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作義
【摘要】 ?《荷塘月色》是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是高中語文傳統課文。它的思想內容深刻,主題眾說紛紜。本文透過文本所表現的優美動人的景色,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職業愛好,寫作背景,去深入探究文章背后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作者的精神境界,分析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精神及其特點。身處亂世的中國知識分子,出于自身的職業特點和弱點,大多選自逃避,或逃于自然,或逃于學問,從而保護自身,保持自己內心的純真與堅定。
【關鍵詞】 ?荷塘月色 逃避與追求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1-111-02
0
《荷塘月色》是眾口傳誦的散文名篇,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是人教社刪編后的、作為課文出現的版本,它大眾化,通俗易懂,比較容易為大眾接受。但是,要和朱先生作心靈的溝通,全面把握朱先生的內心世界,弄清朱先生的真實感情,就必須去讀原汁原味的、沒有經過刪改的《荷塘月色》,那才是朱先生的真實的感情世界。而讀懂文中一實一虛,一隱一顯的兩處“荷塘”,又是把握朱自清先生感情世界的關鍵。
第一處荷塘——荷塘月色
第一處荷塘是文章的前半部分。
作者因為內心的“頗不寧靜”而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于是出門,沿著幽僻的小煤屑路來到荷塘,借荷塘月色來排遣心中的“不寧靜”,來擺脫現實的紛擾。
這一部分緊扣標題,角度獨特巧妙,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新穎生動形象貼切的比喻,音韻和諧瑯瑯上口的疊詞,突出淡雅、朦朧、幽靜的意境之美。
文章第4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從密密層層的荷葉到零星點綴著的荷花,從荷香到荷波,不僅寫荷塘中的靜態,還寫出了微風過后“葉子與花也出現了閃電般的顫動”,荷塘瞬間的微妙變化,表現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出色的表現力。第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柔和的月光,薄薄的青霧,“像籠著輕紗的夢似”的葉子和花,淡淡的云,處處顯示著幽雅寧靜,在這里,荷塘與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第6段接下來寫荷塘的四周:各種各樣的樹,樹間漏下的月光,隱隱約約的遠山,無精打采的一兩點路燈光以及蟬聲,蛙聲。荷塘周圍環境的描寫,不僅烘托了荷塘、月色,而且開拓了文章的意境。
這三段寫荷塘,寫塘中的月色,寫月下荷塘的周圍景致,營造出一種淡雅、朦朧、幽靜的意境。在這個世界里,田田荷葉,朵朵荷花,縷縷清香,溶溶月色,無不讓人向往、陶醉。那飄渺輕紗掩映下的荷塘月景,無疑就是作者要尋找的自由自在的所在。這里沒有塵世的羈絆,可以“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以擺脫內心的不安寧。在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這是一個脫離現實的世界,這是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
從文章思路的發展看。一到三段是夜游荷塘的緣起,第四段寫荷塘,第五段寫月色,第六段寫荷塘四周,至此,文意已盡,荷塘月色已經寫完,借景遣擾的目的已經達到。六段末尾“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句話,已圓滿地結束了荷塘景色的描寫,嘎然而止,余音繞梁。從行文思路看、從題目看,這里就應該是文章的結束。可是,作者似乎言猶未盡,第七段用“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一句,引出了后面幾段,寫到了江南采蓮的舊事,和《西洲曲》的句子,于是平地又起波瀾。
神秘的第二處荷塘——江南采蓮
在描寫了荷塘月色后,作者用“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為過渡,開始了第7段,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一幅“江南采蓮圖”。文章由實入虛,通過南朝梁元帝的《采蓮賦》和《西洲曲》,神游于千載之上江南采蓮的“嬉游”盛況之中。
在“夏始春余、葉嫩花初”的時節,一對對“妖童媛女”,蕩著小船,唱著情歌,喝著美酒,采蓮湖中,笑語喧天。又有一個采蓮姑娘,走到南塘,無心觀賞高過人頭的蓮花,撥弄手上的蓮子。蓮子失落水中,蓮水一色,什么也看不見了……
作者說,這“真是有趣的事”,“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
這一部分關于江南采蓮的內容就是我們所謂的“第二處荷塘”,這里是文章最重要,最有爭議,也是最神秘的部分。
很多人認為,這個“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的聯想太過“忽然”,這一部分內容更有些多余。許多文章家大感困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專家們也對此痛下剪刀不已,以致中學語文教材中“江南采蓮”一段刪而復補,欲補還刪。
人教社的編刪是有其原因的。一者,《采蓮賦》有描寫男女艷情的內容,不適合作為最廣大的閱讀群體的中學生的閱讀,按照傳統的政治掛帥的標準,男女艷情自然是腐朽的、沒落的東西,當然應該刪去。其二,從題目看,是寫夜間獨游荷塘的經歷和感受,而江南采蓮舊事卻是千年往事,還是白天的事,熱鬧的事,與主旨不合。
其實,這正是作者構思巧妙之處,是文章結構的巧妙之處,是我們解讀本文,把握本文主旨的一把鑰匙。
第二處“荷塘”之猜想
1.《荷塘月色》是一篇兼具逃避和追求主旨的作品
