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燕
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是消化內科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以老年人為主,十二指腸和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導致食管黏膜受損是該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1]。該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胃部灼燒感、聲嘶咳嗽、反酸等,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2]。近些年,在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以及居住環境等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患病率大幅度提升,給臨床治療工作帶來了空前的壓力。因此,探討該病的有效療法為重要?;诖?本研究就本院320例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患者的病歷資料展開分析,并對比常規治療與聯合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治療的效果差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篩選出本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診治的320例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160例。對照組男82例,女78例;年齡35~78,平均年齡(52.72±12.67)歲;病程3 個月~6年,平均病程(2.55±1.90)年。觀察組男81例,女79例;年齡35~79,平均年齡(52.80±11.64)歲;病程3 個月~6年,平均病程(2.49±1.8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病歷資料真實、完整;②經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等確診,符合中華醫學會中國內鏡學會制訂的《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3]相關診斷標準,臨床上出現一定程度的胃部灼燒感、聲嘶咳嗽、反酸等癥狀;③對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臟器疾??;②惡性腫瘤;③肝腎功能障礙;④精神病;⑤妊娠、哺乳期女性;⑥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3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包括清咽利喉、營養支持及抗感染治療。觀察組予以常規聯合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治療,雷貝拉唑鈉腸溶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091]20 mg/次,1 次/d,餐前15~30 min 口服,持續治療8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癥狀改善時間 癥狀包括胃部灼燒感、聲嘶咳嗽、反酸。
1.4.2 治療前后癥狀評分 無癥狀計為0 分;自覺有輕微癥狀,可忍受,記為1 分;自覺有中度癥狀,計為2 分;癥狀明顯,睡眠受影響,難以忍受,記為3 分[4]。
1.4.3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癥狀評分減少>80%;有效:癥狀評分減少50%~80%;無效:癥狀評分減少<50%或提升[5]??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4 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 包括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4、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
1.4.5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包括便秘、腹瀉、頭暈、口干、惡心,統計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癥狀改善時間 對照組胃部灼燒感、聲嘶咳嗽、反酸的改善時間分別為(4.35±0.58)、(5.45±0.71)、(2.98±0.41)d,觀察組分別為(2.13±0.31)、(3.44±0.58)、(1.53±0.20)d;觀察組胃部灼燒感、聲嘶咳嗽、反酸的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2.699、27.732、40.206,P=0.000、0.000、0.000<0.05)。
2.2 治療前后癥狀評分 對照組治療前的癥狀評分為(2.41±0.70)分,治療后為(1.65±0.46)分;觀察組治療前的癥狀評分為(2.43±0.67)分,治療后為(0.83±0.22)分;兩組治療前的癥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61,P=0.397>0.05);觀察組治療后的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342,P=0.000<0.05)。
2.3 臨床療效 對照組顯效80例,有效52例,無效28例,總有效率為82.50%(132/160);觀察組顯效112例,有效3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4.38%(151/160);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032,P=0.001<0.05)。
2.4 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 兩組治療前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4、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4、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5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對照組出現便秘2例,腹瀉5例,頭暈2例,口干2例,惡心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38%(15/160);觀察組出現便秘2例,腹瀉4例,頭暈3例,口干4例,惡心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16/160);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36,P=0.850>0.05)。
咽喉炎的發病因素較多,目前認為和患者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等有直接關系,如長期食用辛辣食物會導致咽喉不適;長時間疲勞工作、睡眠不足會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細菌易感染,因而發病。煙酒也是誘發慢性咽喉炎的主因。而對于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患者而言,其發病則主要因為食管黏膜受反流物刺激導致抗返流功能下降,咽喉因此受刺激所致,其中返流物主要包括胃酸、胃蛋白酶、膽汁等,以胃酸的刺激作用最為強烈,對食管黏膜與咽喉的損傷最為嚴重[6]。此外,腹內壓增高、食管下段括約肌壓力下降、食管廓清功能減弱等,也是誘發改變的主要影響因素[7]。
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治療難度較大,病情常反復,遷延不愈[8]。常規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清咽利喉、營養支持及抗感染等,效果一般。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可有效抑制壁細胞泌酸,繼而阻斷胃酸的形成,且該藥不受肝藥酶代謝的影響,因此其不良反應較輕微[9]。在常規療法的基礎上加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治療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可快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使其盡早康復[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胃部灼燒感、聲嘶咳嗽、反酸的改善時間分別為(4.35±0.58)、(5.45±0.71)、(2.98±0.41)d,觀察組分別為(2.13±0.31)、(3.44±0.58)、(1.53±0.20)d;觀察組胃部灼燒感、聲嘶咳嗽、反酸的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50%,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38%(151/160);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4、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雷貝拉唑鈉腸溶片對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治療效果顯著,可快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且未新增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