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浩 張浩
頸椎病屬于老年人常見疾病,由于風寒侵入、外部撞擊損傷與神經免疫等問題導致的骨質性疾病。頸椎病在所有臨床疾病中占45%~55%,而神經根型頸椎病占30%~40%,可見此種疾病患病率較高[1-3]。按照臨床統計顯示,近些年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呈逐漸增漲趨勢,且更加趨于年輕化。且神經根型頸椎病在一定程度上與患者的生活習慣與工作性質息息相關,臨床表現為頸肩位劇痛,且會產生放射性疼痛,為控制此種疾病繼續加重且減輕臨床治療負擔,臨床應對此病進行及時治療,以此改善患者生存質量[4]。為此,本文針對酒醋散外敷聯合臥位多角度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進行臨床研究,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9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各49例。常規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22~60 歲;平均住院時間(26.5±4.3)d。實驗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26~57 歲;平均住院時間(27.0±4.0)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均在護士長組織下簽署知情同意書,明確在實驗過程中應配合的注意事項;③患者均為首次來本院治療患者。排除標準:①大型免疫性功能障礙或者精神癥狀嚴重者;②正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③<18 歲與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患者使用酒醋散外敷治療,酒醋散組方:荊芥25 g、防風25 g、生川烏15 g、生草烏15 g、花椒10 g、細辛10 g、麻黃10 g。調制方法:將酒醋散按組方配比粉碎成粉末狀,加入酒與醋按照3∶1 的比例稀釋,揉成糊狀物,加熱裝入紗布袋備用。外敷方法:敷藥局部作清潔處理。將調制好的酒醋散待溫度適宜時平攤于患處。敷藥后詢問患者有無瘙癢難忍感覺,并觀察局部有無皮疹、水泡等過敏現象,若有過敏,應停止敷藥。1~2 次/d,外敷并同時配合紅外線燈,促使藥物更好吸收。
1.2.2 實驗組 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臥位多角度牽引治療。首先使患者處于端臥位,并將頭頸部前傾15~20°,使用頜枕套或是頜枕帶對患者病變位置展開牽引,力量維持100~150 N,20~30 min/次。此過程中注意詢問患者的疼痛感與舒適度,若患者傷及C4~5則牽引角度不變,傷及C5~6則牽引前傾角度為5°,若傷及在C6~7則牽引角度應前傾10~15°,若傷及位置在C7~T1則應調整前傾角度至30°,治療次數10 次為1 個療程。醫生需按照實際病情適當調整牽引角度,或是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患者頸椎病變位置,合理選擇前傾、后伸、右側屈、左側屈等多角度的牽引,并使用頸后旋推頂儀器糾正旋轉角度并加以固定,使其作用力能直接作用在受損頸椎上。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生活質量與不良情緒 不良情緒采用SAS、SDS 進行評定,分值0~10 分:患者并無不良情緒;分值11~49 分:患者不良情緒生成不明顯,情況較穩定;分值50~70 分:患者不良情緒較明顯,情況不穩定;分值>71 分:情緒很差較易影響病情。統計軀體功能與社會功能評分判定生活質量,數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1.3.2 睡眠質量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評定患者睡眠質量,量表包括入睡時間、睡眠時長、睡眠穩定情況、日間活動情況4 項,睡眠時長、睡眠穩定、日間活動數值越高、入睡時間越短則代表患者病情有所好轉。
1.3.3 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參考文獻 [5]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活質量與不良情緒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軀體功能評分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組,SAS評分和SDS 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與不良情緒評分比較(±s,分)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2 兩組睡眠質量比較 實驗組患者入睡時間(0.88±0.06)h 短于常規組的(1.20±0.41)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884,P<0.05)。實驗組患者睡眠時長(7.98±0.62)h 長于常規組的(6.58±1.71)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868,P<0.05)。實驗組患者睡眠穩定評分(7.87±0.39)分高于常規組的(6.90±0.4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302,P<0.05)。實驗組患者日間活動評分(7.88±2.31)分高于常規組的(3.92±1.0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902,P<0.05)。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9%高于常規組的79.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基于現代醫學角度而言,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發生于椎間盤組織的退行性病變或是骨質增生,導致單側或雙側脊椎神經和骨間血管受到一定壓迫或刺激,導致運動反射受到阻滯,進而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病情發展嚴重時還會導致患者因疼痛感影響睡眠質量[6]。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頸肩位疼痛,上肢出現放射性疼痛感,或產生肢體麻木,此病常發作在伏案工作者與老年患者身上,病變位置發生血液循環障礙、組織水腫,導致各種癥狀及體征的發生。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傳統牽引法治療效果不甚理想,故而實施多角度全面牽引方法更為有效[7]。利用不同角度牽引針對患者受傷位置進行治療,并且可以調整受力提升椎間隙,讓神經根壓迫和刺激反應減弱,配合基本酒醋散外敷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軀體功能評分和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組,SAS 評分和SAS 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入睡時間、睡眠時長、睡眠穩定評分、日間活動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酒醋散外敷聯合臥位多角度牽引治療,其能及時糾正患者神經性疾病緩解痛感,提升患者治療后的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適合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