所謂“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經歷,文章的寫作背景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的重要方法。作者1925年到清華大學任教后,親歷親見了軍閥段祺瑞和張作霖殘酷鎮壓知識分子、壓制言論思想自由的一系列事實: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段祺瑞執政府軍警開槍打死打傷請愿的愛國群眾200余人;1926年6月,張作霖槍殺著名報人邵飄萍,封閉《京報》;1927年4月,張作霖以宣傳“赤化”罪名逮捕并絞死著名學者、北大教授李大釗……近來,作者又聽到了南方的消息:轟轟烈烈的工人農民群眾追求自由民主的運動,遭到了國民黨的鎮壓,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在這樣黑暗混亂的形勢下,像朱自清這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就陷于進退失據的困境之中。他被“南方這一年的變動”弄得目瞪口呆,覺得所發生的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趕不上的”(《一封信》),“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朱自清先生是個文人作家,他的逃避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那就是文章。《荷塘月色》就是一篇逃避之作。
從歷史上看,歷代文人大都是正直清醒的,同時他們又一直處于一種弱勢地位。他們雖然憂慮時局,憂國憂民,卻又畏于統治階級的高壓。因為時局危險,自身又具有軟弱性的缺點,于是他們或逃于山水林泉之下,或隱在醇酒嬌娃的享樂之后,或躲在故紙堆的研究之中……這在中國歷史上的每個動蕩混亂黑暗的年代,都能見到許多例子。
朱自清是一個典型的傳統的文人。時局的動蕩,社會的變革嚇得他不知所措,從動蕩的南方逃避到了北方。可是中國之大,卻逃無可逃,朱自清這個文人,這個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文人只能把自己隱藏在文章中,借歷史來麻醉自己,來抒寫自己的理想。
可以說荷塘月色是朱自清逃避現實的山水林泉,是朱自清的一個桃花源。但是這個桃花源離動蕩的社會太近了,根本無法藏身,無法躲避暴秦和時亂,這樣的地方在當時社會,在作者生活的周圍是不可能存在的。果然,樹上的蟬聲,水里的蛙聲打破了荷塘月色的靜謐,于是朱自清只能逃到古代——借助他研究的中國古典文學,他熟悉的古代詩文,把自己暫時麻醉在古代采蓮的情景中,逃避到另一處荷塘……
一逃至荷塘而不得寧靜,再逃至古代詩文,逃至千年之前。逃而又逃,多么可憐,又多么無奈。
這種逃避是消極的,被動的,但又是無可厚非的。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治少亂多,所謂“寧作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是多么沉痛的經驗體會啊!中國的文人已經有了逃避亂世的傳統和方法,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我們今天讀《荷塘月色》,能解讀出作者這種真實的情感,朱自清先生在天之靈想必會感到欣慰。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這種逃避的另一面——對理想對自由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毫無疑問,這些內容就表現在江南采蓮這第二處荷塘里,這種追求就是對現實生活的否定,從這個意義上講,文章中的逃避中帶著追求,向往中帶著否定,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這也是文章充滿魅力的地方。
順便要提到的是“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有的論者將此句闡釋為作者向往南方革命政府,這是難以服人的。這里的“江南”是為了與“采蓮”相聯結的。因為江南才具有更多的采蓮盛景。歷史上,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吟詩作賦謳歌江南美景,這里的“江南”是與采蓮連在一起的,也是與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對應的,是作者用來逃避現實,陶醉自己,用來與黑暗混亂的現實相對抗的又一處桃花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錢理群《關于朱自清的“不平靜”》)錢理群先生之言可謂確論!
2.行文思路上的巧妙自然之處
為什么要引用《采蓮賦》《西州曲》里的句子?為什么會寫到江南采蓮第二處荷塘?我們了解了文章的背景主旨感情,再來看文章的思路就覺得非常巧妙自然了。
從文章的思路來看,作者心里“頗不寧靜”,在白天只能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連說話、甚至“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也沒有,這種毫無自由的現實使人不由得產生相反聯想和追求,從而逼出了一個到荷塘求解脫的“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荷塘無法使他解脫苦悶的現實。作者接著寫到“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其實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古代詩歌里采蓮的篇章,對于本為江南人又是文化客的朱自清而言,更是順理成章了。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自稱“揚州人”,長期生活在江南,熟悉江南風景。1925年8月,由俞平伯推薦到清華大學任教,長期研究教授中國古典文學。想起江南采蓮的事情,想起《采蓮賦》《西州曲》里的句子,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所以江南采蓮一段,是朱先生在黑暗混亂不自由的現實世界中的一次精神漫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兩首古詩的引用固然是承續著作者以香草美人比況個人人格理想的抒情邏輯,同時更深刻地抒寫著個人內心靈魂的痛苦于掙扎,而且把這種痛苦與掙扎的真實感情推向高潮。
3.結構上的升華之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極嚴密的結構。……每篇的布局都十分完整,和諧,雖每每信筆所之,卻渾然一體”(屈毓秀《試論朱自清和他的創作》)。《荷塘月色》的結構突出的體現了這一特色,在《荷塘月色》中,“江南采蓮”是它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最具思想真實也最有結構內涵的一部分。這部分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它的結構意義也不可忽視。《荷塘月色》對荷塘月色的描畫和對江南采蓮的聯想兩部分內容,前者是實,后者為虛;前者是現實,后者是理想;前者是信目極賞,后者是馳騁想象。在這里作者把孤獨寂寞和自由歡悅對比,并開拓延伸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 參 ?考 ?文 ?獻 ]
[1]章桂周.美從何處尋——《荷塘月色》新解[J].語文月刊.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