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汶奇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本文從社會主要矛盾理論出發,解讀和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
關鍵詞:新時代;主要矛盾;科學;內涵
一、社會主要矛盾理論的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論斷,不僅高度總結了我國當前實際,更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它體現并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豐富內涵
看似平常簡單的“美好生活”,蘊藏著豐富深奧的含義。首先,“美好生活”是主觀感受和客觀現實的統一。一方面,生活是否美好取決于個體之間由于個體的特殊性形成的不同的主觀感受,另一方面,美好生活也有基本的客觀衡量尺度,標準是能否滿足人們的各種生活需要,給人們帶來相當程度的幸福感。其次,“美好生活”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一方面,人們所憧憬現實中的美好生活是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愿景,是觸手可及的希冀;另一方面,這一向往又是無限的,可以窮極想象,超越時間和空間。再次,“美好生活”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一方面,生活不斷變化發展,人們在不同階段對“美好”的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特定語境和歷史階段,美好生活又相對靜止,有著能被具體描述的固定特征。
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來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對美好生活圖景的具體描繪。這一美好生活圖景全面清晰地被呈現在了十九大報告中,其中的描繪內容遵循了“立足現實,放眼未來”的基本路線,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多個維度解析了美好生活的豐富內涵”。
美好生活意味著充足的物質條件。充足的物質條件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就能更好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讓人們過上更高質量的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意味著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充分的政治參與權利,是美好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皥猿秩嗣癞敿易鲋魇巧鐣髁x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政治權利的關鍵”,這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中國的一切權力都屬于人民。
美好生活意味著豐富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愉悅充實與否是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標準之一。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對文化產品品質的要求也更高了。由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美好生活意味著良好的社會秩序。社會文明程度,影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社會越文明,越有序,人民的生活越能得到保障。美好生活離不開社會的安定和諧。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是確保美好生活的關鍵條件。
美好生活意味著優美的生態環境。自然界是人賴以生存的家園,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自然。人民的美好生活存在于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正是秉承這一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讓老百姓在宜居的環境中享受生活,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效益?!庇辛藘灻赖纳鷳B環境,也就有了真正的美好生活。
由此可見,美好生活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系統性構想。有著豐富多元的內涵。為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科學界定
新中國剛成立時,社會生產力較為落后。正如1954年,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提到的那樣,只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壺,種糧食磨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這樣的生產力毫無疑問是落后的。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各項事業突飛猛進,但總體上國家實力還不夠,仍沒有進入先進國家的行列。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一直不斷前進和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在眾多領域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一些領域中甚至占據成為世界之最,整體實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因此,此時的發展狀況已不能用“落后的生產力”來概括。
但在現階段,我國仍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而最為突出的是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如何通過調整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加強增長動力來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問題;二是如何推動各個領域,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協調發展的問題;三是如何在物質財富增長的同時,每個人都能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整個社會都能實現更為全面的進步;四是如何平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等方面協同發展的問題。具體來說,還待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彌補民生領域短板,增強創新能力,發展實體經濟水平,落實生態環境保護。
黨的十九大作出這一重要判斷既合乎歷史的發展邏輯,也有充分的現實依據,是以習近平為領導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客觀實際做出的實事求是的準確判斷。在充分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時,應該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兩個沒有變”,即“我國仍然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變”。因此,要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實現這一美好愿景,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真正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無法回避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四、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判斷的哲學解讀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論斷,是持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既體現了對總體的把握,又體現了對局部質變的科學認識。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既看到了主要矛盾,也承認次要矛盾的存在。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強調了生產力的決定性,與生產關系的相適應性。是社會與個人發展的統一。社會發展要平衡和充分,人的發展要自由和全面。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論斷,遵循了質量互變規律。這一規律揭示了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形式。即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過程,離不開量變和質變的無限交替。事物的發展始于量變的積累,經過事物內部不斷自我否定,由量變逐步轉為質變。量變和質變的發展永不停歇。每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里,局部的質變又應運而生。事物便在一個接一個的局部質變中完成對事物本質的轉變。因此,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也要經過一系列的過渡階段。我國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步,將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百廢待興,生產力水平仍相對落后。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表現為“先進的社會關系”與“落后的生產力”這兩者之間的矛盾。第二步,持續大力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帶領全國人民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但是,落后的生產力,以及不夠發達的商品經濟等實際問題,依然存在,困擾中華兒女。要創造出更高水平物質和精神文明,需要一個長期的時間大力發展生產力。隨著這些量的積累,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國小康社會建設得到顯著成效。由此迎來了第三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雖然原有的社會矛盾隨著社會發展得到了解決,但是暴露出新的矛盾是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基本國情沒有變的情況下,主要矛盾卻發生了質的變化。由此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判斷體現了長期性與階段性的統一。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論斷,遵循了對立統一規律。它貫穿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也貫穿于其他發展規律之中。矛盾的特征除了有普遍性之外,還有特殊性。在復雜事物發展的某一階段,可以區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相較于次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上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則處于從屬地位。同時,無論是何種性質、何種地位的矛盾,其不同的方面都有不同的作用,占據著不同的地位。因此,我們可以將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的次要方面,徹底區分開來。矛盾的主要方面相較次要方面起主導作用、居于支配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則起次要作用、處于被支配地位。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于矛盾中。這兩種特性,提醒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也就是說,在觀察事物時,我們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一綱領性文件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審議通過,這份具有重要意義的文件,重新界定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即明確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表明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我國當時最主要的任務,以及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在各項事業上,我國已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主要表現在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這一矛盾的轉變要求發展過程中既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又要注重文明程度和平衡程度。這是由于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有眾多矛盾在起作用,既要關注主要矛盾的轉變,也要注意其它矛盾的變化,例如國際環境,生態文明等。必須做到各方面的工作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論斷,遵循了人與社會辯證統一。馬克思分析了人的本質,他并不認為人的本質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從其現實意義上考量,強調人的本質“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我們只有緊緊地依靠人民,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才能不斷向前邁進。十九大報告中,從新時代主要矛盾變化中也可以看出,這一判斷堅持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體現了人和社會的辯證統一。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論斷,遵循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根本上來說,仍舊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性出發而提出的。生產力對生產關系,首先是起決定作用。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物質財富才能為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的需求,實現平衡充分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是有反作用。為了進一步地解放生產力,進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分配制度,并在此基礎上,修正腐朽落后的思想觀念,不斷提升國家的治理能力,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為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更強大的力量。由此可見,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論述既體現了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又體現出生產關系的反作用,遵循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統一的客觀規律。
因此,在新時代,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鞭辟入里,豐富深刻,極具哲學內涵。該論斷從馬克思主義中汲取了的強大理論支撐,反之,它也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當代做了深刻詮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16-19.
[2]毛澤東.黨的八大[R].北京: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1956.
[3]鄧小平、胡耀邦.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R]北京: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一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
[5]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93-228.
[6]王永燦.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判斷的哲學解讀[J].甘肅理論學刊,2018(1).
[7]李磊.習近平的美好生活觀論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8(1).
[8]王偉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J].求是.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