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曌
摘要:流行音樂作為21世紀傳播大眾文化的重要載體,自傳入中國以來,發展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并隨著時代發展,流行音樂制作人開始自覺創新,給聽眾呈現出多元化的聽覺盛宴,為流行音樂融入進許多帶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元素。如將神話傳說、民族語言、古詩詞、中國戲曲、傳統器樂等民族元素與流行音樂形式進行恰當結合,將流行音樂不斷發展成為具有中華民族標簽的音樂形式。同時,民族元素與流行音樂的相互交融,也使流行音樂歌詞意境更加充盈,旋律更具特色,演唱更加飽滿。在此,筆者對流行音樂中已出現和未出現的民族元素進行敘述,希望通過筆者對本文的分析和闡述能引起各音樂研究者的共鳴,挖掘出更多適應于流行音樂的民族元素,提高更多民族愛好者對流行音樂創作的興趣。
關鍵詞:名族元素;音樂;戲劇
一、流行音樂概述
流行音樂作為音樂藝術門類的一個分支,于20世紀二30年代出現,在音樂龐大的藝術分類中占據著重要作用,尤其在21世紀流行音樂中的商業性、通俗性、快速交替性愈加明顯的當今,流行音樂創作者注重流行音樂對人們日常生活的貼合,促使流行音樂的傳播寬度和廣度都比其他音樂門類要更加顯著,也更能獲得人們的喜愛。且流行音樂直抒胸臆的直接性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因而被大眾熱烈追捧。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流行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治環境更是為流行音樂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中國的流行音樂開始逐漸繁榮起來。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流行音樂一改往日的借鑒、模仿歐美形式的套路,開始在音樂風格、演唱方式、創作理念等方面加以創新,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近些年來,一大批帶有濃郁中國民族風格的流行音樂更是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
二、流行音樂中各民族元素種類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們已不滿足于物質上的充裕,開始踏足精神生活層面,尋求精神上的富足與圓滿。同時大背景下的流行音樂制作人和聽眾也不滿足于單一的歌詞曲調和伴奏旋律,開始脫離曲調哀傷、婉轉悲涼的流行音樂框架,開始不斷摸索,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音樂文化汲取營養,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進流行音樂當中,使他們在相互融合中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同時也豐富流行音樂的內容。
1.傳承詩詞文化的古詩詞元素
文字不僅具有語言交流功能,作為蘊含民族文化的載體,其在中國占據著重要位置,是承載中華文化的象征性符號。文字在流行音樂中同樣舉足輕重,歌詞對觀眾進入意境具有引領作用。因此古詩詞元素與流行音樂的融合,不僅傳承了古人的思想成果,同樣也提升了流行音樂文本內容選材的審美價值。如:王菲一曲《但愿人長久》取材蘇軾古詩詞《水調歌頭》,運用流行音樂技法體現古詩詞韻味。這類借鑒唐詩、宋詞、元曲等元素創作的流行音樂,具有貫穿古今的深刻寓意。
2.傳承民族唱腔的戲曲元素
戲曲作為我國的國粹,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不可丟棄的一部分。戲曲與流行音樂的結合,是當下流行音樂創作的潮流趨勢,這類歌曲讓聽習慣西方流行音樂的受眾群體耳目一新,能更深刻地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例如:《新貴妃醉酒》《蘇三說》等利用戲曲獨特唱腔讓聽眾感受不同唱法技法的魅力,在二者緊密結合中即實現了發揚傳統文化,又拓展了音樂創作領域。
3.傳承器樂技法的民族樂器元素
我國的民族器樂發展史也十分悠久,早在周朝,就對不同的樂器制定了嚴格明確的規定,而樂器的功能主要是為政治服務,用于區分政治等級制度。現今藝術的發展越來越趨于自由化,對于各民族的器樂我國也秉持尊重平等態度,因此各民族樂器的使用在音樂藝術領域越發廣泛,歌曲會根據相應曲風選取伴奏樂器,使之凸顯歌曲的風格特色。例如在 《天籟之戰》節目中,而張碧晨在演唱流行歌曲《花心》時,主要伴奏樂器使用了彈撥樂器三弦,其人聲與器樂的音色配合營造了中國古風韻味的氛圍。
4.古老神話的故事傳承
我國古代先民由于生存環境狀況惡劣,便通過神話傳說來寄托心靈,以此激勵自己在艱難的現實情況下滿懷希望,切身體驗,深刻體現了我國先民的憂患意識。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意識皆體現出善良的品質、勇于犧牲的無畏精神,從神話故事也能反映出先民對苦難現實的切身感受。神話作為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積累的精神創造物,蘊含了不同時期的生存現象以及不同時代人們的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文化在不懂歷史階段的反映。隨著國家對民族文化的普及和重視,神話故事也被大量音樂創作人所運用,以神話為題材創作出了大量包含特定民族精神的音樂作品。將民族文化以藝術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以藝術特殊的表現形式來普及和提升人們對神話傳說的認識以及神話背后蘊含的問題的思考。
5.各地特色言語的文字傳承
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始終踐行“多元一體”的民族觀,做到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多元化”。我國共涵蓋了56個民族,而56個民族中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體系和人文精神,在語言上,各民族更是充分凸顯了自身特色,承載了各民族從古至今的文化內涵。因此,民族語言在流行音樂中披荊斬棘,開創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路徑,而流行音樂與民族語言的碰撞,也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多元一體的民族觀,為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和民族復興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流行音樂與民族元素的互相融合,除了專業流行音樂制作人的挖掘外,各教育體系、藝術高校也貢獻出十分強大的力量,各高校對學生的引領和指導,青年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的深刻認識,才是我國音樂創作的攻堅力量。如高校創辦的校園歌手大賽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散思維,在歌曲的創作中不斷激發靈感,各少數民族選手也有較寬闊的平臺能夠展示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化,使之不斷傳播擴散,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我國民族的多元化,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民族自信。
三、結論
中國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創造了豐富多元、琳瑯滿目的民族文化。“民族元素”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征,凝結了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形象、符號和風俗習慣的重要體現。世界文明離不開中國文化,因為中國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孕育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民族元素是習近平提出“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因此將各類民族元素與流行音樂進行融會,對當下流行音樂的發展以及民族文化進步具有推動作用,民族元素不斷以藝術形式擴散傳播的方式對我國流行音樂的多元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