cm,切開患者皮膚后,撐開肌肉層,然后將患者腹膜后腔擴大,在患者腋前線肋緣、腋中線肋緣下分別放置5 mm、12 mm Tro-car,縫合患者切口,預防手術切口發生漏氣情況,建立氣腹后,將壓力保持在13 mm Hg(1 mm Hg=0.133 kPa),在腹腔中將腹腔鏡置入,使用術前影像學對患者結石位置進行定位,游離患者輸尿管結石段,使用電凝鉤縱行切開游離患處,將結石取出,然后將雙J 管放置于輸尿管切口處,對輸尿管切口進行間斷縫合,將負壓引流管留置,退出操作器械,對患者切口進行縫合[4]。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石一次性清除率、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及隨訪半年后結石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結石一次性清除率對比 觀察組結石一次性清除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對比 觀察組手術出血量(34.15±4.21)ml 少于對照組的(83.15±5.27)ml;手術時間(80.45±4.21)min 短于對照組的(121.27±5.16)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隨訪半年后結石復發率對比 觀察組隨訪半年后結石復發率6.67%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結石一次性清除率對比(n,%)
表3 兩組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對比(±s)

表3 兩組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4 兩組隨訪半年后結石復發率對比(n,%)
據相關研究顯示,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在臨床受到廣泛應用,也是外科手術的發展方向。泌尿系統主要是由人體輸尿管、腎臟、尿道和膀胱組成,形成了一條天然的腔道,能夠為微創手術提供便利和自然管道,具有十分多的優勢。例如在對輸尿管結石患者的治療中,在輸尿管鏡下取石,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等[5]。因此,本次研究對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輸尿管結石的效果進行分析,探討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的優勢。
而在本次研究中,應用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對輸尿管結石患者進行治療,具有十分顯著的治療效果,將其與以往傳統的取石術進行對比,比如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體外沖擊波碎石術、輸尿管鏡下碎石術,具有多種優勢。本次研究中應用的手術方式,能夠使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同時能夠降低手術風險,降低并發癥風險,且手術療效十分顯著。另外該種手術方式也可以作為其他手術失敗的替補療法。比如在實施體外沖擊波碎石失敗后,采用該種手術方式同樣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而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的優勢在于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尋找輸尿管結石部位,主要是在術前進行了影像學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對手術范圍進行明確,后通過后腹腔鏡尋找輸尿管,并尋求結石嵌頓位置[6]。
對本次研究進行總結發現,為了能夠更好開展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應掌握以下內容:首先需對該手術方式的治療指征進行充分掌握,中上段輸尿管結石,一般>1.0 cm。而對于其他小結石,通常無需進行干預。而對于距離腎門十分近的一種結石,通常以經皮腎鏡取石術進行治療,主要是由于結石與腎門十分接近,在實施手術過程中,易導致結石滑入腎盂中,進而導致手術失敗情況發生。故此在臨床治療中,需根據每位患者結石不同情況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其次是選擇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的正確途徑,其能夠降低腹腔內部臟器的感染,且術野暴露十分良好,操作十分便捷,同時能夠降低并發癥風險。再其次,則是術前定位情況,應與生理解剖規律進行結合,并快速尋找結石,將暴露結石段進行分離。在實施輸尿管切開手術過程中,應做到切口邊緣整齊,全層切除。若在切割過程中出現不整齊情況,在后期縫合過程中易增加治療難度,且易出現漏尿等不良并發癥。最后該項操作需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護人員進行,能夠對結石進行嫻熟的切除與分離,并有效縫合,能夠有效提高手術的安全性以及有效率,從而顯著提升每位患者生活質量,使患者滿意度提高[7]。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結石一次性清除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出血量(34.15±4.21)ml 少于對照組的(83.15±5.27)ml;手術時間(80.45±4.21)min 短于對照組的(121.27±5.16)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隨訪半年后結石復發率6.67%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輸尿管結石患者實施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取得顯著效果,在多個方面具有優勢,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