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林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黨校是培訓輪訓黨員干部、打造高素質專業干部隊伍的主渠道。為發揮黨校在農村黨員干部隊伍教育培訓中的主陣地作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按照體現黨校宗旨、符合基層實際、適應黨員需求的原則,整合資源、優化模式、建強機制,改革完善黨校機制,創新推出鄉鎮(街道)黨(工)委黨校建設,探索形成了黨員經常性教育平臺,延伸黨校觸角到鎮進村,形成“區委領導、黨校負責、部門參與、基地帶動”的“微黨校、大培訓”新格局。去年,16個鄉鎮(街道)黨(工)委黨校運行以來,累計開設班次110期,集中培訓學員7520人次,受到黨員群眾的一致歡迎。
立足本地優勢,整合現有資源,規范“四化”標準,確保“微黨校”運行規范有序。
一是搭建體系化組織架構。建立由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任校長、專職副書記任常務副校長、組織委員與黨政辦主任任副校長的黨校組織架構。統籌培訓師資,配強教學力量,組建由部分鄉鎮(街道)黨(工)委領導班子成員擔任專職教師,派出所、司法所、農技站等各行業專業技術人員以及種養大戶、致富帶頭人擔任兼職教師,省委、市委、區委黨校及其他部門專家學者擔任特邀教師的“1+1+1”優秀師資庫,目前在庫教師450人。
二是打造規范化教學陣地。按照“整合功能、因地制宜、規范節儉”的原則,以智慧黨建為支撐,以鄉鎮街道為核心,以334個村(社區)綜合服務平臺為支點,以轄區規模較大、效益突出、富有特色的種養基地和樟樹腳黨建公園、紅六軍團西征永州指揮部舊址等黨性教育基地為載體,構建起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地三級網絡化黨校體系。目前,全區有大型黨性教育基地6個、“田間學校”基地137個。
為發揮黨校在農村黨員干部隊伍教育培訓中的主陣地作用,零陵區按照‘體現黨校宗旨、符合基層實際、適應黨員需求的原則,整合資源、優化模式、建強機制,改革完善黨校機制,創新推出鄉鎮(街道)黨(工)委黨校建設,探索形成了黨員經常性教育平臺,延伸黨校觸角到鎮進村,形成‘區委領導、黨校負責、部門參與、基地帶動的‘微黨校、大培訓新格局。
三是制定標準化教材課件。突出“黨校姓黨”要求,把理論學習、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重點,聚焦政治理論教育、政治教育和政治訓練等7個基本任務,圍繞“三大攻堅戰”等中心工作,制定必修課程。農業、司法、衛生等行業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每年初向各基層黨校下發選修課程。全區編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干部讀本》《群眾讀本》等通用教材,分門別類制作其他標準化培訓教材12類和課件80個。
四是構建常態化保障制度。出臺《鄉鎮(街道)黨(工)委黨校教師職業規范(暫行)》《鄉鎮(街道)黨(工)委黨校學員管理規定(暫行)》等4項教學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配齊教學桌椅、電腦投影、智慧平臺、書籍報刊等,建立以鄉鎮(街道)為主、區里統籌的經費保障制度,按照不低于10萬元的標準納入財政預算。
針對不同目的、不同對象、不同要求,對授課流程和方式進行探索創新,做到“四個精準”,務求“微黨校”受歡迎、有實效。
一是精準培訓對象。建立培訓臺賬,深入分析知識結構、專業特長和崗位需求等情況,因地制宜開設婦女干部班、黨外干部培訓班等各類培訓班,統籌安排不同對象參與,避免多頭培訓、重復培訓和零次培訓。在“十一”國慶假日期間,舉辦了流動黨員培訓班,為返鄉黨員集中授課,收到良好反響。
二是精準設置課程。按照有的放矢、因類施教的原則,圍繞基層治理、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掃黑除惡等關心關注的問題,結合當前生產生活實際問題,按需求量身定做“培訓菜單”,共開設黨校主體班、專題培訓班等18個教學專題。比如,村兩委干部培訓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農業技術培訓班等,使學到的內容能夠與實踐相融合、相匹配。一些鄉鎮開設青年后備干部專題培訓班后,為來年村社區換屆提供支撐。
三是精準選派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從“1+1+1”師資庫中,選擇適宜老師,通過專家授課、專題輔導、案例分析等,做到講身邊話、說身邊事,使授課對象學得進、用得上。七里店街道舉辦社會治理培訓班,邀請政法委、網格辦相關負責同志前來授課,為街道網格化治理把脈問診,打造了7個示范性紅色小區。接履橋街道黨校舉辦產業建設培訓班,邀請當地零陵古村生態園總經理授課,受到群眾歡迎。
四是精準教學形式。廣泛開展案例式、研討式、體驗式、情景式等“泥土味”教學,變“封閉型”為“開放型”教學,增強教、學雙方的互動,提高教學感染力和吸引力。利用智慧黨建、遠程教育平臺等先進手段,大力推廣直播式集中教學,使基層黨員學習更加經常、更加便捷。特別是結合“田間學校”,現場手把手教學、現場互動交流、現場答疑釋惑,吸引廣大學員參與。珠山鎮、石巖頭鎮分別將產業建設培訓班辦在產業基地上,推動建立500畝以上產業基地4個,帶動周邊農戶180戶。
嚴格落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四個機制”,實現黨校運行科學化、長效化。
一是上下聯動機制。成立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任組長、區委黨校校長任副組長的鄉鎮(街道)黨(工)委黨校領導小組。各鄉鎮(街道)成立由書記負總責、分管領導重點抓、業務部門具體抓的管理機制,負責研究制定管理辦法、組織具體實施、推動工作開展。
二是聯點指導機制。建立黨校聯系制度,區委黨校班子成員按照“一對多”的模式,分別掛鉤聯系各鄉鎮(街道)黨(工)委黨校,定期對黨校辦班、課程設置和師資培訓等方面的工作指導,幫助提高教學能力。每年定期對師資庫、教材庫、案例庫進行更新完善,完善教育培訓基地規范化管理,更好地發揮辦學作用。
三是“雙向評估”機制。建立評教、評學、評管的綜合教學評估體系,實行“一班一評”管理制度,對課程與專題對應情況、教師配備與授課情況、學員參與和收獲情況,逐個班次全程跟蹤了解、客觀紀實評價,掌握培訓成果轉化情況等,不斷完善教育機制,推動長效發展。
四是目標管理機制。把黨校“建管用”情況納入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履行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的內容,建立查學、述學、評學、考學的督學體制。從嚴教育管理學員,建立培訓檔案,運用黨員量化積分管理、民主評議黨員手段,建立起參訓情況與評先評優相掛鉤機制,實現了黨員教育培訓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