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依霖,鄭勇華,陳 雪
2001 年起,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共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開啟我國地方黨委宣傳部與高校共建新聞學院的序幕,至今已有130 余家部校共建的新聞學院,形成了在學校、媒體機構、黨委宣傳部門間形成較為穩定的合作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創新教研實習工作方式。但是,部校共建新聞學院仍收到了支持和擔憂兩種聲音,支持者認為部校共建可以帶來辦學經費額外投入、人才引進、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紅利[1],擔憂者認為,現有的部校共建模式還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缺失[2]、輿情教育缺失[3]等。為此,伴隨著AI 技術與傳媒產業的深度融合,不斷重塑著新聞的生產方式和分發方式,在宏觀上形塑傳媒業的業態面貌,在微觀上重塑傳媒產業的業務鏈[4],媒體行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地改變,媒體從業人員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各地的新聞學院作為新聞人才教育的絕對主力,在部校共建的東風下,也著力與地方宣傳部、媒體機構協同配合,升級完善教學實踐培養方案。
如何突破現有校部共建新聞學院的發展困境,實現政府、媒體單位、高校、學生間高效率的價值創造,是新時代所面臨的緊迫命題。本文運用價值共創理論,將地方黨委宣傳部、媒體單位、高校、學生群體均作為部校共建中的重要價值創造主體,構建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轉型新模式,探究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價值共創實踐模式,為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聞人才、推進新聞教育改革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價值共創理論是營銷管理學的核心內容,隨著市場競爭的變化,價值已經不再是由企業單獨創造,而是有企業和顧客互動共同創造[5],研究內容方面,主要是生產領域的價值共創研究和消費領域的價值共創研究[6],研究學科上,主要集中在企業經濟學科,以及宏觀經濟、經濟理論及思想學科等,研究學科較多[7],學者們普遍認為價值共創強調在價值創造的過程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會對整體價值形成發揮重要作用,國內外學者們對價值共創的理論研究與剖析也朝著更廣泛的領域拓展,致力于拓寬或改善各領域各行業的經濟發展態勢。在部校共建新聞學院中,政界、業界、學界需要在媒介生態系統中以循環流通式因果關系鏈不斷創造價值,實現全體利益相關者的互利共贏,因此,把握新時代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與價值共創模式的融會貫通,將有利于進一步打造國內精英化新聞教育平臺、高水平新聞媒體機構、優質政務宣傳部門。
根據中宣部《計劃2.0》的文件指向,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創新與轉型工作應把握時代特點,高度重視新聞人才培養過程的職業素質與思政建設,努力建設全媒化復合型新聞人才隊伍,部校共建是政策導向下教育改革的重要實踐。
價值共創是行業導向,部校共建立足于培養全媒體人才,增強高校、政府、媒體、學生之間的協同配合能力,促發各價值主體間的高頻互動、資源共享,著力解決跨界、跨專業領域知識技能融合在教學實踐中的主要難點,實現新技術實踐環節的專業操作與模式創新。
總之,政策先行,行業實踐導向都需要培養全媒體人才,在以往的機制上,高校、政府、媒體溝通較少,新聞專業畢業生難以適應行業發展,因此,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能力,需要使高校、政府、媒體、學生之間形成合力,即進行人才培養價值共創,使共建新聞學院重要主體間形成聯動共生、共創價值的“命運共同體”。
共創價值的行為都與互動有關[8],在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價值共創中,需要高校、政府、媒體、學生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機制,基于學校、政府、媒體、學生價值共創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價值共創機理圖
1)高校作為專業新聞人才培育的首要主體,優秀人才、媒體智庫、學科建設等都是對行業未來最直接的價值創造。目前,除了對新聞學院學生實施基礎扎實的教學培養外,還需主動吸納跨專業知識來提高新聞學院課程設置的科學實用性。首先,各大高校新聞教育學者、媒體行業專家可以共同開展新聞學院專業建設研討會,依據新聞行業態勢對未來趨勢進行透徹分析,從多維層面考慮未來新聞輿論人才的分類培養,針對性聘請跨領域,如數據挖掘、數據分析、可視化等優秀專家教師去高校授課;其次,高校新聞院校應重點關注專業新聞傳播教育的滯后性,把握人才培養目標的新定位,加強培養學生在媒體機構的專業基礎功底、生產優質新聞內容的能力[9];最后,各地高校在地方黨委宣傳部的資金扶持下,應結合各地區實際特點,合理借鑒國內外其他新聞院校的模式,創新打造滿足國際化、前瞻性、技術革新發展要求的新聞媒體綜合系列精品課程、輿論能力培訓平臺[10],進一步推進全媒體實驗中心、智庫的硬軟件升級建設。
2)媒體機構既作為共建新聞院校人才實踐環節的培養主體,又著重探索著智能時代下媒體行業的革新之路。媒體單位在智媒轉型的過程中要先抓準自身發展方向,高校一起抓好教育共建工作。媒體機構的優秀人員要結合自身豐富實踐經驗,積極幫助學生加強媒媒體素養、媒體技能共創的理論轉變為具體實踐,以提升新聞人才的多重技能素養[12]。負責輔助教學角色的媒體從業者,應及時調整實踐教學的可行性方案,為學生提供模擬實習過程中欠缺的專業技術指導。此外,媒體還可針對本單位的行業需求,與高校共同打造特色特訓營、制定特別培訓方案,組織滿足申報條件、綜合實力突出的學生參與培訓,滿足多方發展過程的共同需要。
3)省、市(區)黨委宣傳部門作為新聞院校共建督導環節的重點主體,必須始終貫徹落實《計劃2.0》,統籌協調院務委員會的組織保障工作。院務委員會可以監督部校共建新聞學院中多元主體時刻堅守職責,進而實現主體間利益的循環共生[11]。宣傳部門在給予同高校媒體共建項目適宜的資金扶持后,仍需緊密保持工作建設過程的跟進與記錄,保證資源的正當使用及高效投入,定期與業界專家、高級學者進行階段性評估,鼓勵優秀項目的同時劃清權責范圍,對各領域負責人的政治思想表現采取多重考核,保證共建主體思想建設的純潔性。
4)在部校共建的價值鏈中,學生是被培養主體,也是未來媒體從業者的主體,具備創造特有價值的潛力。學生群體創造的價值,優秀學子對所在高校、從屬行業還存在一種隱形的宣傳推廣價值。首先,建設具備專業性的新聞教育培養環境,依據不同新聞學生潛在能力細化專業培養方案,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提升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比例和質量;其次,優質人才自身具備一定宣傳力和影響力,代表著專業建設、學科培育的是否成功,研究生、博士生作為新聞院校中的“老生”可加強對本科“新生”之間的溝通與規劃分享,開拓本科生在日常學習生活的思維及視野,鼓勵學生主動培養自我規劃意識,實現學術領域或專業領域內自我價值的提升。
基于價值共創理論的搭建了高校、學生、媒體、政府間溝通互動的“橋梁”,以共享、共贏,價值共創為核心,開辟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新模式,對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聞輿論人才,提高媒體隊伍建設,推動新聞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應用理論的過程中也需要緊跟行業形勢,建立完善的溝通和跟蹤機制。同時,新聞學院要充分發揮價值共創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加強與媒體互動,調查媒體行業需求;第二,建立、維護互動聯系機制,定期與學生、媒體、政府溝通;第三,建立跟蹤聯絡機制,應對不斷變化的行業趨勢,與最新行業形勢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