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
(河北博物院,石家莊 050011)
眾所周知,金鏤玉衣、長信宮燈等國寶級文物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的滿城漢墓。在滿城漢墓一號墓,也就是西漢第一代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中出土了一套銅組合器【插圖一:銅組合器】。關于這套器物的用途,筆者翻閱了《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和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文章,其結論各有差異。大致有以下幾種看法,如銅拈燈、溫酒器、藥用冷卻器,還有學者認為與煉制或服用仙藥有關。筆者認為該組合器是一套設計科學、使用方便,并且帶有給固態燃料加熱融化功能的銅拈燈。下面從器物的結構、體量、組合關系、出土位置等角度試作探討。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銅組合器的器形。《報告》中這樣描述:“具有燈、承盤、小勺三器。燈身敞口,直壁,淺腹,平底,三蹄形足。器壁一側有小嘴,作子口,嘴上有帶活鈕的小蓋,小蓋上安一帶環小鈕……另一側器壁下方作一管狀流。”關于器物的用途,《報告》認為是燈具,使用時“在管狀流內穿燈捻,又在燈內注油,最后將燈捻點燃”。筆者認同報告中做燈用的觀點,只是燃燈的方式方法有待商榷。
為了更好地闡釋該器的使用方法,筆者重新將各組件分別命名。由插圖可以看出,該器分鑄而成,可細分為三足器、平底皿、承盤、龍柄勺四部分。《報告》中所指的承盤和龍柄勺都沒有問題,而燈實際上包括三足器和平底皿兩部分。如果真如《報告》中所說在管狀流內穿捻點燈,那么上部的平底皿就顯得多余,而且平底皿是有一定深度的,不應該是僅作為器蓋而設計使用,更應該具有某種實用功能。
我們看該組合器的出土位置,《報告》中指出該器出土于后室棺床南側,東部放置壺、燈、薰爐、畚箕、弩機和箭鏃等銅器,還有漆案(已腐朽)、銅鐏、鐵爐等其他隨葬品。劉勝墓的后室(主室)相當于墓主的臥室,為墓主生活起居之所,是非常私密的地方。后室的北側是棺床,而該組合器放置在棺床的東南角,應該與墓主的生活起居密切相關,甚至是生前所用的生活用品。
筆者認為這件組合器應為銅拈燈,并與同墓出土的其他燈具,如銅羊尊燈、銅當戶燈、銅拈燈、銅卮燈等有很多相似之處。與另一件銅拈燈相比,具有三足器和承盤;與銅卮燈相比,具有獨立設計卻能又嚴絲合縫扣合的鋬耳。
比如《報告》中描述的銅羊尊燈,“燈作臥羊式……可將羊背向上翻開,平放于羊頭上作為燈盤。燈盤略呈橢圓形,作子口,一端有一小流嘴,估計是置燈捻用的……出土時,腹腔內殘留有白色沉積物,經化驗,含有油脂成分,其為油質燃料無疑。”
另一件銅拈燈由銅燈和承盤兩部分組成,銅燈有三蹄形足,器壁側出一葉形鋬。器壁鏨刻銘文“御銅拈錠一,承盤倆,中山內府,第鹴”,因此能斷定是做燈用。銅羊尊燈、銅拈燈、豆形銅燈等都沒有燈釬,燃燒時只能利用放在燈油中的燈捻來點燃。需要注意的是銅卮燈,“出土時杯內還有殘余的燭塊。”經專業機構鑒定,燭塊屬于動物脂類,比如牛油等動物脂,易凝固,呈固態。
同墓出土的這些燈具,除了造型各異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不同之處,即燈盤中央是否有燈釬。燈有燈釬,用以插燭使用。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燈盤中是否帶有燈釬來區別燈具的燃料,帶有燈釬的銅卮燈、銅當戶燈需要插上固態燃料即燈燭來點燈,而不帶燈釬的銅羊尊燈、銅拈燈需要在燈盤中注入液態燃料并加以燈捻來點燈。
液態燃料可為植物油,據晉代《拾遺錄》記載:“(董偃)列麻油燈于戶外”,董偃是漢武帝時人。說明西漢時期麻油已得到應用。《四民月令輯釋》中多次提到在東漢時期種植胡麻和使用植物油做燃料。秦漢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越來越多的胡麻等經濟作物傳入我國,并進行本土化生產。“漢代以前,甚少生產植物油,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找到一種含油量高的植物。中國本土馴化出來、能夠榨籽作油的作物,一種是大麻籽,一種是荏,這是中國早期的植物油。”可以認為西漢前期植物油已被用作燃料,只不過限于產量等原因并不是特別普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東漢時期才被廣泛使用。再加上熔點較低的動物油脂獲取相較容易,因此液態燃料的另一種獲取方式是由固態燃料融化所得,即將常溫狀態下呈固態的牛油、羊油、魚油、蜂蠟等進行加熱,融化之后再加捻使用。
因此,筆者認為這套銅拈燈中的三足器是給固態燃料加熱融化的器具。使用時,在三足器中裝入熱水,將盛有熱水的三足器放入承盤中。前提是三足器壁下方的管狀流需要封堵,否則熱水就會泄出到承盤中。再將塊狀油脂放入帶鋬的平底皿中,將平底皿與三足器契合,使三足器中的熱水與平底皿的底部接觸,這樣熱水會持續給平底皿中的油脂加熱,就是現在常說的水浴加熱,目的是利用熱水釋放的熱量使平底皿中的塊狀油脂融化。如果三足器中的熱水慢慢變涼,那么就可將管狀流的封堵放開,讓變涼的水泄出到承盤中,然后將封堵重新安裝到流上,再用小勺取熱水由三足器壁一側的小嘴注入。如此循環往復,直到油脂融化為止。變成液態的動物油脂再配合燈捻做燈用,這樣,帶鋬的平底皿就成了一件設計科學、制作精巧的銅拈燈。上述是筆者結合這套銅組合器的體量、結構、組合關系、出土位置及與另外出土銅燈相比較而得出結論,不當之處,敬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