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北京市朝陽區陳經綸中學 100020)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物理規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論的基礎和前提.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物理的核心素養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形成物理基本概念,形成從物理視角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觀念.物理概念的學習效果將直接影響學生對物理本質的理解.如果概念理解不清楚,不會真正理解物理內涵和外延,進而影響學生對整體知識框架的構建與拓展.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形成物理觀念.我認為在學習物理核心概念時,要針對不同的概念根據其特點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針對我校學生的特點,本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人的思維是由問題激發的,一個有探索性的問題是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火種.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依據教學的重難點設計有啟發性,有梯度的問題,通過層層遞進,可以實時把握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動態,調整教學思路.
例如在“加速度”的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問題的設計,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設問一:描述一個物體的機械運動,首先從哪個物理量開始研究?(生答:位移)
設問二:描述物體位移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生答:速度)
設問三:火車出站時,速度如何變化?(生答:增加)
汽車遇到障礙物緊急剎車過程速度又如何變化?(生答:減小)
設問四:在百米賽跑時,發令槍響,運動員希望自己在短時間內速度改變是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生答:越大越好)汽車急剎車時司機希望停下來的時間越長越好,還是越短越好呢?(生答:時間越短越好)
設問五:看來生活中很多物體速度都是變化的,并且變化過程有快慢之分,那我們如何來描述這種變化的快慢呢?這節課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在日常生活中好多現象都涉及到物理原理和規律,如果在物理課堂中能將生活中情境聯系起來,讓學生自己體會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三定律時,播放一段學生拔河的視頻.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猜想為什么一班贏了二班,我們看兩班好像勢均力敵的,是什么決定了輸贏呢?通過情景和設問引發學生思考,分析拔河學生的受力情況,一班學生受到繩子的拉力和摩擦力,同樣二班學生也受到繩子的拉力和摩擦力,這兩對力哪對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哪對是平衡力,最終決定輸贏的力又是什么力.通過分析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也能更好的區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不同.學生是在興奮的狀態下完成的學習任務,每個學生都興趣高漲,所以創設生活情景也是擺脫學習困境的一種方法.
高爾基說“驚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呈現給學生的情景如果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相互矛盾,會打破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認知觀念,引發學生的“意外驚奇”的效果,當學生的情緒完全投入到這種驚奇的情景中時,那么好奇心就會驅使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他們的注意力也會完全集中到課堂上來.例如學習電源一課,課前讓學生準備幾個蘋果,讓學生猜猜水果兩端是否有電壓,學生各持己見,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利用電壓表和導線測量準備好的水果兩端的電壓,學生驚奇的發現水果兩端真的有電壓,并且一只蘋果兩端的電源接近0.8伏.老師繼續提問如果我們將幾個蘋果串聯起來那它會使1.5伏的小燈泡發光嗎?學生憑借直覺認知,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可以發光,同學們的觀點正確嗎,我們再次用實驗來證實.學生將幾只串聯的蘋果接到小燈泡兩端,發現小燈泡并沒有發光,這是為什么呢?這時學生看到現象和他們的結論完全不同,都帶著期盼的目光看著老師,在這樣的期待中進行接下來的學習,學習電源的內阻,理解電源內阻對電路的影響,學生會一路暢通的.
在物理概念的學習過程中,雖然我們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是面對高中物理繁多又抽象的物理概念來說還遠遠不夠,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繼續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實際和基礎引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應用概念分析問題,促進學生掌握概念,這樣才能為學生學好物理奠定堅實的基礎.