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案例】金某通過A公司經營的某電商網站,向B公司在該網站經營的某店鋪購買了“全新原封、延保三年”的某品牌黑色手機一部,并通過支付寶向C公司支付了首付款。收到手機和購機發票后,金某向負責配送的快遞公司支付了尾款。
收貨后,金某發現手機被更換為金色,且發票系由D公司出具。金某主張,該電商網站網頁顯示,提供保證產品享受7天退換貨、正品保證、延保三年、全新原封等服務。但購買該手機兩個多月后,其將出現故障的手機送至售后服務站維修時,售后服務站卻出具《服務結果單》,告知金某該手機在其購買日期前一個多月已被激活使用,首次通話記錄與發票日期、激活日期不符,不符合保修條件,不予保修。此后,金某與B公司經營的店鋪協商退換貨未果。
金某主張,B公司將已使用過的二手手機充當新手機出售,顯屬惡意欺詐的銷售行為,要求其退還手機購貨款并三倍賠付,A公司、C公司作為網絡平臺交易的提供者和經營者,應履行其作出的先行賠付、正品保障的承諾,就其損失承擔連帶責任。
【法律提示】法院經審理認為,金某與B公司之間雖未簽訂書面合同,但根據其在B公司經營的網店購買商品,B公司向金某交付商品的行為,可以認定雙方之間存在事實上的買賣合同關系,應屬合法有效。本案中,B公司作為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時應當向消費者提供真實、全面的有關商品質量、性能、用途等信息。但其將二手產品充當全新手機出售的行為構成欺詐,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至于作為信息服務提供商的A、C公司,并無證據表明其對B公司的欺詐行為存在明知和應知的情形,且A、C公司已經對B公司的經營資質盡到相應的審查義務,并將B公司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等向消費者披露,故無需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金某主張D公司系發票的提供者,但法院未能查詢到該發票的信息,故不足以認定D公司與本案存在關聯。
法院據此作出判決,B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退還金某貨款11300元,B公司應支付金某三倍賠償款33900元、公證費3000元,金某應返還B公司某品牌黑色手機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